耿婷
[摘 要]“做思共生”是“做數學”的最鮮明的特質。“思”是“做”的保障、目的,“做”是“思”的驗證和表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深度研究學生的“做”,研究學生的“思”,研究“做”與“思”的“共生”。要將學生從傳統(tǒng)的“紙筆學習”方式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充分地“做”、充分地“思”,讓學生形成一種具身認知狀態(tài),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數學;做中學;學科育人;創(chuàng)新實踐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是一種“紙筆數學”教學。這樣的一種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感知、記憶等,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體驗?!白鲋袑W”是一種注重學生感受、體驗的學習方式,能與傳統(tǒng)的“紙筆數學”形成一種互補?!白鲋袑W”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所倡導的學習方式,也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導的學習方式?!白鲋袑W”不是機械的、盲目地“操作”,而是一種融合了學生思維、想象等在內的具身性認知?!白鲋袑W”強調“手腦并用”,以做促思、以思導做,進而讓學生的學習達到“做思共生”的境界。作為教師,不僅要研究學生的“做”,研究學生的“思”,更要在“共生”的研究上下功夫。做中學,是數學學科育人的一種創(chuàng)新實踐。
“做”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許多教師在引導學生“做”的時候,往往就是讓學生簡單地“擺弄”“操弄”素材,這樣的一種“做”,是低效能的“做”?!白鲋袑W”首先要深度研究學生的“做”,讓學生的“做”有方向、有目的、有針對性,從而提升“做”的效能。
“做”是學生數學思考的“前奏”,也是學生思維的“外顯”。作為教師,在引導學生“做中學”的時候,要對學生的“做”給予積極的引導,而不能放任學生的“做”。在學生“做數學”的同時,教師不能做“甩手掌柜”。如何提升學生“做數學”的效能呢?在學生“做”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思”,可以讓學生“先思后做”,也可以讓學生“邊思邊做”?!八肌笔恰白觥钡膬入[性支撐,對學生的“做”發(fā)揮著一種決定性作用?!白觥笔恰八肌钡耐怙@表現,在“做”的基礎上,學生的“思”也才能更實際、更具有生成的意義。當然,在“做中學”中,教師也可以賦予學生“先做”的自由,但教師對于學生的“先做”要主動跟進、及時介入,從而對學生的“做”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
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的側面積”這一部分內容,有學生將圓柱側面展開,有學生將長方形紙卷成圓柱等。在這個過程中,有學生能積極地比較圓柱的側面與長方形紙,有學生不能主動地進行比較而只是簡單地操作。為此,我對學生的數學操作進行指導?!氨容^圓柱的側面和長方形,思考‘長方形的長相當于什么’‘長方形的寬相當于什么’‘長方形的面積相當于什么’?!痹谖业狞c撥中,學生的“做”不再機械、盲目,而是多了一份理性自覺。借助于“有思”的“做”,學生能自主建構圓柱體側面積公式。顯然,研究“做”,就是要賦予學生的“做”深刻的數學思維,從而讓學生的“做”成為一種基于學生認知基礎上的“做”。這樣的“動手做”活動,是一種更為有效、更深層次的“做”。
研究“做”,要在賦予學生“做”的思維內涵上下功夫。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做中思”“思中做”,鼓勵學生“思”就是要賦予學生的“做”以思維含量、思考價值。只有具有思維含量的“做”,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做”。否則,離開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做”就是一種機械、盲目的操作,學生就會淪落為“操作工”。
“做中學”就是讓學生在“做”中發(fā)現、在“做”中感受、在“做”中體驗。通過“做”,能有效地開發(fā)學生的“大腦潛質”。“腦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其中左腦負責抽象邏輯思維,右腦負責動作形象思維等。左右腦是相互協調、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做”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品質。通過“做”,能有效地開發(fā)學生的“大腦潛質”。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也注重引導學生“思”,但更多的是一種“冥思”“玄思”。由于小學生處于直觀動作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因此,學生的“思”往往要有所依靠、有所支撐。那種抽象的“思”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往往是不合適的。研究學生的“思”,不僅僅要研究學生的“思之對象”“思之內容”“思之方式”“思之動態(tài)”,更要研究學生的“思之支撐”。將“做”融入學生的“思”之中,能開發(fā)學生的“思”的潛質,指引學生“思”的方向,優(yōu)化學生“思”的品質,提升學生“思”的質量。
學生“做”數學的方式非常豐富,諸如數學實驗、數學調查、數學操作、數學游戲等。在學生思考、認識數學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盡量地將數學知識“再創(chuàng)造”出來。通過“再創(chuàng)造”,重蹈人類探索數學知識的關鍵步子。通過“做”數學,能讓學生有效地突破數學學習難點,從而幫助其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
“做中學”不僅僅要在研究“做”上下功夫,也不僅僅要在研究“思”上下功夫,更要在研究“共生”上下功夫。“做思共生”是“做中學”的最高境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做”與“思”等融合起來,從而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始于“手腦”,現于“身心”,成于“共生”。通過“做思融合”,增強學生的“做數學”研究成效。做思融合、做思共生,有助于實現學生數學學習的互惠互贏。
在“做”與“思”的融合上、共生上下功夫,要讓“做”成為學生“思”的實踐支撐、證明,要讓“思”成為學生“做”的內在支撐、引領,要讓“思”成為助推“做”的指向。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做”與“思”的融合度。通過這種融合,既促進學生“做”的效能,又促進了學生“思”的品質。
教學“圓錐的體積”(人教版六年級下冊)這一部分內容,很多教師直接給學生提供“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操作。這樣的一種“做”數學活動,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生只是一個簡單的操作工,按照老師設置的布置,在預設的軌道上開展活動,因而對圓錐的體積公式體驗比較膚淺。筆者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思考:怎樣測量圓錐的體積?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想出很多方法,如將圓錐裝滿水測量水的體積;如將圓錐浸入水中,看上升的水的體積或溢出來的水的體積;如將圓錐轉化成其他的形體的體積等。在此基礎上,我給學生提供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讓學生選擇。學生經過思考、研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圓錐,而且是等底等高的圓錐。學生的思考理由就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更便于比較。在“思”的導引下,學生展開積極的實踐,借助于“沙子”“水”等物質,發(fā)現并建構了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
“做思共生”是“做數學”的最鮮明的特質?!八肌笔恰白觥钡谋U稀⒛康?,“做”是“思”的驗證和表現?!白鰯祵W”將學生從傳統(tǒng)的“紙筆學習”方式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充分地“做”、充分地“思”,形成了一種“具身認知”的狀態(tài)。教學中,教師要激活學生的經驗,盤活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表象?!白鲋袑W”追求一種“學玩創(chuàng)一體”“做思學共生”的學習境界。
參考文獻:
[1]孫朝仁.基于數學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應用型數學實驗[J].中國數學教育,2015(11).
[2]孫立博,趙九松.淺談中學數學實驗[J].數學通訊,2005(9).
[3]孫建國,章建躍.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yǎng)[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5(5).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