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無銳
北方的夏天,最誘人之處,是各色瓜果紛紛上市。肥厚多汁的桃、杏、李子、西瓜,饞嘴的小朋友可以一直吃到肚脹,隨之而來的,是“一直這樣該多好”的幸福感。果肉食凈,剩下堅硬的果核。剖開果核,一個軟脆脆的東西,或苦,或甜,或香,或澀,那就是果仁了。小小的果仁,包含著全部生命密碼。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環(huán),全部秘密,都蘊藏其中。
果仁是美味,是良藥。杏仁、桃仁,吃法無數(shù),足以寫成厚厚的食譜。西瓜子、葵花子,價廉味美,最宜消磨漫漫長夜。兒時住在大雜院,每逢夏夜,三五鄰居乘涼閑話。母親一手輕搖蒲扇,驅(qū)趕蚊蠅;另一只手,熟練地把瓜子送到唇邊。一聲脆響,完整的瓜子仁拈在指尖,放到桌上,瓜子仁漸積漸多,母親滿滿捧起一把,送到我嘴里。我嚼啊嚼,半天才能咽下,臨了,深吸口氣,喊一聲:“真香啊!”母親不搭理我,繼續(xù)聊天,搖扇子,嗑瓜子。桌上的瓜子仁又多了起來。
其實,“仁”是個深奧的、高貴的字眼。孔夫子喜歡講“仁”,估計給他的學(xué)生帶來了不少困擾。學(xué)生問他“仁”是什么,每次都得到不同的答案?!墩撜Z》里一個好玩的例子,是樊遲三次問“仁”?!队阂病返诙拢骸埃ǚt)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薄额仠Y》第二十二章:“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蹲勇贰返谑耪拢骸胺t問仁。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p>
每次讀到這幾條,我都覺得樊遲怪可憐的。他那么執(zhí)著地向老師提問,想討一個標準答案,可是老師每次都拿些瑣碎的生活規(guī)范搪塞他?!跋入y而后獲”,無非是說做事先苦后甜,先求耕耘,再問收獲?!熬犹幑В瑘?zhí)事敬,與人忠”,無非是說在家講禮貌,做事很認真,待人有誠信。這樣做就是“仁”嗎?成為“仁人”,豈不是很簡單?我猜,樊遲當初也有這樣的困惑。
孔子又說,“仁”就是愛人。這聽起來比較像是一回事了。因為這個答案不那么具體,不那么瑣碎,總之,有點像哲學(xué)了。后來的很多哲學(xué)史家,就抓住“仁者愛人”這一條,從孔夫子的“仁”里發(fā)揮出一套愛的哲學(xué)。
如果我是樊遲,還會繼續(xù)追問:“愛人,愛什么人?如何愛?這個愛,是一道絕對律令,還是一種成為仁人的手段?”很長一段時間,我為想出這一連串提問而沾沾自喜。我堅信,這些問題,孔夫子無法回答,研究孔夫子的人也無法替他回答。因此,孔夫子的哲學(xué),是有漏洞的哲學(xué)。
多年以后,我忽然不好意思起來:幸虧我不是樊遲,幸虧我沒有機會在孔夫子面前拋出那些問題。對孔夫子而言,那種哲學(xué)式的追問,可能屬于根本性的錯誤。錯就錯在,把“仁”當成一個知識性的命題,而不是一件與自己生命相關(guān)的事情。樊遲問“仁”,孔夫子顧左右而言他,或許正是意在把樊遲的注意力引向生活、生命本身,而非純粹的知性探究。孔夫子不想做講述“仁的內(nèi)涵及其局限”的老教授,也不希望樊遲成為只是手里抄著筆記的學(xué)生。
做事先苦后甜,先求耕耘,再問收獲,這當然不是“仁”。在家講禮貌,做事很認真,待人有誠信,這當然也不是“仁”??追蜃酉敫嬖V樊遲的是,你必須首先去這樣生活,認真地活。“仁”是活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也不是記筆記記出來的。
如何才能活出“仁”呢?有一天,我在《宋元學(xué)案》里讀到一段話,一段讓我震驚的話。上蔡先生謝良佐說:“活者為仁,死者為不仁。今人身體麻痹不知痛癢謂之不仁,桃杏之核可種而生者謂之仁,言有生之意。”
我很震驚,因為這段話讓我記起多年以前母親為我剝瓜子的夏夜,記起滿滿嚼在嘴里的醇香的瓜子仁。原來,高深莫測的孔門之“仁”,和瓜果梨桃里面的那個“仁兒”是相通的。堅硬的果核包裹著果仁,仁,是果核里最柔軟,也是最具生命希望的部分。人們心中的“仁”,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心是有軟硬之分的。《詩經(jīng)》里有“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的句子,日常的口語也常有“心如鐵石”一類的說法。說一個人的心像石頭一樣硬,這可以指他有堅定的意志、信念,也可以指他很殘忍,對別人的痛苦視而不見。更為可悲的是,這兩種情形通常相伴而生。一個人過于執(zhí)著于自己的理念,他的感受系統(tǒng)就會變得封閉,甚至退化。他聽不到自己不愿聽的,看不到自己不愿看的,對與自己不同的人和事,不愿去了解,更不用說在懂得之后心存慈悲。對這種人,漢語里面有一個成語,叫作“麻木不仁”。
這個成語太常見了,以致我們無暇去體味其中的意蘊?!奥槟静蝗省钡摹叭省保簿褪侨寮页Vv的仁愛之“仁”。朱熹說,仁就是柔軟,不僵硬。柔軟的心永遠是敞開的,隨時隨地準備與周遭世界進行交流。一個內(nèi)心柔軟的人,深沉地愛著自我,也對外界保持著善意。他通過自我與外界的不斷對話,豐富著自己的生命。
想要認識“仁”的深意,最好的辦法,是為母親剝一捧醇香的瓜子仁。
(一棵樹摘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其實不識字》一書,本刊節(jié)選,陳岱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