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燕
說到寫游記,對于有些同學來說,真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每年春游、秋游、假期游之后,都很想像徐霞客一樣寫一篇游記作為紀念。“恨”的是寫來寫去,常常寫成流水賬。那么,該如何寫好游記呢?不妨試試“比一比”。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于白堤的西端,孤山的南麓,瀕臨外西湖,是西湖十景之一。農歷八月十四傍晚,爸爸帶我去“平湖秋月”景點游玩。
沿著西湖邊的白堤往西走,走到白堤與孤山的交接處,就看到了一座景名碑,上面寫著“平湖秋月”四個字。
我們先去了八角亭,亭旁長滿了郁郁蔥蔥的樹木。這里的樹木不像別的地方的樹木那樣高大。即將被暮色籠罩的每一棵樹都透著一股閑適,或許是“喝”西湖的水長大的緣故吧。
順著石徑往前走,我們來到了“湖天一碧樓”。單從樓名看,一種詩情畫意之感迎面撲來。登上樓,倚靠在窗臺邊,俯瞰西湖,湖面比足球場還大,波光粼粼,我的心也跟著水面上閃爍的銀光靜了下來。極目遠眺,天上皓月當空,湖水一碧。金風送爽,水月交融,讓人忘記了憂愁,忘記了“今夕是何年”。古人創(chuàng)作了很多描寫月亮的古詩,比如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都不及用“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這一句描摹此情此景來得貼切。
這里的秋月不比春風軟,春風還羨秋月明。平湖秋月,那月光照在了我們心里。
錦囊悄悄看
“游記”就是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它通過描寫旅游過程中的見聞,表達作者的情感。那么,我們就來聊聊怎樣寫好游記。
一、同類“化一比”,突出景物特點
寫游記離不開景物描寫。進行景物描寫,我們首先會想到:抓住特點寫。但怎樣才能寫出景物的特點呢?別急,我們先向課文學習,用同類“比一比”的方法突出景物特點。
《桂林山水》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課文。我們取其中寫“山”的部分:“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樣的山?!蹦憧?,將不同的山放在一起作比較,馬上讓我們知道了桂林的山與眾不同的特點。
我們再來看“習作大看臺”《平湖秋月》一文中,小作者又是如何運用同類比較的方法的。你們一定發(fā)現(xiàn)了在第三自然段中,小作者把八角亭邊的樹木與別的地方的樹木進行比較,突出了“平湖秋月”這個景點的樹木閑適的特點。
這種“比一比”的方法并不復雜。我們來小試身手:“如果你要描寫家鄉(xiāng)的雪,會拿哪些地方的雪來跟它‘比一比’呢?”假如你能回答上來,恭喜你,這個小妙招兒你掌握得不錯喲!
二、異類“比一比”,凸顯文體特征
游記往往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描寫景物,二是交代游蹤,通過游蹤記敘游覽的經(jīng)過,以此串聯(lián)全文。第一點,我們剛剛聊過了,下面我們來聊聊第二點。
為了講清楚第二點,我們再來看《平湖秋月》這篇文章,邊看邊用橫線畫出表示小作者游覽順序的句子:“沿著西湖邊的白堤往西走……我們先去了八角亭……順著石徑往前走,我們來到了’湖天一碧樓’……”這些句子有何共同點?沒錯,它們都是過渡句。過渡句就像一篇游記的骨架,使文章站立了起來。
有了骨架,還要有血肉。我們可以用異類“比一比”的方法讓游記血肉豐滿起來。異類“比一比”是指用不同事物進行比較。在《平湖秋月》一文中,大家是不是找到了“秋月”與“春風”之間的“比一比”?我們再把異類“比一比”放大一些來思考:我們可以將湖泊與球場進行比較,這是大與小之間的比較;我們可以將樹木與飛鳥進行比較,這是靜與動之間的比較……無論哪種異類比較,都要做到與“骨架”的整合,也就是說你寫的景物之間的異類比較,最好與每一個景點捆綁在一起。這樣,每個景點中景物的特點就會鮮明起來,整篇文章的各部分就融為一體了。
三、遞進“比一比”,擁有身臨其境之感
最后,我們要聊的是遞進“比一比”的方法。這是從一篇游記的整體構思來說的。大家都有過爬樓梯的經(jīng)驗。樓梯,可以帶我們從下面走到上面,看到更高處的風景。而遞進“比一比”,就是使我們能“向文章更深處漫溯”的法寶。
我們來看《平湖秋月》中的第三、四、五自然段。每個自然段中都有“比一比”,有樹木的“比一比”,有水面的“比一比”,有月亮的“比一比”,還有秋月與春風的“比一比”,三段式結構,層層遞進,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遞進式的“比一比”,并不是每一次“比一比”都平均使力,而是有所側重。在《平湖秋月》一文中,小作者對“秋月”最有感觸,因此用最多的筆墨去寫。這樣一來,文章的主次就分明了,讀者就能在詳寫部分深入地去感受游記中描寫的場景,擁有身臨其境之感。
“比一比”是一種很有用的寫作妙招兒。用的時候,請大家記住關鍵的一點:“比一比”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情感?!镀胶镌隆芬晃木褪窃诟鞣N“比一比”中,表達了小作者對這個景點的喜愛之情。快把這種方法用在你的游記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