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少琴
摘 要:戲曲是中國的藝術瑰寶,在歷史的長河中煥發(fā)出勃勃的生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戲曲表演形式各異,但是其蘊含的內在審美并沒有從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剝離。泗州戲分類APP是在傳統(tǒng)戲曲文化與互聯網工具的相結合下,針對戲曲愛好者及青年市場,形成線上線下為一體的戲曲分類APP。區(qū)別于同類型的產品,除了提供基本觀賞用途,最大功能在于匯聚高校戲曲專業(yè)課堂同步錄課以及科研文獻的提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fā)揚地方戲曲,帶動鄉(xiāng)村文化發(fā)展,文化振興。
關鍵詞:泗州戲;審美分類;互聯網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與政治地位的提高,文化的傳承也如火如荼地進行,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保護和傳承亦是如此。為多年以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其重心也從最初的僅注重傳播、鑒賞層面而逐漸趨向包括技藝傳承、技能傳承在內的實踐層面,從而讓“非遺進校園”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深入融合的新階段。泗州戲原名“拉魂腔”,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流行于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fā)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泗州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yōu)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泗州戲與皖北人民的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系,顯示出強烈的地域文化特征?;谛旅襟w宣傳方式,我們會將泗州戲文化與現代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擴大學習范圍,使泗州戲的社會價值進一步發(fā)展,更好的提高其品牌影響力。
一、戲曲藝術情境中蘊含著中國獨特的審美心理
中國的戲曲藝術結構具有穩(wěn)定性,可謂是中國穩(wěn)定性社會結構的縮影。戲曲藝術是對生活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藝術形式的升華,其中積淀著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價值觀。從戲曲美學的角度而言,戲曲的藝術規(guī)律、戲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戲曲的欣賞角度,都可以揭示出來。那么,要探索戲曲表演的美學意義,就要在重視戲曲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還要重視戲曲藝術本質問題的研究。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心理結構角度分析戲曲表演,從哲學以及倫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更可以體驗中國戲曲藝術的美學意義。中國的審美與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注重的是寫實之美,中國注重的則是寫意之美。中國人在意識形態(tài)上,往往受到環(huán)境的感染而融入其中,依賴于豐富的想象力,以直觀的形式表達出來,其中滲透著體悟之美和詩性的情懷。當中國的戲曲上升到藝術審美層次,表現為"象征性、表現性、抽象性和時空自由性”的特征,都是寫意性的擴展和延伸,以獲得了“煙雨空濛、雖淡猶濃"的藝術效果。
受中國農耕文化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趨于穩(wěn)定。每天的生活勞作方式都是程序化的,周而復始,而從農耕的角度觀察自然規(guī)律,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審美心理定勢也即形成。戲曲藝術那種緩慢的節(jié)奏、重復的內容,正是人們思維方式的體現。中國的文化受傳統(tǒng)意識的影響延續(xù)至今,經歷了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但是一脈相承的文化意識并沒有概念戲曲藝術形式的繼承和發(fā)展。相反,中國的戲曲藝術受中國文化影響卻逐漸趨于成熱。當然,受社會環(huán)境的局限,戲曲藝術也會有所創(chuàng)新,但是并沒有在本質上發(fā)生變革,而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和地域特點而做以徽小的調整。
從藝術研究的角度而言,一種程式一旦形成,就會根植于意識而沿襲不變地傳承下去。程式以符號形式作為標志,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著獨立,形成人的心理意識,規(guī)范著其行為。這些程式化的行為在生活中有所體現,也成為了戲曲藝術結構的參考。這些獨立的小單元就猶如一行行美麗的詩句,散發(fā)著其無限的魅力,將人們的生活藝術化。因此,以符號形式所表達出來程式化正是藝術性的創(chuàng)造物,通過對生活的提煉和美化,形成藝術范本。正是由于藝術程式的存在,將人們的審美觀點以定位,使戲曲藝術形式以此為依據傳承于世代之間,并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
二、新媒體興起的時代下泗州戲的傳承方式
科學保護是根本。科學保護就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特點、規(guī)律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制定實施一整套科學的保護規(guī)則、標準、方法、機制。隨著中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發(fā)展,人們的教育觀念也在持續(xù)更新,戲曲進校園課程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出來,其中傳統(tǒng)戲曲課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意義。戲曲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當代學生對戲曲的接觸并不多。目前我國各地區(qū)高校的戲曲教學情況,仍然呈現不平衡的狀態(tài),地區(qū)差異、城鄉(xiāng)差異依舊存在,劇種繁多,沒有相對成熟的教育體系及平臺。本項目研發(fā)的APP在傳統(tǒng)戲曲文化與互聯網工具的相結合下,針對戲曲愛好者及青年市場,形成線上線下的地方戲曲文化推廣,活動策劃,產品設計、產品銷售。
基于新媒體宣傳方式,我們會將安徽地方戲文化與現代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形成區(qū)別于傳統(tǒng)光盤式傳播,征得版權后導入公開視頻資料,與劇團溝通合作使用專業(yè)一手資源。APP中內容進行分類,優(yōu)先開設泗州戲課程教師教學網絡課程指導戲曲表演基礎,聲腔藝術特色,戲曲理論學習,推出衍生公眾號、小程序、自媒體平臺視頻推廣號,擴大學習范圍,使泗州戲的社會價值進一步發(fā)展,更好的提高其品牌影響力。APP中主推的泗州戲內容分為五大模塊:1.完整戲曲成品劇目視頻2.泗州戲伴奏音頻3.教學模塊4.學術作品,競賽成果,社團活動匯演展示專區(qū)。
我們會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fā)布最新的曲目和巡演消息,實時收集用戶的反饋信息進行分析,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盟會,讓用戶隨時了解本產品的動態(tài),根據用戶需求做出產品調整,衍生微信小程序,無需下載,便于使用,減少內存占用。上市后覆蓋性導入安徽其他地方劇種,爭取不落一戲,不丟一劇,選派專業(yè)攝像團隊,對獲取版權戲曲進行名家課程錄制,上線劇團教學模式。
三、現代戲曲的發(fā)展之路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將中國戲曲推向了現代戲的創(chuàng)作的巔峰。一些以人們真實生活為題材的內容被搬上了戲曲舞臺,藝術樣式不斷翻新。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反映農村百姓生活的戲曲,其突出了農村經歷了社會的變革而發(fā)生的時代性變化。可以說戲曲就是社會化的產物。不難發(fā)現,每一個時代有存在著時代精神,那么在戲曲藝術傳承中,就需要一起作為審美樣式,通過互聯網將傳統(tǒng)戲曲呈現出來。隨著人們精神文化的提高,對于文化的了解以及文化趣味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戲曲作為一種文學,在突出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還要將其中人文精神通過當下科技表現出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面臨的世界,是一個百花齊放,群芳斗艷的時代,各種音樂都聽過,也會尋找適合自己的。戲曲今后的道路,也會與古典音樂,話劇,民謠,黑怕一樣,被小眾的年輕人喜歡,有著自己的粉絲圈。娛樂本身是一種選擇,藝術是娛樂的一種升華,對待某一種藝術的喜愛,不能有年齡的限制。只是人為的貼個“老人”標簽,也給自己的懶惰不愿意去了解找個理由。
參考文獻:
[1]周明.戲曲審美心理探源[J].福建藝術,2019(12):10-14.
[1]論戲曲程式化傾向形成的深層原因[J].鄧程.河南社會科學.2002(01).
[2]戲曲網絡傳播的現狀分析及途徑研究[D].陳一凡.南京師范大學2017.
[3]戲曲的社會在場性和傳播困境[J].石書樂.南方論刊.2022(06).
[4]試論泗州戲源流及藝術表現[J].蔣宗霞.戲曲研究.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