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罕臺達爾罕壕幼兒園 張 愛
說起五花肉,你是不是已經(jīng)腦補到了它的模樣?但我們的“五花肉”卻有另外一層含義。深秋初冬時節(jié),在主題課程“秋之美”的推動下,我們借助鄂爾多斯裝備制造基地的特殊地理優(yōu)勢進行了探索深秋的自然遠足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走進秋天,玩樹葉、用樹枝拼房子、找石頭。
孩子們在圍觀巖土層的時候,紛紛討論了起來。
悅悅說:“這個土真漂亮啊,一層一層的,就像媽媽做飯用的五花肉,有白色的、有紅色的。”
夢夢說:“我很喜歡這個顏色,就像是滑梯,還可以往下滑?!?/p>
馨馨說:“我覺得像房子上的磚頭,一層層的?!?/p>
孩子們一邊說著自己的感受,一邊繼續(xù)往上攀爬。
涵涵說:“土層為什么這么硬?我只能小小地摳下來一些白色的,它像土也像白色的沙子?!?/p>
璇璇說:“太干了,摳不動?!?/p>
恒恒說:“土層真硬啊,正好能讓我們抓住并爬到最高的地方。”
就這樣,孩子們相互幫助爬上了巖土層,都特別高興。
因為土層外形酷似媽媽做飯用的五花肉,所以被孩子們戲稱為“五花肉”。在返回的路上,孩子們激動地分享著自己對于“五花肉”的發(fā)現(xiàn),在心中埋下了一顆探究“五花肉”的小種子。聽到孩子們的交流,我想到了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思想”中指出:“培養(yǎng)兒童的觀察力,我們一定要幫助兒童睜開眼睛、打開耳朵、揮動雙手,使兒童能認識環(huán)境接觸環(huán)境,以致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大自然是我們知識的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活教師,我們應(yīng)當(dāng)向它領(lǐng)教、向它探討?!边@次深秋之游中“五花肉”的發(fā)現(xiàn),正是大自然給予孩子們的最好禮物。
為了解開孩子們心中關(guān)于“五花肉”的疑團,我們決定從認識鄂爾多斯地貌開始,一起來看看“五花肉”到底是什么。通過查找資料和借助家長資源,有個孩子說:“它叫巖石層。”但有個孩子反駁道:“巖石層是石頭組成的吧,這個是土呀!”經(jīng)過翻閱材料,我們發(fā)現(xiàn):鄂爾多斯的地貌有大量砒砂巖,由中生代陸相碎屑沉積巖類的泥巖、砂巖、砂礫巖組成,通常以粉紅色、紫色、灰白色、灰綠色互層相間,屬于干燥剝蝕砂質(zhì)高地。原來,“五花肉”就是由泥巖、砂巖、砂礫巖組成的,所以更準(zhǔn)確的說法應(yīng)該是“巖土層”。
恒恒說:“原來是這樣啊!因為它由好多種不同顏色的泥土組成,所以才叫巖土層?!?/p>
博博補充說:“還有小石頭和小沙子呢!”
婕婕推理說:“那巖石層肯定就是很多沙子變成巖石,最后形成了巖石層了吧?!?/p>
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釋“五花肉”時,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當(dāng)我們回顧一張巖土層的照片時,孩子們疑惑:“為什么有的地方長植物,有的地方不長植物呢?”
琪琪說:“可能植物的種子跑到那個縫隙了,所以它在那里發(fā)芽長大了?!?/p>
曦曦說:“不生長植物的巖土層中沒有水分,所以種子不會發(fā)芽?!?/p>
佳佳說:“我覺得巖土層上軟軟的地方可以生長植物?!?/p>
孩子們都說著自己的觀點。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建議他們再次走進巖土層,或許那里會有我們想要的答案。
附表.“神奇五花肉”課程核心經(jīng)驗
“再探巖土層”時,我們是帶著問題去的,這個問題就是探尋植物生長的原因。來到巖土層,孩子們開始尋找答案。
遠遠說:“我覺得巖土層上白色的部分植物能生長,紅色的部分植物不能生長?!?/p>
涵涵說:“我找到的巖土層中有毛毛,就像是植物的根?!?/p>
淳淳說:“巖土層的分層還是挺有規(guī)律的?!?/p>
孩子們發(fā)現(xiàn):巖土層中還夾雜著小小的石頭,這是為什么呢?
佳佳解釋說:“是不是時間長了沙子就變成小石頭了?”
冉冉抱著一塊大石頭匆忙跑了過來,說:“我發(fā)現(xiàn)這塊大石頭和巖土層一樣,也是一層一層的?!彼炔患按貙⑹^遞給保安叔叔,讓保安叔叔幫忙驗證。
婕婕說:“巖土層的組成里就有小石頭呀!我們認識巖土層的時候就已經(jīng)介紹過了。”
博博補充說:“對的,它是泥沙、小石子還有沙子組成的。”
探究到這里,第一個問題“尋找植物在巖土層生長的原因”還是沒有解決。最后,孩子們建議采集一些紅色的巖土層、白色的巖土層,還有地面上普通的土、小石子、巖石,并把它們帶回去做實驗,看看巖土層到底能不能讓植物生長。
回到班級,孩子們用采集的紅、白、黃三種顏色的土來種植向日葵。孩子們給這三種顏色的土進行了編號,并對不同顏色的土中生長的向日葵進行了猜想投票。前兩天,三處種植都沒有變化。第三天,在個別化活動時,然然突然興奮地喊了起來:“快來呀!我這里有新發(fā)現(xiàn),向日葵的芽芽冒出來了?!焙⒆觽儑^過來,原來3號瓶中的黃土里已經(jīng)冒出了向日葵芽。選3號瓶的孩子們高興極了,選1號瓶和2號瓶的孩子說:“哎,我們的還會長出來嗎?”有個孩子堅定地說:“再等一等,說不定哦!”我也上前對孩子們說:“等待也是一種美好的體驗,我們再等等看,畢竟現(xiàn)在才三天?!?/p>
一周后,孩子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1號和2號瓶里也長出來了嫩芽,我們的實驗成功了。這次實驗,孩子們了解到巖土層是可以讓植物生長出來的,那些沒有長植物的地方是因為缺少水分,植物才沒有生長起來。
關(guān)于巖土層生長植物的問題就這樣被孩子們破解了,接下來孩子們開始把巖土放到各個領(lǐng)域中來探索不同玩法:有的孩子觀察巖石和它的花紋;有的孩子捏巖土層來減壓;還有的孩子用篩子給沙子與石頭分類;有的孩子給巖石進行稱重,在研磨的沙子里寫數(shù)字畫畫等。
這就是《3~6歲兒童學(xué)習(xí)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科學(xué)領(lǐng)域中提到的:動手操作才是孩子們真正探究的開始。孩子們在區(qū)域中對巖石、巖土的各種不同的玩法就是孩子們進行的探究。當(dāng)然孩子們的探究遠不止此,在觀察時我聽到孩子們閑聊:“只有我們這里有巖土層和巖石嗎?”“其他地方肯定也有。”聽到孩子們的對話,我想這又是一個新開始,我建議孩子們進行巖土層、巖石層大調(diào)查。新探究又開始了。
我們邀請家長也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來,開始調(diào)查哪里還有這樣類似的地貌。經(jīng)過調(diào)查,孩子們有了許多發(fā)現(xiàn)。
悅悅說:“七彩丹霞地貌就是一層一層的,很漂亮,和我們的巖土層很相似。”
可可說:“我和媽媽找到了美國的紅崖石浪奇觀,神奇的地貌很像火?!?/p>
辰辰說:“我和媽媽查資料發(fā)現(xiàn)了廣西豆腐塊的花崗巖。”
然然說:“陜西靖邊縣的波浪巖有很多的紅砂巖,我去那里玩過一次。”
婕婕說:“我老家赤峰有一個超級大的世界地質(zhì)公園,巖石也是一層層的,爸爸說那是克什克騰世界地質(zhì)公園?!?/p>
每個人收集到的信息是不同的,孩子們互相分享著自己找到的信息,了解各地地貌以及因地貌聞明的景點,對巖土層的認識又增加了不少。
至此,我們的巖土層活動也接近了尾聲。回顧這次活動,孩子們獲得了不同領(lǐng)域的發(fā)展。
探索巖土層時,恒恒看到了同伴在攀爬時遇到了困難,伸出小手拉同伴,為同伴助力,這就是《指南》社會領(lǐng)域中提到的“關(guān)心與幫助”。
第一次遠足,孩子們共行走了大約2.5公里,絲毫沒有疲倦的感覺,反而在發(fā)現(xiàn)巖土層后更加激動。孩子們的耐力與堅毅品質(zhì)在此時得到了體現(xiàn)。
在“巖土層是否能讓植物生長”的實驗中,孩子們猜想了白色的土、紅色的土、黃色的土種植植物的不同實驗結(jié)果,在觀察與等待中期盼到了實驗結(jié)果,體現(xiàn)了探究精神。
這一系列的課程活動激發(fā)了孩子們的自主探究課程的力量,真正做到了追隨兒童,也充分利用了本土自然資源,讓孩子們認識了自己生活的這片熱土,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了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