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富平 錢伶俐 李祥凝
油菜為十字花科蕓薹屬(L.)植物。中國古代油菜包括白菜型和芥菜型兩大類,一般認為前者是由北方小油菜和南方油白菜轉化而來,后者是由芥菜轉化而來。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的油菜(白菜型)一般與水稻復種,是當?shù)爻R姷拇夯ㄗ魑?。以往的江南農業(yè)史研究以水稻及桑蠶、棉花為中心,對油菜及其他春花作物的關注不夠。從20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有關栽培史的研究論著僅有數(shù)篇。游修齡先生曾梳理了歷史上江南地區(qū)的油菜栽培技術及其現(xiàn)實啟示;葉靜淵先生考析了中國油菜名實及其栽培源流,并指出某些論著對油菜栽培史的認識存在不足,史料運用也有錯誤;日本學者川勝守闡述了明末清初長江沿岸地區(qū)油菜等春花栽培情況,指出春花作物擴展對當?shù)剞r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意義。20世紀末期以來,江南地區(qū)稻作農業(yè)衰退,油菜種植也大量減少,農業(yè)生態(tài)惡化。因此,重新認識明清江南稻區(qū)油菜生產的時空分布、技術經驗和多重效益問題,也許有助于當今區(qū)域農業(yè)的綜合發(fā)展與農耕文化傳承。
古籍中所稱的蕓薹(蕓臺、蕓苔)、蕓臺子、蕓薹菜(云臺菜)、塌菜、胡菜、薹菜、苔心菜(薹心菜)、寒菜等,早期是作為蔬菜栽培的,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其籽實可以榨油,故又名為油菜。一般認為,宋室南渡以后,江南人口的增加和城鎮(zhèn)經濟的繁榮,使得食用油的需求大為增長,從而促進了油菜種植面積的擴大及榨油業(yè)的發(fā)展。在江南稻作區(qū),油菜可以作為水稻的后茬,秋播夏收,越冬生長,利用冬閑田進行生產。于是,稻油復種在宋代應時而起,明清時期獲得長足發(fā)展。可以說,明清江南油菜生產的發(fā)展,主要是通過稻油復種而實現(xiàn)的。
明清江南方志、農書等多見油菜的記載,且提及春花作物,往往菜麥連稱,可見油菜與大小麥一樣,更多地加入到當?shù)匾酝淼旧a為中心的輪作復種體系之中。明代吳江縣農家在秋收之后,接著“布種菜麥”;每年九月,嘉興縣農家“滌場收稻,隨種菜麥”。九月收割的應是晚稻,緊接著種植的菜麥是指油菜和大小麥。[同治]《湖州府志》曰:油菜為湖中春花之一,“歲既獲,即播菜麥,春中則摘菜苔以為蔬,仲夏舂菜子以為油”。當年水稻收獲后,隨即播種油菜和小麥,來年春天則采摘菜苔作蔬菜,仲夏則以菜籽榨油。清代江南地方官在關于春花作物生長及收成情況的奏報中,也經常菜麥并提,反映出油菜生產的重要性。如乾隆元年(1736)六月初四日,浙江布政使張若震奏:“浙省二麥、菜、豆等項皆屬春收。春花雖非遍植,而收成豐稔亦足接濟民食?!奔螒c十九年(1814)三月二十五日,浙江巡撫李奕疇奏:“杭州省城閏二月二十九等日得雨,并據嘉、湖等府報得雨多寡不等,情形約略相同?,F(xiàn)在田土滋潤,麥苗、菜、豆青蔥暢茂?!钡拦馊辏?823)五月二十七日,浙江學政杜諤奏:“四月后至嘉興,雨水較多……湖州惟菜子、小麥稍減分數(shù)?!?/p>
為了對明清江南地區(qū)油菜栽培及稻油復種的普及情況形成直觀認識,這里利用《方志·物產》所見太湖流域各府縣的油菜資料,在統(tǒng)計與分析的基礎上,借助GIS方法對油菜的分布地域予以可視化呈現(xiàn),并與麥子的分布地域予以疊加比較(見圖1,次頁圖2)。從圖1和圖2中可以看到,明清時期油菜在杭嘉湖地區(qū)記載較多,而麥子在蘇松地區(qū)記載較多,即兩種春花作物的地域分布熱點有所關聯(lián),但也有所不同。
圖1 明清太湖地區(qū)油菜記載地的核密度(分布熱點)
圖2 明清太湖地區(qū)油菜與麥類作物記載地的核密度疊加
就油菜而言,明清太湖流域油菜記載地的核心區(qū)主要位于環(huán)太湖的南、西、東三面,包括嘉興府附郭縣(秀水、嘉興)、嘉善、平湖;湖州府附郭縣(烏程、歸安);杭州府附郭縣(錢塘、仁和);蘇州府附郭縣(吳縣、元和、長洲)、震澤、吳江。而在東部沿海沿江平原、蘇錫平原無油菜記載地高值區(qū)分布。
這種記載地分布格局的形成,應與當?shù)氐霓r業(yè)經濟結構以及油菜、麥子自身的生理特點有關。相較于麥子而言,油菜屬于直根系,根系較發(fā)達,對土壤條件的要求并不十分嚴苛,再加上江南地區(qū)冬季冷涼、春季溫暖濕潤,只要采取合適的耕作栽培技術,就可以獲得較為穩(wěn)定的產量。因此,油菜的空間布局更多地體現(xiàn)出人們的主觀種植意愿或者經濟利益考量。明清時期蘇松地區(qū)土地相對高燥,較適宜麥、棉種植,又迫于賦稅壓力,農民向來重視糧食及棉花生產,稻麥輪作、麥棉套種比較普遍;杭嘉湖民眾除了種植水稻以外,一般以蠶桑業(yè)作為其主要經濟來源。因油菜相比麥子、棉花來說,消耗地力較少,并有一定的肥田作用,尤其是油菜還能夠與桑樹間作,這就使得它在蠶桑區(qū)種植較多。
進一步說,這一時期江南各地農家增加油菜栽培,既有經濟及生計等方面的考慮,又與油菜自身的用途和優(yōu)點有關。尤其是在以水稻為中心的種植制度下,人們對油菜養(yǎng)地作用的認識,促進了油菜復種面積的擴大。當?shù)剞r諺云:“麥吃谷,油肥田”。包世臣《齊民四術》“任土”曾全面比較了種麥子和種油菜的利弊:“其植麥者,耗糞、工太甚,宜三分之,以二分種麥,一分種菜子……畝收子二石,可榨油八十斤,得餅二十斤,可肥田三畝,力庇兩熟。菜子利同麥,糞、工同麥,稈供薪同麥,而得糞可濟麥田之耗,至要”,意思是種麥耗費糞肥和勞力過多,可以用三分之二的冬閑田種麥,其余三分之一改種油菜,一畝油菜收菜籽2石,可榨油80斤,所得菜籽餅還能解決3畝稻田的施肥問題,克服了單純種麥虧損地力的缺點,可達到“力庇兩熟”的目的;另外,油菜在春季摘心還能獲得蔬菜。1913年,安徽天長人張百城《岡田須知》中也說:“近來沿江南北農田一般種七成油菜,三成小麥,蓋因小麥田底瘦,油菜田底肥?!毕啾榷裕咎锓N油菜具有培肥地力的功效,清末民初沿江地區(qū)油菜的種植比例遠高于麥子。關于油菜肥田的科學原理,游修齡先生曾說:種植油菜的最終目的是取油。油脂是碳氫氧化合物,不含氮素,對油菜所施加的氮肥,主要遺留在菜籽餅里,加上落花落葉中的氮素,最后還是返回稻田。如果把等量的氮素直接用于水稻,就失去了每畝數(shù)十斤食油的收入,所以這是一種“以氮換油,取油還氮”的經濟經營。
前已述及,明清江南地區(qū)的油菜栽培與麥子等其他春花相同,是以水稻為中心,按照輪作復種方式來安排的。隨著稻油復種的普及,油菜栽培技術也有所進步,并在田地整治和田間管理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宋元時期,江南一帶的油菜栽培應是以直播為主?!秳毡拘聲罚s13世紀中期)記載:“十一月種油菜。稻收畢,鋤田如麥田法,即下菜種,和水糞之”;元代《農桑衣食撮要》:“九月,種油菜,宜肥地種之”。到了明中葉,鄺璠(1465—1505)《便民圖纂》清楚地記載了油菜的移栽技術:“油菜,八月下種,九十月治畦,以石杵舂穴分栽,用土壓其根,糞水澆之。若水凍,不可澆。至二月間,削草凈,澆不厭頻,則茂盛。苔長摘去中心,則四面叢生,子多?!苯系貐^(qū)油菜于八月播種,九十月整治田地,然后進行“分栽”,即移栽。育苗移栽,實際上是人們?yōu)榱私鉀Q稻油換茬過程中時間緊迫的問題而采取的技術措施。油菜越冬后,春季生長期間要勤除草、常澆灌,摘去苔心,促使其多發(fā)側枝,以提高產量。明末蘇州人周文華《汝南圃史》中也有關于油菜下子播種和移栽的記載:“九月下子,十月分栽”,并對其播種前后的土地整理和施肥、澆灌提出了具體要求:“栽法:畦種為上。先將熟糞和土寸許,耙耬令熟,用水澆潤,然后下子,以足蹋之,復覆糞土,深如其下。既生三葉,晨夕澆之,時時不可缺糞?!?/p>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卷二十八“樹藝”篇,詳細記載了“吳下人種油菜法”,總結了蘇州一帶的油菜栽培技術,其中首先講到要在當年秋冬期間堆漚“糞灰泥”,作為種油菜的基肥,來年九月對種油菜的田地予以精細整理:“作壟并溝,廣六尺,壟上橫四科,科行相去各一尺五寸。用前糞灰泥,勻撒土面,然后將菜秧移植?!边@種糞灰泥,就其制作的方式與成分看,應是將草木灰和人畜糞尿混合在一起,堆積漚制而成的有機肥,氮磷鉀齊全而又物理性狀良好,有利于油菜豐產;開溝作壟有利于排水,在壟面上施肥后,將油菜秧移栽到田壟上,農諺也說:“要想油菜收,必須溝連溝”。
明末《沈氏農書》則對嘉湖地區(qū)稻田種菜麥的整地經驗做了具體總結:“墾麥壇倫,唯干田最好,如爛田須墾幾日,待壇倫背干燥,方可深種……切不可帶濕踏突,菜、麥不能行根,春天必萎死,即不死亦永不長旺?!奔魏皆緟^(qū)水田土壤多為青紫泥,保肥蓄水性強,肥效持久而潛力大,但透水性差,濕時黏韌,干時堅硬,物理性狀不良,其耕作的關鍵在于冬耕時實行“干耕燥整”,這種經驗后世一直沿用。干耕系指土壤濕度以耙土易碎,下種能發(fā)芽為度;否則,泥糊土爛,菜麥種后不容易發(fā)根,呈長期僵著狀態(tài),所謂“不死亦永不長旺”。
據《農政全書》所記“吳下人種油菜法”,油菜田間管理的關鍵是施肥和灌溉:油菜移栽后,第二天就要根據田地的干濕狀況澆灌不同配比的糞水,“地濕者糞三水七,干者糞一水九。如是三、四遍,菜栽漸盛,漸加真糞。冬月再鋤壟,溝泥鍬起加壟上,一則培根,一則深其溝,以備春雨。臘月,又加濃糞生泥上。春月凍解,將生泥打碎。正、二月中,視田肥瘦燥濕加減,加糞壅四次。二月中,生苔;摘取之,糟腌聽用;即復多生苔心,花實益繁”。油菜澆過三四次糞水,生長起來以后,就可以使用土糞了。在冬季,要鋤壟鍬溝、培土壅根和施肥,來年春天解凍之后,要根據田地狀況多次施肥。到了二月份,可以摘取菜苔做腌菜,而且摘菜苔有利于油菜生長和開花結實,當?shù)剞r諺亦云:“油菜不摘心,四周不見青”。從文中還可看出,當時油菜施肥是基肥和追肥相配合,尤其重視追肥。追肥主要用糞肥和生泥,糞肥又可分為水糞和土糞兩種。在正、二月期間,油菜生長旺盛,開始抽苔并開花結實,所需養(yǎng)分最多,這時追施糞肥,對增加產量大有好處。這樣的施肥經驗后世一直沿用,所謂“若要菜花盛,壅足初花糞”。
明末清初,《沈氏農書·運田地法》還針對水旱輪作問題,比較了油菜和麥子這兩種主要春花作物的田間管理要點:“麥要澆子,菜要澆花”,“菜比麥倍澆,又或垃圾、或牛糞,鍬溝蓋,再澆煞花,即有滿石收成。種田不須墊底。”由于兩種作物生長習性不同,澆灌糞水的實際也不同。麥子在播種時澆糞,油菜在開花時澆糞,此時油菜所澆的糞水稱為“煞花肥”。油菜施肥之后,需用溝土蓋好,這樣每畝產量可達到一石,且在栽種下一茬時不必再施基肥。
油菜播種、收獲的時間與二麥基本一致,約在農歷寒露節(jié)前后播種,立夏前后收獲,生長時間約210天。油菜果實屬角果類型,成熟后果瓣失水收縮,能自動開裂。收獲過早,種子不飽滿,含油量低,產量減少;收獲過遲,果皮易開裂,落粒嚴重,降低產量。農諺中說:油菜“十成熟,八成收;八成熟,十成收”,或者“八成黃,十成收;十成黃,二成丟”,“角果批把黃,收割正相當”,要求把握好收獲時機,利用后熟作用,減少油菜角果收獲時的落粒損失。油菜收割有拔收、割收兩種方法,古代油菜株型較小,“拔收”比較常見。據《農政全書》記載,吳人收油菜,“立夏后拔科收子”。清代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卷四記載了吳地民眾普遍種植油菜的情景以及四月“拔菜”的生產習俗:菜,“吳民遍種之,連阡接壟。至春時摘取其苔,最為常食。蘗芽作花,爛成金色。立夏,花落結子。四月,萁黃而枯,農人拔取以歸,收其子,可以榨油”。該書還采錄了清人沈寶禾的《拔菜》詩:“春田一碧連夾浦,黃金掃地風兼雨。還看綠莢復為黃,忽促拔根猶帶土。忙將足踏復手挪,十斛量珠不厭多。菜子登場萁入市,舴艋出載入飛梭。今年油貴好當口,一斗菜值米一斗?!庇筒耸斋@時間在立夏之后,連株拔起,還有利于防除菌核病這種土傳真菌病害。關于油菜籽的貯藏,《陶朱公致富奇書》“商賈篇·雜糧統(tǒng)論”認為,“老則堅實,干則不潮,凈則不雜,潤則光彩而多油,所以可貴”。油菜籽粒小、皮薄,與空氣接觸面大,容易吸收潮氣;其油脂含量高,受潮后易于變質。油菜籽收獲前后恰逢梅雨天,不易干燥,若不及時晾曬,很快就會出現(xiàn)發(fā)熱霉變最終導致發(fā)芽的現(xiàn)象。因此,油菜籽在貯藏之前必須曬干揚凈。至于油菜籽榨油的技術及出油率,在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卷上“膏液·油品”中有詳細記載,不再贅述。
總之,明清江南稻田油菜在整地、移栽、灌溉、施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與麥子等其他春花作物的具體栽培技術也有所不同,體現(xiàn)出當?shù)剞r業(yè)生產技術的精細化發(fā)展。
作為當?shù)刂匾挠土蟻碓醇吧唐沸赞r作物,油菜與小麥、稻谷的產量一起,反映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的土地利用效果及農業(yè)生產力水平,對維持農民生計有重要作用;油菜可充蔬、榨油、作薪、肥田,還有一定的景觀價值,綜合利用價值頗高。
明末《沈氏農書·運田地法》記載:油菜如果精心澆水施肥,即有“滿石收成”,意思是在豐產條件下,一畝地可收油菜籽1石。據陳恒力《補農書研究》計算,這里的油菜產量相當于每市畝144.1市斤?!掇r政全書》提到:明末吳人善于種油菜,“中農之入,畝籽二石,薪十石”,畝產油菜2石應屬比較高的產量。
清初張履祥《補農書》記:“田極熟,米每畝三石,春花一石有半,然間有之,大約共三石為常”,即上熟之田畝產米3石,春花1.5石,但不太常見,一般情況下畝產稻米和春花3石。從中還可以看出,春花產量大約為稻米的一半。這里的春花未指明是什么作物。若按照油菜籽計算,一石半折合當時的畝產為198.9斤,折合今每市畝216.2市斤。比較而言,張氏所記上熟田的春花產量,要比沈氏的油菜籽“滿石收成”高出1/3。但張氏又說一般情況下大約畝產3石,按比例估算的話,其中春花畝產1石。如果將沈氏所言看作是一般田地在精心管理條件下的產量,就會發(fā)現(xiàn)二者所記春花產量大致相同,都是畝產1石。清代江南農書及方志中關于油菜畝產量的記載相對較多,產量水平總體上與明代差別不大,如《齊民四術》記油菜畝產2石,《撫郡農產考略》記畝產1石余。
油菜在江南地區(qū)雖然不是主要農作物,但它能利用冬閑田進行栽培,在投入較少的情況下,增加蔬菜和油料生產。尤其是明清時期,油菜等春花作物“小熟不納租”的政策,使農戶的經濟收入有一定保障。清末松江人姜皋說:春花除了稻田復種之外,田家在房屋旁邊、荒閑土地上也多有種植,“其幸此間春熟,無論二麥、菜子,例不還租”。[光緒]《杭州府續(xù)志》載:“農家謂秋成曰大熟,稻及木棉是也。若蠶豆、菜麥之類,并曰小熟,或曰春熟,例不還租,故農家咸資小熟以種大熟云?!绷硗?,隨著當?shù)厥墟?zhèn)經濟的繁榮及城鎮(zhèn)糧油加工業(yè)的發(fā)展,農產品需求增加,更多的農戶將油菜作為商品出售,其收益既可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又可作為水稻、棉花生產之資本,所謂“資小熟以種大熟”。可見,油菜等春花作物的豐歉往往決定著農民一年的收益,與其生計狀況密切相關,因而當?shù)卦小按夯ㄊ欤肽曜恪钡恼f法。
油菜在春季莖葉幼嫩時可采苔作蔬,開花時可觀賞景色,成熟后可取籽榨油,榨油的副產品菜籽餅還可以肥田。
明代人雖常將油菜歸入蔬菜類,但對油菜的功用已有全面認識。萬歷年間《秀水縣志》、天啟年間《平湖縣志》、崇禎年間《吳縣志》中的物產皆有關于油菜及其蔬食功用的記載?!掇r政全書》“樹藝·蔬部”引述《本草綱目》曰:油菜“九月、十月下種,生葉形色微似白菜。冬末春初,采心為茹,三月則老不可食。開小黃花,四瓣。結莢收子,灰赤色,炒過榨油,燃燈甚明。近人因有油利,種者頗廣?!逼渲胁粌H說明油菜的性狀、種植時間和用途,還反映出明代中后期油菜種植已比較廣泛。明弘治《吳江志》不僅記述了菜苔充蔬、菜籽榨油、莖稈作薪的實用價值,還描述了春末時節(jié)油菜花田的景觀功能:“至春末時黃綠相間,淑景堪畫,四五月間則菜苔可食,菜子作油,菜萁可薪?!薄度昴掀允贰肪硎τ筒斯τ玫挠浭鲆埠苋妫骸按撼醢l(fā)菜心,即生花。末花時,摘心以和羹,或腌或糟,俱甘鮮。心可摘一二次,復生長。二月開黃花,如鋪錦。騷人韻士,都攜酒賞之。有摘花,淖熟,曬干,夏間作素饌,或拌醬炙肉,尤妙?!薄按罕M收子榨油,以供一歲烹飪燃燈之用。”[油菜開花前,可摘取苔心作菜;油菜開花時,錦繡遍野;有人還采摘油菜花,淖熟曬干,用來制作菜肴;春末夏初,收取油菜籽榨油,可用于烹飪和點燈照明。
清代江南方志及農書中關于油菜性狀和功用的記載更多,以下僅列舉數(shù)條。[康熙]《東陽縣志》記述:“油菜,一名蕓苔,交春抽苔,采而食之,香味鮮美,其子榨油,取用甚多,其渣用以料田,名曰油箍,勝他物,故多留以蓄子。”[康熙]《仁和縣志》載:“油菜,將花時取其心,食最美。又心去其分蘗,叢生花更多,子倍繁,榨為菜油?!?清嘉慶常州府荊溪人陳經《雙溪物產疏》記:油菜“去苔則歧分而結子繁,榨油極多,因名油菜”。清光緒奚誠《耕心農話》“緒言”:油菜“結子榨油,較諸油香美,食用燃燈,為吳人必需之品,但不能多種,故兼二麥蠶豆”。菜油食用品質高,較大豆油、棉籽油及動物油脂香美;點燈照明,方便經濟,燃燒后油煙味也較小。
明清江南地區(qū)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農業(yè)商品生產的發(fā)展,使得肥料嚴重短缺,菜籽餅、棉籽餅等餅肥成為重要肥源。清初《補農書》的作者張履祥介紹,他在紹興見到當?shù)厝硕加貌俗扬灝敺柿?,每畝地用餅十斤,軋成碎末,等麥苗出齊后,追施少許,每下一次雨麥子就猛長一次。菜籽餅相比傳統(tǒng)糞肥肥力高、重量輕且便于遠途運輸和長期貯存,明清時屬于一種新型商品肥料及魚飼料。清末吳江人陳慶林《江震物產表》簡要介紹了油菜籽榨油的方法,還說菜籽餅可以飼魚壅田:“柴包餅,片圓而小,草包者名同,餅片厚而大,出車后,則剝去其草,向銷江北、紹興、杭、嘉、湖等處及本邑池戶,近則由上海銷往日本橫濱、神戶各路”,反映出菜籽餅的利用促進了江南地區(qū)稻麥棉及漁業(yè)生產。
另外,春賞油菜花已成為清代蘇州等地旅游業(yè)的一項內容。據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卷三所記,蘇州三月份有“南北園看菜花”習俗:南園北園二處,“春時菜花極盛,煖風爛漫,一望黃金。到處酒爐茶幔,款留游客。尋訪選勝之子,招搖步屧,于于來前,莫不流連忘返”。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尤侗的《南園菜花》詩,也描繪了蘇州南園的菜花游賞情景:“菜色驚看布地黃,春風習習更吹香。東邊吃酒西邊唱,三月田家作戲場?!笨梢钥闯?,南北園的油菜花曾是蘇州勝景,每年三月份會吸引大量游人前來觀賞,還由此促進了當?shù)夭惋嫎I(yè)的發(fā)展。
油菜可充蔬、榨油、肥田、作薪柴、觀景等,綜合生產效益明顯。明清江南地區(qū)的油菜種植更為普遍,在以水稻為核心的輪作復種制度中發(fā)揮了重要的生態(tài)作用,其育苗移栽、田地耕作和澆灌、施肥技術也形成一定的特色。農家種油菜免交租稅,出售油菜籽可以增加經濟收入,有助于維持生計,由此也促進了油菜生產的擴大。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受到甘藍型油菜推廣普及,以及本身產量較低等因素的影響,土種油菜在全國包括江南地區(qū)的種植越來越少。同時,江南地區(qū)稻油復種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未能很好地加以繼承,水稻及油菜單一種植的情形相當普遍,稻作農業(yè)的綜合功能及生態(tài)意義明顯缺失。所以,在當今實施鄉(xiāng)村振興及傳承農耕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應注意挖掘和利用油菜歷史文化資源,繼承稻油輪作的生態(tài)農業(yè)傳統(tǒng),爭取實現(xiàn)油菜生產在供蔬榨油、肥田養(yǎng)地以及景觀營造等方面的綜合效益。
①還有一種甘藍型油菜(L.),原產歐洲,20世紀40年代引入中國,后逐步推廣開來。
②據南京農業(yè)大學中國農業(yè)遺產研究室編纂收藏的《方志·物產》資料統(tǒng)計分析,油菜的別名包括蕓薹(蕓臺、蕓苔)、蕓臺子、蕓薹菜(云臺菜)、塌菜、胡菜、薹菜、苔心菜(薹心菜)、寒菜等。明清太湖地區(qū)方志約有關于“油菜”的記載130條,記載頻數(shù)從高到低依次為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太倉州;明清太湖流域關于麥類作物信息的記載共有876條,其中關于小麥的信息共有271條,記載頻數(shù)從高到低依次為蘇州府、松江府、湖州府、杭州府、嘉興府、常州府、太倉州;關于大麥的記載有199條,記載頻數(shù)從高到低依次為蘇州府、湖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嘉興府、常州府、太倉州;關于麥的記載共有175條,記載頻數(shù)從高到低依次為松江府、蘇州府、湖州府、太倉州、常州府、嘉興府、杭州府。利用平均最鄰近統(tǒng)計工具,得出油菜記載地的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聚集分布特征,基于此,使用核密度估計工具呈現(xiàn)油菜記載地的核密度,并將其與麥類記載地予以疊加,得出可視化圖像。
③明清時1畝合今0.92市畝;油菜籽1石為130斤,合今1.02石,132.6市斤。參見陳恒力《補農書研究》,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