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
編者按: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學校要聚焦“教會、勤練、常賽”,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2021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要求“通過深化體育教學改革,轉變教學觀念,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內涵與要求,使其成為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的教學組織模式。打造高質量體育課堂,使學生在‘知識、能力、行為、健康’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明確學生各學段特點與發(fā)展需求,使體育教學內容更加富有邏輯性、系統(tǒng)性和銜接性。”多個文件的下發(fā)為體育實踐課教學設計與實施指明了方向。本刊本期邀請多名體育教研員,圍繞“教會、勤練、常賽”,從學、練、賽、評一體化的角度撰文,以期帶動更多一線教師進行實踐探索。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健康觀?!薄丁大w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也提出,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也就是說,要通過“學、練、賽、評”促進學生學會并掌握1項“懂知識、會技術、能運用”的操作性體育技能,提高學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質量。
學離不開教,教師應改變教學思維,通過“學、練、賽、評”把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呈現(xiàn)給學生,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發(fā)展自身的知識、技能和體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心理需求的共鳴與接納,進而獲得一種尊重、成就和積極向上的力量。筆者以此為視角,談一談對“學、練、賽、評”一體化的審思,以期更好地實現(xiàn)學科育人價值。
一、“學”是為了獲取新知、促進需求
體育是一門技能性強的體驗與實踐類學科,這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合理、有效地進行體育與健康實踐,最終達到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或比賽場景中自如運用,也就是學生需要能夠在具體的運動情境中靈活遷移“學”到的運動技能,體現(xiàn)運動技能的“整體性、關聯(lián)性、實踐性”。而學生有效的學離不開教師有效的教,這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對學生在課上獲取的知識、技能、方法等學習內容進行整體化設計,像說明書一樣,通過有效、有趣、簡約的方法引導學生獲取新知,引導學生的關注點從“動作規(guī)范”到“學以致用”。如,立定跳遠的本質是展示肢體爆發(fā)力和身體協(xié)調能力,體育課堂中時??吹健邦A備”“下蹲”“擺臂”“跳”的分解指令性學習,如果能通過“小青蛙跳荷葉”等情境設計,有可能引導學生明白“輕落、快起”在立定跳遠中的重要性,從而達到因需而學、用中求學、邊用邊學、學用一體的學習、成長狀態(tài)。
過分關注動作細節(jié)與規(guī)范要求,可能會導致動作規(guī)范而不懂得生活運用,能完成單一動作技術但不懂比賽運用,對體育學習實際應用形成障礙。因此,需在較為復雜的情境中學習結構化的知識技能,在學以致用中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要讓體育學習從學會走向會學、會應用,在實際問題與體育學習之間架設橋梁?!皩W、練、賽、評”一體化要求下,“學”的行為邏輯形式更有益于打開體育學習的豐富內涵,讓學生重新認知體育與健康學科,更多地用體驗性、實踐性的運動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學以致用中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一體化視域的“學”,依據學段目標,不同程度地學會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與專項運動技能,是未來學生學好體育課的“密碼”,是體育學以致用的必經之路,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需求。
“學、練、賽、評”一體化要求的“學”對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指向非常明確,在教學中應密切關注學生,調動學生自我參與的積極性,及時發(fā)現(xiàn)并矯正不參與、不主動,甚至無意識化自我脫離課堂的學生行為。這就需要通過教與學的手段,如教學行為控制、學練方法設計、課堂管理等,用注重趣味性的設計與運作等促使學生達成“教學內容”的要求,同時也形成成功后的滿足感,達成“學、練、賽、評”的第一步——新知獲取。
二、“練”是為了理解新知,豐富經驗
“練”是貫穿在體育學習全過程的,從模仿的練、學習的練到自主的練,從單一的練到組合的練,從灌輸的練到自覺的練,從由簡到繁的練到由會到突破的練。當然,“練”應該是遵循合理性、系統(tǒng)性、連貫性原則進行的?!熬殹钡倪^程可以讓學生在不同“學、練”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中將所學的“單一身體練習”轉化為“身體能力突破的練習”。如,籃球運球學習,學生在不同條件限制的簡單活動對抗、競賽條件對抗的具體情境的“練”中,通過探索、發(fā)現(xiàn)和建構,自然地掌握了控球的動作要領,學會了從“原地拍球”向“行進間運控球”轉變,甚至空中變換動作的學習。因此,“學、練、賽、評”一體化要求下,如何“練”的創(chuàng)設非常重要,可以讓學生了解學習到的體育技能有什么用、該怎么用。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不僅鞏固了“學”的基礎性,更體現(xiàn)了“練”的主動性。學生在豐富的環(huán)境中學練技術,從思考到行動,讓學生全方位動起來,從而使學生更有信心挑戰(zhàn)學習,甚至主動為練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貢獻自己的智慧。
體育課堂中“練”是主要通過小組合作或其他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實踐行為,換言之,就是學生主體意識的彰顯有賴于教師的讓權?!熬殹贝龠M學生把“學”的知識和對知識的理解逐步向“用”遷移,說明學習主體意識應該也只能來自學生自身思想上和行為上的主動追求。教學變革難以真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不是一種讓步,而是重返教育教學成人之學的本質,幫助師生共同成為解放生命本真的存在?!熬殹痹诮虒W中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認知建構過程、問題解決過程,而且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掌握與應用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是承上啟下的階梯。因此,“練”其實是引領體育動作行為與思維在學生體育探究活動中展開的方法方式。實際上,每一個體育運動項目的發(fā)展都顯現(xiàn)著“練”的重要性,有著鮮明的現(xiàn)實生活延展性。
三、“賽”為了遷移新知,強化應用
體育源于生活中的游戲,而游戲增加了競爭與對抗的屬性,即成為“賽”。學校體育的“賽”更多的存在于田徑運動會、校園“籃、足、排”三大球等項目賽事中,多數以身體練習或某一運動項目作為賽事內容,以選拔“運動苗子”“獲取金牌”作為競賽的目的。體育的競賽價值被窄化,將體育與健康課程等同于體育競賽訓練,難以帶動所有學生參與。因此,應該轉變思維,讓校內的“賽”以兒童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競賽方式組織,涵蓋更多“趣味性、娛樂性”的形式,由選拔性轉為促進性,更好地激發(fā)每名學生的運動天賦。從而使“賽”不再是個別具有運動天賦的學生的舞臺,而是促進全體學生在真實或模擬情境中鞏固并靈活運用所學運動技能,進而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形成動作技能的正向遷移,在競賽中體驗體力對決、智力博弈和團隊協(xié)作等體育游戲式競賽的價值與魅力。這樣的“賽”更能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同時,比賽對學生的機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比賽中精神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自身能力。
課堂教學中的“賽”,教師可以強調學生主體意識的激發(fā),強調教學預設的生成性。學生在競賽情境中體驗到技術技能應用、相互之間的技戰(zhàn)術配合、團隊的戰(zhàn)術規(guī)劃、規(guī)則意識與行為等,以及在競賽中逐漸形成的運動能力、價值觀念、道德規(guī)范、審美意識、思維模式等,都會內化為他們自我意識的一部分,促使學生成為具有主體意識的學習主體,體現(xiàn)學科育人的價值。
因此,只有讓“學、練、賽、評”一體化要求貫徹落實在課堂學習及競賽活動中,讓體育課堂學習與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聯(lián)系打開通道,提供有效方式。學生通過參加“賽”的實踐,能夠學以致用地分析比賽成功失敗的成因、在成因中突破自我體能與技能的提升。通過 “賽”,可以讓學生在運動實踐中獲得課堂和書本無法言傳身教的寶貴經驗和親身感受,啟迪他們的體育思維,促使他們更好地健體、健心、誘思。
四、“評”為了梳理新知,拓展思維
“評”為課堂教學的學練賽效果提供了自我反饋、相互激勵、不斷反思、目標導向的溝通平臺,并融合了“教與學、學與用、用與教”的多向交織過程,也應貫穿在課堂始終,為“學和教”明確傳遞行動目標,引導和促進課堂教學中的“學、練、賽”真實發(fā)生?!霸u”可以讓學生明確需要“做什么,怎么做”?!霸u”也是師生共同的行為,“學、練、賽”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狀態(tài)、行為、目標達成進行評價,學生對“學、練、賽”中個人、同伴,以及自我與同伴的表現(xiàn)、學習成果等進行評價??梢?,“評”是學習的出發(fā)點也是落腳點,起點在課堂,最終還要回歸課堂,從學會、會用到會評,形成貫穿課堂教學“學、練、賽”各環(huán)節(jié)的紐帶。
一體化要求下的課堂應形成“體驗新知的學—技能突破的練—激發(fā)潛能的賽—自主分享的評—跨界誘思的學”的循環(huán),在內容上強化了作為運動的學習和實踐性探究活動,把“學、練、賽、評”作為提升學生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載體流程。強調的不再是“技能知識”而是“應用能力”。在“評”的過程中還會發(fā)現(xiàn)兒童青少年的體育心智結構在各個年齡階段的不同和因人而異的差異,如何在評價中兼顧不同與差異?實際上,“評”什么、如何“評”、怎么“評”,影響著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這一根本問題,必須體現(xiàn)“以育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這一價值指向。
從教育的角度看,“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方式可以完整和深入地了解不同時期學生的運動能力、心智和身體狀況,符合“立德樹人”“以體育人”的時代要求?!皩W、練、賽、評”不僅滿足課堂中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也是更新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轉變教師教學理念、完善教學機制的需要,能更好地實現(xiàn)讓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的要求。但是教學理念與行為的改變,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不斷地自我內化、主動對標,在個性化成長的道路上不斷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