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jié)體育課?!边@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部署的“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精神,是進一步在時空上明確了強化體育課的具體實施路徑。同時,也為學生每天在校鍛煉一小時提供了“法定”(進入課程表)時間保障,在客觀條件方面掃除了障礙,為消除一些學校無體育課當天沒有按規(guī)定安排體育活動課的現象增加了政策層面的要求與落實策略?!兑庖姟诽岢龅摹肮膭罨A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jié)體育課”的要求,從頂層設計層面來看,為基層強化體育課確立了明確的方向。那么,對如何結合學校實際落實政策要求這一問題,有必要將學校體育學理論中關于體育課的傳統(tǒng)認知結合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要求做出相應的研究變革。
《意見》出臺后,各級地方政府針對《意見》結合當地實際,陸續(xù)出臺了貫徹落實《意見》的相關配套文件,也紛紛提出并明確了“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jié)體育課”的要求,一些學校也開始先行嘗試實踐,但效果不盡如人意,總體上還是形式大于實際。之所以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客觀分析,比較突出的有周課時總量限制、學生每天在校學習時長限制、體育教師缺編、場地器材限制等原因?!读x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2001年)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周課時數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小學一至二年級每周26節(jié)課,三至六年級每周30節(jié)課,七至九年級每周34節(jié)課。學生每天在校學習時長同樣有嚴格的規(guī)定,1990年頒布的《學校衛(wèi)生工作條例》明確規(guī)定“學生每日學習時間(包括自習),小學每天不超過六小時,中學不超過八小時?!庇行┑胤揭蟾毟?,如,浙江省教育廳規(guī)定初中不超過7小時。體育教師缺編是個全國性的“老大難”問題,小學階段最為突出,而且表現為結構性缺編的特點,這成為在短時間內難以破解的問題。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加快,人口向城市集聚,造成城市學校規(guī)模普遍較大,而原老城區(qū)的學校場地較小,人多場地小的矛盾始終存在。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以上這些客觀存在的制約因素迎來了突破的時間窗口。特別是對于那些真正做到了每天保證學生鍛煉一小時的學校,“雙減”政策在某種程度上自動解除了每天在校時長的限制,為學校安排課務提供了靈活性。如,課外活動課既可以安排在課表范圍內,也可以安排在課表外,即課后時間,不再受到在校時長的限制,從而增加了課外體育活動課轉換為體育課的空間?!墩憬〗逃龔d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15〕36號)規(guī)定,在教學總時間保持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可以采用長短課等形式。因此,這兩條政策的疊加效應就出來了,原本需要排入課表才能保證不突破在校時長規(guī)定的課外體育活動課,就能夠根據“雙減”政策,排在課表之外的時間,為學校自行確定各科目的周課時數時,提供了增加體育課的時間和政策依據。除此之外,根據“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可整合實施,課時由學校根據實際統(tǒng)一安排?!奔疵抗?jié)課時長可以自主規(guī)定,還有一條可以實現增加體育課的路徑:若部分課時長減少5~10分鐘,一天總體上可以增加1~2個課時,一周總計增加的課時就很可觀了。尤其對于小學中低段學生,30分鐘一節(jié)課符合其身心發(fā)展特征,增加的課時就可以用來安排體育課。
解決了每天開設一節(jié)體育課的課時來源問題后,若體育教師缺編問題不解決,則仍然無法落實每天開設一節(jié)體育課的目標。一直以來解決體育教師缺編問題的常規(guī)策略是通過政策層面解決。由于過分依賴政策解決教師缺編問題,與現實中學??偩幹瞥幓ハ嗝埽栽诙唐趦仁遣豢赡芙鉀Q這個難題的,必須尋找其他路徑加以解決。體育課教學,在普便認知中就是一名體育教師,一節(jié)課對應一個行政班,在計算體育教師編制是否滿足教學需要時,也是按這個標準計算的。如果仍然沿用學校體育對體育課教學這個傳統(tǒng)的理論認知安排學校體育課,就當前國家課程規(guī)定的課時數,體育教師都不足,何況增加到每天一節(jié)體育課,就更加缺少體育教師了。不破不立,體育教師有必要重新認識體育課教學,通過突破固有傳統(tǒng)的理論認知,實施分類體育課教學的方式,實現每天一節(jié)體育課的要求。《意見》和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等文件,為實現體育課的分類教學方式提供了政策支持。
《指導綱要》指出“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全面把握‘教會、勤練、常賽的內涵與要求,使其成為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的教學組織模式”。根據這些要求,可以將傳統(tǒng)認知上的體育課進行重新分類,即分為“教會”的體育課、“勤練”的體育課和“常賽”的體育課三類。“教會”的體育課仍然沿用一名體育教師一個行政班上課的方式,而“勤練”和“常賽”的體育課就可以采用一名體育教師多個行政班上課的方式。每周5節(jié)體育課,可以根據課程學習進程進行多種組合,如,2節(jié)“教會”的體育課+2節(jié)“勤練”的體育課+1節(jié)“常賽”的體育課,隨著課程學習到最后階段,增加“常賽”的體育課,相應減少“勤練”的體育課。這種體育課教學的分類方式,不僅解決了每天一節(jié)體育課體育教師不足的問題,還能徹底解決長期沒能解決的小學階段體育教師缺編問題。當然,如果一節(jié)體育課行政班太多,如,超過3個班級,可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另配一名文化課教師協助管理。
因此,通過體育課教學分類方式的改變,能夠解決體育教師缺編問題。但對于這一種新的方式,要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必須遵循“學、練、評”一致性原則設計三類體育課,從而保障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有效性。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支持“教會”的體育課。“教會”的體育課是指通常理解的初步建立技術動作概念,做出技術動作和技戰(zhàn)術組合,是新授課?!墩憬≈行W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屬于技術維度的體育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是學校有特色發(fā)展的基礎,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豐富,學校應該依據各自想發(fā)展的特色,選擇相應的課程內容?!毒V要》為此提供了可能?!毒V要》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分必學、限學和自選,限選建議球類運動中選擇1~2項運動學習。在幫助學校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同時,體現學習運動項目的數量減少,持續(xù)學習某個項目的時間大大增加。所以,在“教會”的體育課中,需要新學的內容相對減少,所需教學時間也相應少了。而技術學會后形成技能,需要通過大量時間反復練習才能實現,“教會”的體育課不可能承擔該任務。2ACB0E93-6EBA-4033-A5F2-352E5C64FD31
基于校本化課程內容設計“勤練”的體育課。“勤練”的體育課是指改進、提高和熟練所學技術動作,形成技能、發(fā)展體能的課?!毒V要》中屬于體能維度的體育課。在初步學會技術動作和技戰(zhàn)術組合后,就需要有時間和空間提供熟練的機會,此時的任務是以學生完成大量的練習為主,同時糾正錯誤提升技術動作和技戰(zhàn)術的質量。因此,“勤練”的體育課所設計的練習內容,首先應與“教會”的體育課中所學內容保持一致,通過這些練習幫助學生在熟練的過程中,提高質量,最終形成運動技能。其次,教學組織要采用小組形式。當練習任務明確后,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通常比集體完成有利。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相互競爭的局面,促進學生練習的自覺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指導、糾錯效果,由于小組人數相對較少,既有利于觀察的全面性又能夠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從而會使觀察與指導的針對性有所提高。同時,這也表明小組數量的多少并不是影響指導、糾錯效果的關鍵因素,所以,一名體育教師多個班級的教學組織是可行的。
基于校本化課程內容設計“常賽”的體育課?!俺Y悺钡捏w育課是指幫助學生形成運動能力,檢驗學生學習和練習效果的課?!毒V要》中屬于運用維度的體育課?!毒V要》中能力為先的指導思想,明確了會運用、會比賽、能力為先的運動技能教學方向。因此,只有提供更多的比賽機會,才能有效培養(yǎng)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常賽”的體育課,一方面要做到比賽內容與“學會”“勤練”體育課的內容保持一致,真正落實“學、練、評”一致性;另一方面要保證每名學生均有參加比賽的機會,以彌補以往學校競賽只有少部分學生參與的遺憾。因此,“常賽”的體育課關鍵是圍繞學習、練習的內容,要設計好組織和實施的方式。而一節(jié)課多個班級同時比賽會更有利于組織實施,如,聯賽形式的比賽,可以采用班級之間的對抗方式,也可以打通班級組建若干個隊伍對抗等。這樣不僅解決了全體學生均有機會參與比賽的問題,同時也證明了一名體育教師可以進行多個班級教學的可行性。
總之,“教會”“勤練”“常賽”的體育課教學分類方式,為有效落實每天一節(jié)體育課的政策要求提供了可能。實際操作中應避免將三者絕對割裂,因為三者中無論哪一類體育課,本身都包含“學、練、賽”教學元素。同時,教學內容減量增時會給學校排課帶來更大挑戰(zhàn),會出現同一個項目同一節(jié)課教學班級很多的情況。因此,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尋找最優(yōu)化的排課方法。此外,學校場地器材建設也要轉變觀念,應建設滿足學校所選項目需要的場地器材。
余立峰
2022年1月1日2ACB0E93-6EBA-4033-A5F2-352E5C64FD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