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芷巍
【教材分析】
《回憶我的母親》是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是朱德總司令深切悼念自己母親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該單元的主題是“生活的記憶和重要的他人”,一共收錄四篇回憶性散文,這些課文深情地回憶了難忘的人與事,展現了人物的精神與品格。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些人物的精神不僅幫助學生了解他人的別樣人生,也能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人生與生命的意義,成為學生人生路上的明燈。課文《回憶我的母親》回憶了母親勤勞的一生,塑造了母親勤勞聰慧、堅強不屈、識大體顧大局的勞動婦女形象。文章內容真實,語言質樸無華,卻又飽含深意,抒發(fā)了對母親無限的敬愛之情,也表達了作者忠于民族、忠于革命的決心。
“回憶性散文的價值更在于它以展示了人在歷史的某個瞬間所獨有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學生閱讀回憶性散文,可以分享作者這種回憶帶來的‘特有的情緒狀態(tài)’。”[1]在進行回憶性散文教學時,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把握和體悟這種“特有的情緒狀態(tài)”,如果一味地進行知識的講解,會破壞這種文體的美感,學生也將無法充分體會回憶性散文當中人物的精神與品格。
“回憶性散文,它不同于其他散文的最大的特點,是文中有兩個“我”——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有兩種類型的情感交織——過去的‘我’的感受和現在的‘我’回憶往事時產生的感受。忽視這種體式特點,就容易把這篇散文和其他類型的散文混淆,甚至和小說等同起來?!盵2]因此,在進行該單元以及本篇課文的教學時,需要帶領學生體會文章當中當時的“我”的感受,以及現在的“我”對當時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該單元的學習要求是了解回憶性散文傳記的特點,比如內容真實,事件典型,注重細節(jié)描寫等,還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風格多樣的語言。整體而看,《回憶我的母親》一文語言質樸淺顯,學生自讀起來能夠概括文章的內容以及初步讀出文章的情感,但是對于回憶性散文抓住典型事例和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領悟是不夠深入的。因此,應該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分析典型事例與細節(jié)刻畫,體味作者對母親的感受,尤其是從最開始的母愛上升到愛黨愛國的精神高度,品味質樸無華的語言背后飽含的作者對母親的深情與敬意。
引導學生抓住典型事件與進行細讀分析理解人物形象,是此文的重難點,除此之外,此文的時代背景有其特殊性,學生在當前豐富的物質生活環(huán)境中并不容易體會到老一輩人的艱辛,而對于母親勤勞一生與母子艱難的生活條件難以有深刻的理解,也就很難體會到母親作為一個農村婦女,卻識大體有反抗精神的難能可貴。
基于這些問題,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采用為母親畫像的教學方式,通過“描輪廓”“繪細節(jié)”“點靈魂”和“頌挽歌”這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較為新穎和有趣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在相應的環(huán)節(jié)介紹母親生活的時代背景,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典型事件與細節(jié)描寫的分析,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遞進,帶領學生感受母親的形象,體會母親偉大的品格,讓母親的形象在學生心中活起來,讓學生與歷史對話,與心靈對話,與生命對話。
【教學目標】
1.品味課文質樸深情的語言,了解回憶性散文的特點;
2.通過對典型事件與細節(jié)描寫的分析,把握母親的形象;
3.學習此文所運用的夾敘夾議手法,感受該手法運用的效果;
4.理解文中母親的偉大之處,懂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進一步思考人生的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對典型事件與細節(jié)描寫的分析,把握母親的形象。
【教學難點】
懂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激發(fā)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方法】
引導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舉行追悼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母親鐘太夫人的大會,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為黨的領導人的母親舉行的公祭儀式。
(屏顯儀式圖片,播放哀婉緩慢純音樂。)
師:靈堂布置得莊嚴肅穆,靈前香煙繚繞,靈幕上高懸著“精神不朽”的大紅旗。靈堂四周掛滿了延安各界的挽聯。中共中央的挽聯是“八路功勛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毛澤東的挽聯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
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能夠培育出朱德這樣優(yōu)秀的孩子,能夠獲得如此多的敬意呢?讓我們走進朱德的回憶性散文《回憶我的母親》,去認識這位母親,為這位母親畫一幅畫像,來悼念她。
二、描輪廓
1.默讀全文,談一談你對這位母親的大致印象。
學生默讀,教師巡視。
參考:勤勞,善良,熱愛國家等。
2.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們在為母親畫像的時候,就有了方向。接下來,我們需要在紙上畫出母親與朱德生活的背景,以及母親形象的大致輪廓。請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根據時間線索找出文中母親生活的主要事件,用概括性的詞語寫下你對母親形象的感受,并圈點自己認為感人的句段。
學生再讀課文,進行歸納圈點。
(屏顯)
時間線索:母親嫁作人婦,母親生下“我”,“我”長大成年,“我”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母親去世。
主要事件:
主要事件家境貧寒,母親只留下八個孩子。好勞動,終日忙碌。做有滋味的雜糧飯,織耐用的“家織布”。鄰里家庭相處和睦,同情貧苦之人。遭遇天災人禍并不灰心,啟發(fā)“我”反抗壓迫。節(jié)衣縮食送“我”讀書。支持“我”參加革命。“我”接母親出來,母親仍回去勞動。熱愛生產,在家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心系“我”與民族解放運動。時代背景 描輪廓:母親形象
師:總結出了課文中的主要事件,我們來繼續(xù)完成母親的畫像。
①事件1-4。
時代背景:
師:朱德母親鐘太夫人,1858年生于四川省儀隴縣周河鄉(xiāng)鐘家山下一戶貧苦家庭,19 歲時嫁入朱家,一共生了13 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沒能全部養(yǎng)活,只留下6男2女。
朱德的父親是一輩子在地里干活的農民,朱德的母親是個性格溫和的人,每天晚上織布織到凌晨一兩點,家里人穿的衣服,都是朱德的母親一手織出來的。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人口的增多更使家里必須十分節(jié)省才能維持生活。全家從來沒有吃過白米飯,多半是吃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油鹽很少。過年時宰一頭豬,要留著吃一年,只在過年過節(jié)時才可以吃到。遇上好年成,可以做件新衣服,平時就沒有了。鞋子是家里自己做的。點燈用的也是自己家打的油。少年時代這種艱苦簡樸的生活,給朱德留下深刻的印象。
(屏顯:清末農民生活圖片。)
母親形象(學生根據時代背景進一步討論交流,點名回答):
家境貧寒,母親只留下八個孩子——悲苦;
好勞動,終日忙碌——勤勞;
做有滋味的雜糧飯,織耐用的“家織布”——聰明能干;
鄰里家庭相處和睦,同情貧苦之人——和藹善良,有樸素的階級意識。
②事件5-6。
時代背景:
吃盡了沒文化的苦,朱德的父母親下定決心要培養(yǎng)出一個會讀書識字的人,這樣才足以支撐門戶。
朱德六歲那年,朱德的父母把朱德和他的兩個兄弟送到朱姓家族的藥鋪私塾里讀書。
朱德剛上學兩年多,地主就加租,朱德家根本交不出多加的租金。朱德一家被迫連夜分開,那一年又遇上天災,糧食全都壞在地里。家里已經困苦不堪,但是朱德的父母依舊狠下心繼續(xù)讓朱德讀書。
當時的中國甲午海戰(zhàn)失敗,緊接著又是八國聯軍侵華,列強肆意橫行于華夏大地。朱德對此義憤填膺,議論起時事常常憤慨激昂。
(屏顯:甲午海戰(zhàn)圖片,八國聯軍侵華視頻資料。)
母親形象:
遭遇天災人禍并不灰心,啟發(fā)“我”反抗壓迫——不屈不撓;
節(jié)衣縮食送“我”讀書——有反抗的勇氣與精神。
③事件7-9。
時代背景:
1908年,朱德回老家儀隴實踐教育救國,失敗后遠走云南,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加入同盟會。母親在知道朱德所做的事業(yè)后,她只是默默地祈禱和支持著兒子,同時,她也知道黨的困難,依然在家里過著清貧的農婦生活,讓朱德安心工作報效祖國。
(屏顯:朱德故居圖片,《覺醒年代》片段。)母親形象:
支持“我”參加革命——有遠見;
“我”接母親出來,母親仍回去勞動——質樸,勞動者本質;
熱愛生產,在家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心系“我”與民族解放運動——關心子女,心系祖國,深明大義,識大體顧大局。
④總結。
(屏顯)
3.師:作者在文中回憶了母親的諸多事件,這些事情看起來零散,卻又有條不紊組成了一個整體,小組討論,這些材料都圍繞著什么樣的主題?
主要事件時代背景描輪廓:母親形象家境貧寒,母親只留下八個孩子。悲苦好勞動,終日忙碌。做有滋味的雜糧飯,織耐用的“家織布”。勤勞清末,社會混亂,饑荒遍布,瘟疫橫行;佃戶生活艱苦樸素。(衣:過年才有新衣,兄弟姐妹輪著穿;食:沒吃過白米飯,過年過節(jié)才有肉吃,少油鹽。)聰明能干鄰里家庭相處和睦,同情貧苦之人。和藹善良,有樸素的階級意識遭遇天災人禍并不灰心,啟發(fā)“我”反抗壓迫。不屈不撓地主加租加上天災,農民生活艱難;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八國聯軍侵華,簽訂《辛丑條約》,列強肆虐。節(jié)衣縮食送“我”讀書。有反抗的勇氣與精神支持“我”參加革命。有遠見“我”接母親出來,母親仍回去勞動。熱愛生產,在家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心系“我”與民族解放運動。質樸,勞動者本質1905中國同盟會成立;1911辛亥革命;1912中華民國成立;1915新文化運動;1919五四運動;1921中國共產黨成立;1926北伐戰(zhàn)爭;1931 九一八事變,抗日戰(zhàn)爭。關心子女,心系祖國,深明大義,識大體顧大局
參考:文中的事件雖然是零散的,但是他們圍繞的主題是第一自然段當中提到的“勤勞一生”。作者能夠將這些事件有條不紊組成一個整體,因為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記述母親的一生的。
師:我們已經初步畫出了母親的輪廓,在上述事件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
參考:我最感動的事情是,母親并不懂得高深的革命理論,她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她知道兒子是在做偉大的事業(yè),即便再思念兒子,也不會去打擾,并且還會給予鼓勵和支持,這說明她非常深明大義,也有一定的思想覺悟。兒子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己依然做那個平凡的勞動者,樸素地過完一生,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她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員,平凡又偉大。
三、繪細節(jié)
師:同學們,通過對課文的初步感知,我們已經在紙上描繪出了母親的輪廓,接下來我們要再次進入朱德的回憶,細細地描摹母親形象的細節(jié)。
1.上一個環(huán)節(jié),同學們圈點出了感動自己的句段,請各小組組內成員分享已圈點的句段,小組討論選出五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再派小組代表分享。
學生發(fā)言,教師點評。
參考:
①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
賞析:“看也不看”與“有滋味”相對比,既表現出作者對地主家奢華生活的蔑視,也突出了母親的善持家務、聰慧能干,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
②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
賞析:“一分鐘”,母親連如此短的休息時間也沒有,突出了母親的辛勞,而“生我前”更表現出了母親為人母之艱辛。兩個限定詞不僅將母親的辛苦表露無遺,同時還表露出作者對“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深刻遺憾。
2.回憶性散文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描寫典型事例。在上述的表格當中,我們已經總結出了主要事件,但想描摹好一個人物,還需要聚焦我們的目光,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與細節(jié)描寫。我們現在需要為母親的畫像增添細節(jié),那么你會選擇哪一個典型事例,又該如何下筆呢?
參考:母親整日辛勤勞動(4-5 段);母親節(jié)衣縮食供“我”讀書(9段)。
(屏顯課文4-5段。)
學生朗讀典型事例1,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后回答。
師:哪句話最能概括母親的勤勞?
參考: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
師:“這樣地”指什么?
參考: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勞動:“天不亮就起床,煮飯,種田,種菜,喂豬,養(yǎng)蠶,紡棉花,挑水,挑糞?!?/p>
師:面對母親如此繁重的勞動,你讀出了作者對母親的什么情感?
參考:敬重、心疼。
師:還有哪些詞能夠表達出這種情感?
參考:“總是,還要,還能?!?/p>
師: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悄悄”一詞呢?
參考:這一細節(jié)描寫寫“我”悄無聲息地勞動,表達了我對母親的理解和愛,“我”心疼母親,想替她分擔,同時側面描寫出母親對“我”的影響,感受母親勤勞的品格。母親教給我生產的知識,也影響著我的性格與品質。
師:我們能感受到此文語言是那么質樸無華卻蘊含深情,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情感再讀這兩段文字,感受其語言特點。
典型事例2。
閱讀第九段前后相關段落,回答問題。
師:母親為什么節(jié)衣縮食供“我”讀書?
參考:擺脫被欺壓的命運,看出母親反抗壓迫的思想。
師:讀書后“我”有什么變化?
參考:第10 段?!拔摇苯邮芰丝茖W民主的思想,參加了新會和同盟會。
師:母親對“我”后來的工作持什么態(tài)度?
參考:10 段,來信慰勉;12 段,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情,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黨的困難,依然在家里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
師:而最終“我”走上革命這條道路是受誰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參考:8 段,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fā)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小結:母親不僅是一個普通的農婦,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她是一個啟蒙孩子思想、反抗壓迫,有遠見、識大體、顧大局的人。
四、點靈魂
現在關于母親的畫像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我們已經描出了母親的輪廓,也畫出了母親的細節(jié),現在還缺少最關鍵的一步——畫龍點睛。要想把一個人物畫活,就要畫出她的精神,她的品質,她的靈魂。
1.全文用時間順序敘述母親的偉大,你能看出“我”對母親怎樣的感情?仔細閱讀16-17段。
(屏顯)
“我”對母親的印象感情
小時候:
成年后:
學生討論。
師:第16、17 自然段將對母親的感情與主題進一步深化,把對母親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革命事業(yè)的忠誠結合了起來,表明了作者報答母親恩情的決心。作者把愛母親的感情與愛國家愛黨愛民族的感情結合在了一起,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屏顯)
“我”對母親的印象感情
小時候:勤勞,辛苦,能干,和藹慈愛心疼,敬愛↓
成年后:偉大的勞動人民,深明大義,感激,報答,家國
2.“我”深情地回憶了母親勤勞善良的一生,母親對“我”又有哪一些教育和影響呢?
學生思考討論,點名回答。
參考:
①教育朱德養(yǎng)成勤勞寬厚的品質。
朱德母親很勤勞,她深深地影響著朱德,使朱德從小就養(yǎng)成了勤勞的習慣,從而練就了一副健壯的身體。朱德后來深情地說到:“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tài)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p>
②教給朱德生產知識以及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
朱德回憶說:是母親“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井岡山時期,朱德與戰(zhàn)士們一起下山挑糧,“朱德的扁擔”的故事至今仍傳為佳話。在長征途中,朱德組織“野菜調查小組”,帶領戰(zhàn)士們到山上或原野里找野菜。在延安時期,他推動了南泥灣的開墾,解決了邊區(qū)的糧食困難。新中國成立后,他到各地調研,指導干部群眾搞好農業(yè)生產、種植經濟作物、推廣先進生產經驗。
③啟發(fā)朱德反抗壓迫,追求光明,走向革命。
1895年除夕,朱德一家被地主逼迫退佃、搬家。“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fā)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p>
3.你認為母親對朱德影響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參考:母親對朱德最大的影響是啟發(fā)他反抗壓迫,追求光明,走向革命。這也是這個平凡的母親偉大的地方,母親并不懂得革命高深的理論,但是她卻啟發(fā)朱德有了反抗的意識,并且投身到革命事業(yè)當中,有了自己的一番成就。她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一員,是一個偉大的勞動者。
(屏顯)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戰(zhàn)功赫赫:
1926年組織北伐革命;
1928年發(fā)動湘南起義;
1930年成立中國紅軍,后被中共中央任命為中國紅軍總司令;
1948年協(xié)助毛澤東指揮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
(屏顯朱德相關圖片。)
4.作者在記敘事件的同時,還穿插了精當的議論。請找出文中的議論性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參考:文章的一大寫作特點就是夾敘夾議,以記敘為主,其間穿插著若干議論性語句。
如:“母親是個好勞動?!边@句話總領第4段,強調母親的勤勞能干,隨后敘述了母親日常要做的許多事情。
“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边@一句議論,呼應前文的記敘——母親教“我”生產的知識,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讓“我”養(yǎng)成革命的意志。這些都是“我”感謝母親的重要原因。
“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chuàng)造了和創(chuàng)造著中國的歷史?!边@句議論,將對母親的深情與對民族、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深情融匯在一起。
五、頌挽歌
1.課文讀到現在,我們?yōu)橹斓履赣H的畫像也畫完了。請同學們展示你筆下的母親,你筆下的母親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
參考:勤勞聰慧,和藹善良,有樸素的階級意識;熱愛國家,深明大義,大公無私,平凡又偉大的勞動者。
師:鐘太夫人一生雖然養(yǎng)了八個孩子,但二子病逝,長子、四子、五子又早早為國捐軀,朱德長年征戰(zhàn)在外。這對一個母親來說是多么痛心的事情,但這位母親依舊支持著人民解放的事業(yè)。周總理說:“我們中國的新社會就是從千百萬勞動者中間創(chuàng)造出來的。鐘太夫人是個好母親。我們看到總司令母親以勤勞的習慣、革命的意志教養(yǎng)了朱總司令。全中國人民的母親教養(yǎng)了朱總司令成為民族英雄,是很值得驕傲的,我們很榮幸有這樣一位民族母親?!?/p>
2.我們跟隨朱德的深情回憶,認識了這位偉大的母親。
(屏顯儀式圖片,播放純音樂。)
現在,我們捧著為她作的畫像回到了紀念她的儀式上,對她的敬意,更深了一分。生活在幸福的新中國,你有什么話想對這位母親說呢?
學生書寫,并分享。
師: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鐘太夫人泉下有知,也能含笑安息了。
3.鐘太夫人是個普通的勞動婦女,也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母親。讓我們一齊讀挽聯,向這位母親表示崇高的敬意。
(屏顯)
黨中央的挽聯是:
八路功勛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
師:上聯頌朱德同志的豐功偉績,“大孝為國”之贊,正是朱德同志文中所言,“但我獻身于民族抗戰(zhàn)事業(yè),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拔狳h之光”,是黨中央對鐘太夫人的崇高評價,也表明偉大的共產黨與億萬人民的母親的血肉聯系和魚水之情。
(屏顯)
毛澤東同志的挽聯是:
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不愧勞動階級完人。
周恩來、劉少奇、陳云諸同志的挽聯是:
教子成民族英雄,舉世共欽賢母范;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xiāng)永保好家風。
4.小結。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鐘太夫人不僅在朱德的回憶里活著,也活在我們的心中。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朱德決定七七四十九天不刮胡子,并提筆寫下祭文《母親的回憶》。歷經四十年的軍旅生涯,他最終完成了自己的承諾: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
鐘太夫人照亮了朱德的人生,我相信她的精神也可以存在于同學們的心中,成為照亮同學們人生的明燈之一。自古英雄出少年,吾輩當自強!
六、作業(yè)布置
請閱讀其他兩篇寫母親的作品(鄒韜奮《我的母親》、老舍《我的母親》),并進行比較閱讀,說說該類回憶性散文都具備哪些共同特點以及各自有怎樣的語言特點。
【板書設計】
回憶我的母親
朱德
【教學反思】
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學習回憶性散文,此文回憶了母親勤勞的一生,表達了朱德對母親的思念與感激之情。朱德是革命時期的領袖人物,他所具備的品質與革命精神,皆受到了母親的影響與教育。無論是母親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還是老一輩革命家由愛母親升華到愛中國普通勞動人民的思想境界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著指導性作用。[3]文中體現的傳統(tǒng)革命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引導學生深挖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因此,除了引導學生分析母親的形象以外,感受革命精神以及引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思考也是本課的重點。
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筆者反復閱讀課文,查閱了有關資料和相關的論文,注意到以下幾個地方需要重視。第一,注意文體。本篇課文是回憶性散文,要根據文體的特點以及單元要求來進行教學。第二,摸清學情。典型事件與細節(jié)描寫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是一個重難點。第三,精神升華。溫儒敏說:“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編寫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立德樹人’;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考慮的也應當是‘立德樹人’?!盵4]這篇課文不應該只被當作一篇頌揚母愛的文章,還需要感受革命精神,傳承革命時代的優(yōu)秀品質。但當今的中學生生活物質豐富,較難理解和體會先輩為了革命、為了民族解放而艱苦斗爭的革命精神。
筆者以為母親畫像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設計,安排了五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相互銜接。首先為情境導入,引導學生進入紀念朱德母親儀式的情境,讓學生感受朱德母親受敬重的場面,引發(fā)他們的好奇——到底是怎樣的一位母親能夠有如此殊榮呢?由此帶領學生為母親畫像,把分析文本的過程設計成為母親畫像的活動,激發(fā)興趣。
“描輪廓”,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初步感知課文以及解決學生較難共情的問題,減少學生對那個時代的陌生感,初步感知母親的形象。
“繪細節(jié)”,針對回憶性散文的重難點來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進行典型事件與細節(jié)描寫的分析,品讀語言特點。
“點靈魂”,也是精神升華的部分。通過朱德的成就引導學生去感悟母親的偉大之處,為母親的畫像添上最鮮活的一筆。
“頌挽歌”環(huán)節(jié),學生再次回到公祭儀式,與導入相呼應,仿佛跟隨作者從回憶中回到現實。劉鐵芳說:“真正的教育乃是深入我們的心靈、長久地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并且催人向善的事物。”[5]了解人物形象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一個畫像的過程,由淺入深,由粗到細。最后設計了學生與母親對話和齊誦挽聯的活動,傳承精神,銜接生活,啟發(fā)學生在新時代追尋人生的意義,思考自我生命的價值。
注釋:
[1]王秋荻:《淺析回憶性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文學教育》,2021年第8期,第108頁。
[2]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96頁。
[3]李曉笑:《以〈回憶我的母親〉為例探究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紅色經典篇目教學》,《新課程(中學)》,2019年第3期,第68頁。
[4]溫儒敏:《堅持立德樹人,立足核心素養(yǎng)——用好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的兩個前提》,《語文建設》,2019年第7期,第4頁。
[5]劉鐵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學校教育的哲學闡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