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娜
(山西省臨汾市中心醫(yī)院 山西 臨汾 041000)
近些年,我國外科逐漸向微創(chuàng)方向發(fā)展,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在臨床得到了極大的普及,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相比,結直腸癌病灶的切除在腹腔鏡引導下實施可極大程度縮小手術切口,有利于操作者觀察到腫瘤病灶細微變化,提升手術操作的準確性,以利于患者術后機體恢復,但是絕大多數(shù)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圍手術期易出現(xiàn)負面情緒,擔憂手術治療效果進而影響圍術期護理干預依從性,降低手術治療效果[1,2]。本次研究比較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62例分別行常規(guī)護理以及優(yōu)質護理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預后效果。
1.1一般資料
實驗組31例開展優(yōu)質護理的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中男(n=16)、女(n=15),年齡區(qū)間為:43歲~81歲、平均(66.26±1.62)歲,腫瘤分型:乙狀結腸癌、直腸癌、結腸肝曲癌以及其他腸癌分別10例、12例、7例、2例。對照組31例未開展優(yōu)質護理而行常規(guī)護理的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中男(n=17)、女(n=14),年齡區(qū)間為:43歲~80歲、平均(66.23±1.64)歲,腫瘤分型:乙狀結腸癌、直腸癌、結腸肝曲癌以及其他腸癌分別9例、13例、7例、2。兩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齡以及腫瘤分型等基礎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本次研究對象結合病理組織活檢結果均確診為結直腸癌,TNM分期均處于II-III期,均在獲知本次研究目的、干預措施的情況下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順利在腹腔鏡下完成結直腸癌手術。排除標準:(1)排除近六個月有外科手術史患者。(2)排除確診免疫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及血液系統(tǒng)等全身性疾病患者。(3)排除合并其他胃腸道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圍術期常規(guī)護理),術前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手術流程以及術中注意事項,圍術期護理人員在遵循醫(yī)囑開展相關護理措施的同時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指征。
1.3.2實驗組(圍手術期優(yōu)質護理):(1)術前,①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在術前向患者開展健康宣教的同時評估患者心理狀況,結合患者反應對患者開展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健康教育,同時結合既往手術治療成功案例以增強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信心,結合患者相關檢查結果強調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對患者病情控制的重要性。②術前評估:護理人員在術前詢問患者既往病史、有無不良反應、過敏史,結合相關情況評估患者手術風險以及身體狀態(tài),并行營養(yǎng)風險篩查以及時針對患者異常情況開展營養(yǎng)支持。(2)術中:①溫度調控,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主觀耐受能力調整手術室溫度與濕度、光照強度。②圍術期護理人員在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指征的同時給予患者言語安撫,并及時清除患者體表血液,使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劑,以減少視覺以及嗅覺對患者的刺激。(3)術后:①加強巡視:護理人員術后每隔30min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并向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健康教育,向其講解電解質紊亂、低鉀血癥臨床癥狀,請患者家屬協(xié)助護理人員落實相關護理陪護工作的同時,注意手衛(wèi)生,避免雙手未消毒的情況下觸碰患者手術切口、導尿管、引流管等管道設備。②體位管理:患者術后4-8天應盡量保持平臥位,禁止患者取半臥位或頻繁、快速更換體位,患者在更換體位時,每隔2h更換一次體位,同時在患者翻身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預先性告知患者翻身方法,以防止導尿管、引流管扭曲或折疊。③呼吸道干預:護理人員關注患者口腔健康,對于每日氧氣霧化吸入的患者每日口腔清潔2次,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避免患者鼻腔胃管留置。④早期康復鍛煉:護理人員告知患者術后鍛煉對機體免疫力以及肢體運動能力造成的影響,請患者在術后6h可嘗試臥位,術后48 可嘗試下床坐起,并在術后3天協(xié)助患者嘗試床邊站立,術后4天各項生命指征平穩(wěn)的情況下指導患者床上根據(jù)自身耐受能力行屈伸活動。
1.4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管留置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臨床指標。
(2)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SAS量表以及SDS量表均百分制,得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越重。
(3)比較兩組患者吻合口瘺、腸梗阻、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4)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依從性,F(xiàn)rankl依從量表根據(jù)患者圍術期護理干預反應,將患者依從性分為4級,1級拒絕、痛苦,2級不合作、不情愿,3級接受、冷淡,4級主動合作,享受。
1.5統(tǒng)計學處理
2.1臨床指標
兩組患者術后管留置時間比對照組短、術后進食時間比對照組早、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比對照組早、術后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 [χ±s、n]
2.2心理狀態(tài)
實驗組患者護理后SAS量表得分以及SDS量表得分與護理前相比均顯著降低,實驗組患者護理后SAS量表得分以及SDS量表得分降幅均大于對照組,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 [χ±s、n]
2.3并發(fā)癥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 [n/%]
2.4依從性
實驗組患者圍術期Frankl依從量表4級評分百分率高于對照組,具體情況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圍術期依從性 [n/%]
結直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伴隨癌癥病灶體積的增大,患者可出現(xiàn)腹瀉、便秘以及局部腹痛等癥狀,若未及時行有效治療可危及患者生命,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治療為近些年臨床常用微創(chuàng)術式,術中在腹腔鏡的引導下操作者觀察患者腸道病灶與鄰近組織之間的情況,在準確切除腫瘤組織的同時可減少對鄰近組織造成的損傷,此外,手術切口小,患者預后時間快[3-5]。但是我國對結直腸癌相關健康科普落實不到位,絕大多數(shù)患者由于缺乏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基礎認知,在獲知自身結直腸癌疾病確診,獲知需接受手術治療后易出現(xiàn)負面情緒,圍術期護理中忽視患者負面心理情緒對手術結果造成的影響。結直腸癌腹腔鏡下圍手術期優(yōu)質護理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關注患者圍術期生理以及心理的變化,在術前評估患者病情,并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導,在術中結合患者客觀感受調整手術室環(huán)境,以降低陌生手術室環(huán)境對患者心理情緒造成的影響,提升患者圍術期護理依從性[6-9]。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術后護理包括強化口腔管理、體位干預,并鼓勵患者積極開展早期康復鍛煉以進一步促進患者術后機體恢復[10,11]。
王炎焱臨床研究顯示研究組優(yōu)質護理患者術后導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12]。本次研究結果與王炎焱臨床研究結果一致,實驗組患者術后機體恢復快,此外,實驗組患者護理后心理狀態(tài)顯著改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圍術期護理依從性高。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應優(yōu)化圍術期護理干預方法,優(yōu)質護理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