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飛 王 濤
(山東國欣頤養(yǎng)集團萊蕪中心醫(yī)院/麻醉科 山東 濟南 271100)
前言 社會發(fā)展至今,醫(yī)療水平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可以實施手術治療的病案越來越多,麻醉技術也逐漸被人們重點關注。尤其是近年來得到大量應用的周圍神經阻滯麻醉技術,在踝關節(jié)手術中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1]。該項技術主要是將麻藥注入坐骨神經及股神經中,起到阻滯麻醉的作用,進而達到手術所需的麻醉效果。這種麻醉方式與傳統(tǒng)方式相比,對患者身體的影響更小,風險性更低,因此,得到了醫(yī)護人員及患者的更高評價。傳統(tǒng)的神經阻滯技術,在操作上,主要以人體解剖學結構為依據,實施盲探式穿刺定位,由于解剖結構存在個體差異性,極有可能發(fā)生誤差導致定位不準,從而對神經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或者神經阻滯范圍不夠。而超聲引導作為目前比較先進的醫(yī)療技術,具有定位準確、直觀和無創(chuàng)傷等眾多優(yōu)勢,已經成為術前麻醉的首選技術[2]。本次研究主要針對為踝關節(jié)手術患者實施神經阻滯麻醉時,分別采用超聲引導和傳統(tǒng)解剖定位進行穿刺兩種方式的效果進行分析、對比,具體詳情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我院自2020年3月1日——2021年8月31日期間,在關節(jié)科診治踝關節(jié)疾病且準備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中的一部分(96名),作為試驗參與者。采用隨機抽取的分組方式,分成兩個小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包含病人48名。為對照組選擇傳統(tǒng)解剖定位下進行區(qū)域阻滯麻醉的方式,為觀察組選擇超聲引導下進行區(qū)域阻滯麻醉的方式。其中對照組的48人中包含男性26人,余下22人為女性;年齡在45歲以上72歲以下,平均值為(53.5±4.2)歲;體重最低值為50KG,最高為75KG,平均值為(56.5±4.5)KG。觀察組的48名患者中,包含女性20人,剩余28人為男性;年齡在46歲以上74歲以下,平均值為(54.5±4.6)歲;體重最低值為52KG,最高為78KG,平均值為(56.9±5.1)KG。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通過各項檢查,已被我院醫(yī)師確診為踝關節(jié)疾病且需實施手術治療的病患。②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采用的措施和目標已詳細了解,并愿意參與,已簽署相應文件的[3]。
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疾病,需要長期服藥維持的。②其他臟器出現(xiàn)功能障礙或異常的。③由于身體或精神等原因不能配合檢查的患者。④有麻醉藥物過敏既往史的。⑤需要穿刺部位存在破損或者感染的。⑥資料不健全的患者[4]。
1.3方法
實施麻醉術前的準備工作:告知患者在規(guī)定時間內不予進食、飲水,手術前30min實施肌肉注射相關藥物。進入手術室后,采取必要的監(jiān)測措施。
于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tǒng)解剖定位進行區(qū)域阻滯麻醉的方式。為坐骨神經實施阻滯時,患者在床上保持俯臥體位,選擇相應的位置,劃出三角形作為標志,隨后將三角形平分,選擇距平分線60毫米之外的10毫米處作為穿刺點,穿刺時呈45°刺入,如感到異常則選擇回抽,若無異常則慢慢將20ml0.5% 的羅哌卡因注入。為股神經實施阻滯時:患者于床上保持仰臥位靜止不動,取腹股溝韌帶下捫及股動脈搏動處位置,在該位置外側10毫米處,實施穿刺,感到異常時選擇回抽,無異常時則慢慢注入20ml0.5% 的羅哌卡因實施麻醉阻滯。
于觀察組選擇超聲引導下進行區(qū)域阻滯麻醉的方式。為坐骨神經實施阻滯時,患者在床上保持俯臥體位,選擇膝部褶皺皮膚上方80毫米處做標記,為腘窩邊界并進行消毒處理。選擇超聲儀器進行指定范圍掃描,探頭頻率大于8MHz小于14MHz,當探測到卵形高回聲時,則為坐骨神經橫斷面,隨后繼續(xù)探測找到坐骨神經分叉點。在適當?shù)奈恢脤嵤┽槾?,回抽無血液時可將20ml0.5% 的羅哌卡因慢慢注入。為股神經實施阻滯時:患者于床上保持仰臥位靜止不動,將超聲儀探查范圍放置腹股溝中點與股動脈搏動處,探至骨神經橫斷面時,實施針刺,回抽無血液時可將20ml0.5% 的羅哌卡因慢慢注入[5]。
1.4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麻醉情況:對兩組患者操作時間、起效時間、阻滯效果給予統(tǒng)計。
記錄兩組病患完成手術后疼痛指數(shù):以視覺疼痛量表(VAS)為評分依據,獲取患者的得分,若疼痛得分較高,則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
記錄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幾率:將兩組患者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做詳細記錄。
1.5統(tǒng)計學方法
2.1將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進行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操作完成時間分別為:(3.13±2.15)min和(5.55±1.26)min;麻醉藥物起效時間分別為:(3.15±2.10)min和(4.35±2.85)min;阻滯效果分別為(2.68±0.55)分和(2.68±0.55)分,整體來說,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較
2.2將兩組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進行對比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疼痛評分分別為,術后2h:1.39±0.54,1.88±0.41;術后12h:2.17±0.42,2.82±0.51;術后24h:2.41±0.48和3.13±0.45。從結果來看,觀察組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另一組,說明觀察組的疼痛情況較輕。(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對比
2.3將兩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幾率進行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幾率為2.08%(1例),而另一組共計發(fā)生7例并發(fā)癥(14.58%),其中神經損傷2例(4.17%),局部毒性反應2例(4.17%),回抽有血3例(6.25%)。(P <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幾率比較[例(%)]
2.4將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幾率進行比較
對照組發(fā)生的不良反應病例共計6例(12.50%),包括惡心3例(6.25%),嘔吐1例(2.08%),頭暈2例(4.17%);觀察組共計1例(2.08%)發(fā)生不良反應。兩組相比,說明觀察組的效果更好。(P <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幾率對比[例(%)]
區(qū)域麻醉阻滯具備諸多優(yōu)勢,如涉及范圍較小、可直接針對目標、對身體的不利影響小等。正是這些優(yōu)勢的存在,使得區(qū)域麻醉技術不光在國內得到更多的關注,在國外也得到大量應用。而傳統(tǒng)神經阻滯的方法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操作中只能依靠解剖結構或者神經的異常感覺模糊定位,需要患者必須保持清醒并高度配合醫(yī)師,隨時根據需要,說出穿刺的感覺。當遇到患者出現(xiàn)表達障礙或者醫(yī)師水平欠佳時,就會造成穿刺不準,最終起不到需要的麻醉效果。超聲引導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全新技術,已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及好評。在區(qū)域阻滯中合理應用超聲引導,可以準確針對目標神經進行針刺[6]。
本次研究中為踝關節(jié)患者采用腘窩坐骨神經和股神經阻滯,基本可以滿足所有手術病例的需要。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對比,觀察組所用時間分別為(3.13±2.15)min,(3.15±2.10)min和(2.68±0.55)分,明顯短于另一組的(5.55±1.26)min,(4.35±2.85)min和(3.75±0.61)分;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對比,觀察組術后2h、12h和24h分別為1.39±0.54,2.17±0.42,2.41±0.4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8±0.41,2.82±0.51,3.13±0.45,觀察組與對照組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比率分別為: 2.08% 和14.58%,觀察組的方法更優(yōu);觀察組與對照組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比率分別為: 2.08%和12.50%,觀察組明顯低于另一組。這些數(shù)據表明了超聲引導下的區(qū)域阻滯麻醉效果更好,起效時間更短、有效緩解了術后患者的疼痛感覺,同時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比率極低。在超聲引導下,檢測者可直觀面對患者的神經組織及周圍結構,將穿刺部位定的更加精準。由于穿刺部位距離患處更近,因此麻醉藥的起效更快,既能達到手術所需效果,又因麻醉藥量較小,所以對身體產生的副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此外,麻醉藥集中在患處周圍,減輕了術后疼痛;定位的精準性又避免了因個體差異造成的多次穿刺、誤入血管、損傷神經等并發(fā)癥狀,為患者帶來安全又安心的體驗。
綜上所述,對踝關節(jié)手術患者麻醉時,采用超聲引導進行區(qū)域阻滯的效果更好、風險性更低、舒適度更高,值得大量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