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甜甜
(寧津縣中醫(yī)院 山東 德州 253400)
前言:偏癱俗稱半身不遂,主要癥狀為輕偏癱、弛緩性偏癱、意識障礙性偏癱等,由于患者的同側上下肢、面積或口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導致,是急性腦血管疾病的常見表現(xiàn)。通常輕度偏癱患者尚可活動,但自由程度受限,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故而偏癱患者的走路姿勢較特殊,臨床上一般稱之為“偏癱步態(tài)”。當偏癱病情加重時,患者往往喪失了正常的生活能力,結合偏癱的程度,基本可將其分為輕度偏癱、不完全性偏癱以及完全偏癱。一般情況下,輕度偏癱患者會表現(xiàn)出肌力減弱的情況,但并不影響正常生活;不完全偏癱則表現(xiàn)出輕度癱重,偏癱范圍相對廣泛,而全癱則肌力減弱為0-1級,癱瘓側肢體完全不能行動,應當及時入院就醫(yī),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間。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計收取146例偏癱患者作為研究主體,抽調區(qū)間為2020年7月-2020年8月,抽調科室為神經內科,研究方法為對比分析與統(tǒng)計學分析,研究內容為兩種療法對偏癱的實際應用價值。研究開始前,我院將詳細記錄146例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表1 A/B組患者的一般資料(n/%)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我院將予以A組患者常規(guī)治療,包括微循環(huán)改善、血管舒張、營養(yǎng)神經等等,此外,積極治療存在其他并發(fā)癥的患者。于此基礎上,我院將予以B組患者綜合性康復治療,綜合性康復治療的優(yōu)勢在于對患者心理及生理方面的康復訓練及引導[1]。首先是生理運動康復訓練,幫助患者被動活動以及平衡座位等等,下一階段可嘗試著行走或擊球等。最佳的訓練頻度為2次/d,過度的運動訓練會適得其反,不利于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每次訓練時間應盡量控制在15min左右,避免患者發(fā)生過度勞累,同樣不利于患者出院[2]。
(1)心理護理 腦出血后偏癱患者的病情較為危 重,入院后家屬會非常擔心,出現(xiàn)不良的心理和情 緒,而患者也會恐懼不安,因此,護理人員要做好患 者和家屬的心理調節(jié)和疏導,介紹疾病相關知識,讓 其知道有效治療后可以基本恢復正常生活,穩(wěn)定患 者及家屬的心情。
(2) 肢體功能訓練 在患者康復的早期要協(xié)助其 做好被動運動,協(xié)助患者完成上肢左右、上下的旋轉 與屈伸,練習 10 次/d 左右,5~10 min/次。同時,協(xié)助 患者做好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的內外旋與屈伸運動,康復 醫(yī)生用雙手將偏癱下肢抬起開展相關運動,練習 10 次/d,10 min/次。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患者開展 主動運動,讓其自己行屈肘、屈膝等運動,活動要盡 可能輕柔,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
(3)認知功能訓練 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護理人員可 以通過電視以及音樂的方式來刺激患者大腦,并加 強與患者的溝通,鼓勵家屬多與患者交流,提出一些 問題,促進認知功能的恢復。
(4)生活功能訓練 為患者營造良好的治療環(huán) 境,保證病房的干凈、整潔,合理設計飲食方案,在其 病情有所好轉后開展生活動能訓練。主要的訓練內 容為指導患者自己穿衣、洗漱,在家屬或者醫(yī)護人員 的陪同下自己如廁,逐漸恢復日常生活能力。
(5) 腦部與心臟康復護理 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 員要做好氧氣與心電監(jiān)護,做好患者瞳孔與呼吸的 觀察,病情較為輕微的患者可以采用冰枕治療,以達到降低顱內壓力與減輕腦水腫的效果。對病情比較 嚴重的患者應該做好輔助呼吸,有效控制體溫,其亞 低溫治療的時間應該控制在 7 d 以內。
1.3觀察指標
本次研究中,我院將以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HAMD評分、FMA評分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作為主要的觀察指標。
1.4統(tǒng)計學處理
實驗過程中的統(tǒng)計學處理工具選用SPSS20.0,使用“±”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表示計數(shù)資料,分別使用t、X2檢驗,若數(shù)據(jù)間差異較大且存在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表示為(P<0.05)。
2.1 A/B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結合表2所示,B組存在40例完全治愈的偏癱患者,僅存3例治療無效的患者,整體治療有效率為95.89%,遠高于A組患者。僅有基本治愈一項,A組要高于B組,但B組的總體療效較好,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A/B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n/%)
2.2 A/B組HAMD評分、FMA評分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情況
結合表3所示,A組患者的HAMD評分為(5.12±0.46),F(xiàn)MA評分為(4.76±1.31),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3.26±1.02);B組患者的HAMD評分為(2.17±0.35),F(xiàn)MA評分為(2.61±0.24),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44±0.34),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A/B組HAMD評分、FMA評分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改善情況
偏癱屬于腦出血患者較為常見和多發(fā)的一種后遺癥,可能會導致患者一側肢體活動不便,對生活自 理能力造成了一定影響,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
現(xiàn)階段,臨床中的偏癱患者數(shù)量越來越多,雖然偏癱程度不一,但是始終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導致很多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幅下降。為了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縮減患者的住院時間,臨床醫(yī)學致力于偏癱治療的研究工作,探尋新的治療方法,以求高效處理偏癱患者的病情加重等情況[3]。首先從病因上分析,偏癱的病因多樣,總體來講均和血脂增高存在一定關聯(lián),血液黏稠度也是影響患者偏癱的重要因素。通過總結梳理發(fā)現(xiàn),偏癱患者與10點要素息息相關,具體如下:①動脈粥樣硬化;②高血壓;③腦血管先天性異常;④心臟??;⑤代謝性疾病,如糖尿??;⑥消極情緒影響;⑦暴飲暴食,酗酒;⑧過度勞累;⑨氣候變化;⑩用藥不當?shù)鹊萚4]。通過以上幾點可知,不管是心腦血管疾病還是代謝性疾病,均與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有關,高脂血癥才是偏癱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
通過多年來對偏癱治療的臨床經驗,偏癱一般分為輕偏癱、弛緩性偏癱、痙攣性偏癱以及意識障礙性偏癱等等[5]。輕偏癱患者的癥狀細微,并不明顯,早期介入治療可及時康復,避免病情進一步發(fā)展,但臨床診斷難度高,如果疏于防范將會遺漏病情。弛緩性偏癱患者的癥狀為同側上下肢隨意運動障礙,自由性受到限制,具有顯著的肌力減弱特征。痙攣性偏癱通常是由弛緩性偏癱發(fā)展而來,具有明顯的肌張力增高特征,上下肢伸肌群癱瘓程度嚴重,肌張力增高,上肢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同樣呈屈曲狀。意識障礙性偏癱,此類患者均存在突發(fā)性意識障礙,常伴偏癱,頭部及眼部各向一側傾斜[6]。在數(shù)十年的研究與實踐中,臨床一直以這四種偏癱類型作為核心輸出點,構建臨床治療體系與護理服務模式。
20世紀以來,我國的現(xiàn)代醫(yī)療科技水平有所提升,為偏癱的臨床診斷提供了更多有力手段,例如腦血管造影、CT以及MRI等,影像學檢查之后,患者將得到科學合理的治療,在接受治療后的一段時間內,醫(yī)院將對患者的各項生命特征與運動功能進行全面的檢查,包括肌力、肌張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布式分期、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等等多個方面。為了出院后能夠讓患者盡快回歸正常的生活,醫(yī)護人員將會對患者開展獨立的自理培訓與告知,囑咐患者各項注意要點,避免在生活受到風險因素的威脅。除此之外,患者出院后,醫(yī)護人員應當定期以電話、家訪、信件、電子郵件或專員派遣等形式對其進行隨訪,及時了解并觀察患者的病情是否存在復發(fā)現(xiàn)象,如有發(fā)現(xiàn)異常,應及時責令患者盡快入院就診,有效規(guī)避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7]。
總體來講,偏癱的治療方法眾多,例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作業(yè)治療、康復治療等等,但結合患者的個人體質,每種治療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不同。結合本次研究分析,康復治療的應用價值最高,療效最為顯著,遠超傳統(tǒng)的常規(guī)治療,因此建議在臨床上大力推廣康復治療。當然,除了治療之外,偏癱患者的臨床護理液不容忽視。由于偏癱患者的治療時間相對較長,以此應注重日常護理,為患者提供營養(yǎng)豐富且易消化的綠色食物,滿足患者對蛋白質、無機鹽以及熱量的實際需求。健康飲食是偏癱患者的康復必須,但對于部分偏癱患者而言,語言訓練也異常重要,積極的語言訓練可為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溝通能力和正常的思維意識,而優(yōu)美輕柔的音樂則可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的負面情緒,熟練運用心理療法則可促使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康復[8]。
綜上所述,對于偏癱患者而言,綜合性康復治療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療效顯著,遠超常規(guī)治療。從安全性與綜合性上講,常規(guī)治療缺乏技術水平,但綜合性康復療法卻在不斷精進,成為技術前列,活躍在神經內科臨床,因此建議在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采用綜合性康復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