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欣
(張家港市農業(yè)機械技術推廣站,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水稻缽苗移栽技術是近年來逐漸發(fā)展成熟的一項水稻種植新技術,具有秧齡彈性大、成活率高、增產潛力大等優(yōu)點,可作為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有效補充。缽苗移栽技術因秧苗自帶營養(yǎng)缽,移栽時不傷根,移栽后無緩苗期、秧苗起身快、分蘗早而多,延長了作物有效生育期,可促進水稻早生、快發(fā),增加水稻有效分蘗,從而提高水稻產量。
因此,本文通過引進乘座式水稻缽苗移栽機、編寫試驗方案、設置比對試驗,并通過后期田間規(guī)范化管理與測產,對比研究了水稻缽苗移栽技術在水稻實際生產中的適用性,評價其推廣應用價值。
分別使用水稻缽苗移栽機和常規(guī)高速插秧機進行田間實際移栽、插秧作業(yè),然后對比分析各試驗田塊的水稻長勢、產量和生產效益,分析水稻缽苗移栽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效果。本次試驗點選在張家港市楊舍鎮(zhèn)南新村豐產方,試驗方案布置如表1所示。
表1 水稻缽苗移栽技術試驗布置方案
機具移栽、插秧作業(yè)之后,隨機在兩塊試驗田內分別選定一個點,連續(xù)測定100 叢秧苗的每叢株數、傷秧株數、倒苗株數及漏插叢數,再分別計算各自的傷秧率、漏植率、倒秧率和均勻度合格率。隨后,在試驗田中隨機分別取5 點,測定兩種作業(yè)方式的行距和叢距,計算其實際秧苗叢數,測定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栽插質量測定表
可以看出,缽苗移栽機的作業(yè)質量明顯優(yōu)于普通高速插秧機的作業(yè)質量,尤其是缽苗移栽機作業(yè)后秧苗的傷秧率為0.64%,遠低于普通插秧機的5.28%。又因缽苗育秧時用種量較少,導致缽苗移栽作業(yè)后每叢秧苗株數比普通插秧機作業(yè)后的每叢秧苗株數少1.64 株、實栽插叢數則少了44 190 叢/hm2、基本苗少618 585 株/hm2。
水稻栽插之后,兩塊田均按相同的管理方式、植保方法進行田間管理。測定水稻長勢時,在每個試驗田分別定兩個測點,每個測點距田埂5 行、定10 叢,作為對栽插之后水稻莖蘗動態(tài)跟蹤的測查點,查定的莖蘗動態(tài)如圖1 所示。
從圖1 中可以看出,缽苗移栽的秧苗前期分蘗明顯好于機插秧的秧苗,且其高峰苗出現的時間為7 月11 日前后,比機插秧的早了一周。中期,機插秧的秧苗分蘗開始大幅增加,但其無效分蘗較多。后期缽苗移栽的水稻有效分蘗仍然比機插秧的水稻平均每叢多1 株。說明缽苗移栽技術大大縮短了水稻秧苗的緩苗期,提前了水稻的生長分蘗期,進而延長了水稻的有效生育期。
圖1 水稻生長莖蘗動態(tài)圖
分別測量兩個試驗田各自的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
1.3.1 理論測產
理論產量測定時,分別從2 塊田中各取10 叢(每個測點取5 叢),測算其有效穗數,然后測算出2塊田各自的每叢平均穗數、平均每穗結實率、千粒重及水稻含水率。最后,計算出2 塊田各自的理論產量,如表3 所示。
1.3.2 實際測產
水稻收獲時,使用相同的收割機各收割一定面積的水稻,然后測量所收水稻的面積及水稻產量,并測量各自的含水率和千粒重,實際產量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實際測產情況表
從表3、表4 可以看出,機插秧作業(yè)的田塊無論是理論產量還是實測產量均高于缽苗移栽機作業(yè)的田塊。但是,在每叢平均穗數、每穗平均粒數以及折算后的千粒重方面,缽苗移栽機作業(yè)的田塊均明顯高于機插秧作業(yè)的田塊。
表4 句容市2014—2020 年白背飛虱燈誘月發(fā)生量 單位:頭
綜合以上試驗可以得出,水稻缽苗移栽技術在作業(yè)質量上明顯優(yōu)于普通高速插秧機,栽插后秧苗的傷秧率顯著降低。缽苗移栽的秧苗不僅縮短了水稻的緩苗期,也提前了水稻生長的分蘗期,其高峰苗也提早一周,后期水稻的有效分蘗也明顯增加。在產量方面,據測算,無論是理論產量還是實測產量,缽苗移栽的田塊均未超過機插秧作業(yè)的田塊。但是,缽苗移栽機作業(yè)的水稻在每叢平均穗數、每穗平均粒數以及千粒重方面均提高了3%~8%。只是因為在實栽叢數上,缽苗移栽的水稻比機插秧的水稻少了4.4 萬叢/hm2,導致最后水稻的有效穗數少了43.2 萬株/hm2,導致缽苗移栽的水稻產量未出現明顯優(yōu)勢。
(1)缽苗育秧時間應比普通育秧時間提前10~15 d。如此,缽苗移栽之后的秧苗分蘗會明顯優(yōu)于機插秧的秧苗,后期水稻的有效分蘗會更具優(yōu)勢。
(2)因缽苗移栽機的行距確定,為提高每667m2實栽叢數和基本苗,移栽作業(yè)時應適當減小移栽株距,以提高后期水稻的每畝有效穗數,增加水稻單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