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師范生德育培育現(xiàn)狀的分析,提出把桐城派德行教育應用到師范生師德培育中的必要性。并探討高??梢酝ㄟ^“以文養(yǎng)德”、課堂教學、教育實踐、學習先賢教育情懷等方式,引導師范生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文明修身,以期培養(yǎng)出品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準教師”。
關鍵詞:桐城派;德行;師范生師德;
隨著新課改深入實施,黨和國家在重視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越來越多地關注教師隊伍質量的提升以及師德師風的傳承。師范生是未來教書育人重大歷史使命的接旗手,是未來走向三尺講臺的新型人才。加強師范生師德教育,有利于助力未來教師隊伍的建設,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目標。
一、師范生德行培育現(xiàn)狀分析
自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后,“立德樹人”在教育當中的意義就不斷被強調突出。目前我國教育改革深入進行,教師隊伍的質量也日益提高,但是不可忽視的是依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對師范生師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教育方法不夠科學。有些教師采取說教方式來進行德行培育,過多強調理論知識,學生缺乏真情實感的道德體驗,德行培育效果難以提高;最后,德行教育缺乏實效性。師德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口頭的傳達,還要通過實地體驗讓師范生意識到品德的重要性。
二、桐城派德行應用到師范生師德培育中的必要性
目前師范生師德教育尚存在諸多問題,培養(yǎng)新時代所需要的德才兼?zhèn)涞慕處熎仍诿冀蓿梃b以及傳承以德育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條捷徑,在師范生德行培育之中滲透桐城派德行教育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桐城派之所以綿延200余年至今不衰,與一代代學者堅守、傳承傳統(tǒng)文化、熱愛教育,以傳授知識為樂,關心民眾疾苦是分不開的。桐城派學者創(chuàng)立的書院已不復存在,但桐城派人士在辦學中積累的優(yōu)秀教育理念和教育傳統(tǒng)至今還在影響著當代教育。桐城派先賢在施教過程中,堅持德教為先,形成了進德尚志、奉公勤業(yè)、修己治人等德行教育思想,成為中國近代教育轉型時期成功的教育典范。
第二,桐城派德行教育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以促成受教者價值認同為重要的目標導向。很大一部分桐城派教育家都在教育實踐上積累了大量經驗,也培育了許多卓越的人才。這從實踐上證明了桐城派德行教育在新時代的可行性,因此借鑒桐城派德行教育,運用于師范生的德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師范生德行教育天然具有的人文性特征與桐城派德行教育滲透是正相適應的。師范生德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為形成教師的良好人格打下基礎,為教育事業(yè)人才梯隊建設打下基礎。
第三,“以德為教之本,禮為教之用。”是桐城派德行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包括進德尚志、奉公勤業(yè)、修己治人等三個方面,這與高校師范生德育培養(yǎng)目標不謀而合。德育是師范生教育的先導,桐城派教育思想最核心的理論之一亦是“以德為先”,如義理觀,故二者有相融之處,因而將桐城派德育思想與師范生德育教育相融合,并展開研究與實踐,有利于加強師范生職業(yè)情感教育,從而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膸煼渡?/p>
三、師范生德行培育之中滲透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的路徑探索
將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融入小學教育專業(yè)育人工作之中,就是要堅持“文化育人,德學雙修”的方針,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體路徑如下:
第一,重視以文養(yǎng)德,將桐城派文化融入課程與教材體系,讓師范生從傳統(tǒng)文化中獲取道德食糧,提高師范生師德修養(yǎng)信仰。桐城派教育家十分重視人的塑造,“以孔道為學生修德之基”,以儒家思想為主導,重視德行教育,培養(yǎng)了大批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使得重師尊教成為桐城人的風尚。在課程體系中納入桐城派文化與德育思想,可以讓師范生浸染名家風采,學習先賢風范,形成為人師表、愛崗敬業(yè)的職業(yè)素養(yǎng)。
第二,將桐城派文化融入到道德實踐中,從而改變傳統(tǒng)師德教育輕實踐的傾向。桐城派教育家吳汝綸非常重視德行教育,并讓兒子從小立下志向:“男兒當志在四方,顧父母,念兄弟,鄉(xiāng)曲小行耳。太史公父在時,周游天下名山大川,若念念膝自仃,更有此志哉 ?”1所以為了強化師范生的師德體驗,應該讓師范生走進生活,參與到實際的情境中去,讓他們在實踐鍛煉中促進師德的養(yǎng)成。
第三,仿效先賢教育情懷,為師范生樹立榜樣。桐城派被人稱為教育家群體,有近百人都有在書院中從教的經歷,如吳汝綸、劉大槐、姚鼐、戴鈞衡、方宗誠和方東樹等等,他們在施教過程中注重言傳身教,教學生做人、求學,以學生為本和學生相處融洽,表現(xiàn)出高尚的道德情操。桐城派書院在教師的遴選上重點考察德行和操守,桐城派的先賢或為生計、或因厭倦官場、或聊寄足跡都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對教育的拳拳情愫,值得今天的為人師者好好研讀。
四、結語
師德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吳汝綸先生認為,“教育目的,當使學生為真善美人?!蓖┏桥梢晕妮d道,經過歷史的沉淀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精神、追求文明、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平等精神,至今仍然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然適用于當今的師范生德行教育。師范生德行教育天然具有的人文性特征與桐城派德行教育滲透是不謀而合的,借鑒以及傳承桐城派德行教育的優(yōu)良之處,服務于師范生德行培育,有利于為打造新時代需要的教師隊伍服務。
參考文獻:
[1]方寧勝.吳汝綸教子探析:以《諭兒書》為例.[J].桐城派研究 ,2005(1):84.
作者簡介:伍紅霞(1982—?),女,漢族,安徽樅陽人,講師,碩士,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本文系:省級示范課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2020SJJXSFX2374);校級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工作研究專題重點項目“安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桐城文化為例”(TCSZ2021Zzd02);校級人文社科重點項目:“提質培優(yōu)”背景下地方師范專科院校改革路徑研究(TCSZ2021SKzd01);校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師范生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論課程改革研究(TCSZ2021jyzd01)成果。565BAB24-E58C-4B62-BC45-301E26F807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