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屹 姜紅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內(nèi)科當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類型,發(fā)病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疾病的發(fā)生與進展速度均非???若不能及時救治,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1]。介入手術是當前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式,通過手術有效阻止血小板的凝聚,對患者的血管進行快速疏通,但介入手術也存在一定風險,即術中冠狀動脈內(nèi)由于有大量的血栓存在,一旦血栓發(fā)生脫落就可能導致血管遠端阻塞,增加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因此,為了確保手術安全,改善患者的預后,臨床提出于介入手術中采用鹽酸替羅非班配合治療,但關于藥物的最佳使用劑量,臨床尚未給出統(tǒng)一標準[2,3]?;诖?本文研究了鹽酸替羅非班聯(lián)合心血管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于本院內(nèi)治療的18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各90 例。參照組男49 例,女41 例;年齡42~81 歲,平均年齡(58.41±7.53)歲;梗死部位:57 例前壁梗死,33 例非前壁梗死。研究組男57 例,女33 例;年齡40~82 歲,平均年齡(58.45±7.85)歲;梗死部位:55 例前壁梗死,35 例非前壁梗死。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授權。納入標準[4]:所有患者均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心電圖等檢查確認與《急性冠脈綜合征急診快速診療指南》當中給出的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診斷標準符合;病程均<12 h;符合心血管介入手術指征,開展急診手術;所有患者及(或)家屬均已經(jīng)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協(xié)議。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存在心肌梗死疾病史者;合并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以及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等其他心臟病者;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開展急診心血管介入手術,具體為:術前對患者開展血壓、心率、肝以及腎功能等常規(guī)檢查,術前2 h,讓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片(麗珠集團利民制藥廠,國藥準字H44022654)0.3 g,嚼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160)0.3 g,術前對所有患者開展冠狀動脈造影全面檢查,對介入手術方案進行評估。參照組于介入手術中靜脈注射鹽酸替羅非班(四川科倫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013),劑量為10 μg/kg,同時取0.075 μg/(kg·min)藥量進行靜脈持續(xù)泵入,持續(xù)24 h,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的血管出血狀況進行嚴密監(jiān)測,若發(fā)生嚴重出血,馬上停止鹽酸替羅非班泵入。研究組在介入手術中,在球囊對病變血管進行充分擴張后,靜脈注射鹽酸替羅非班10 μg/kg,同時取0.15 μg/(kg·min)持續(xù)靜脈泵入,持續(xù)24 h。手術后,兩組患者均取0.3 ml 肝素(大連百利天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289)進行抗凝血治療,皮下注射,2次/d,堅持用藥3~5 d;術后半年內(nèi),提醒患者持續(xù)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治療后,依據(jù)兩組患者的TIMI 心肌灌注分級(TMPG)對疾病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分級標準[5]為:血管閉塞遠端無前向血流為0 級;造影劑部分通過閉塞部位,但不能充盈遠端血管為1 級;造影劑可完全充盈冠狀動脈遠端,但造影劑充盈及清除的速度較正常冠狀動脈延緩為2 級;造影劑完全、迅速充盈遠端血管并迅速清除為3 級。治療效果判定標準:TMPG 3 級為顯效,1 級與2 級為有效,0 級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手術前后,對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進行檢測,即LVEDD 與LVEF。術后堅持隨訪6 個月,對兩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進行詳細統(tǒng)計與記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高于參照組的9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手術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術前,兩組LVEDD、LVEF 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研究組LVEDD 小于參照組,LVEF 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手術前后心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參照組術后對比,aP<0.05
2.3 兩組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3.33%,低于參照組的1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對比(n,%)
心肌梗死是一種中老年高發(fā)病,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心肌梗死的發(fā)病率也在逐步上升,臨床對于此疾病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相關研究顯示,暴飲暴食、吸煙、過度的寒冷刺激以及勞累過度等多種因素均可能引發(fā)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機制主要是患者的冠狀動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使得破裂斑塊表面突然聚集大量的血小板,并形成血栓,導致冠狀動脈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生堵塞,最終致病,而心血管介入治療可以發(fā)揮良好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從而實現(xiàn)血流再灌注,幫助患者心肌組織恢復正常血流[6]。但也有部分研究顯示,介入治療會能加得斑塊破裂出血,導致血小板被激活,加速形成血栓,增加各類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因此,在介入手術中采取科學、有效的血小板凝集抑制措施極其重要。
鹽酸替羅非班是當前臨床中一種典型的非肽類血小板GPⅡb/Ⅲa 受體拮抗劑,該藥在人類血漿中具有1~2 h 的半衰期,可對纖維蛋白原和GPⅡb/Ⅲa 受體的結(jié)合進行有效阻斷,從而對血小板聚集進行抑制,防止血栓成形,原因是替羅非班可以對血小板進行活化,以防止血小板發(fā)生粘附聚集,避免形成血栓[7,8]。替羅非班可以降低介入手術后支架內(nèi)的血栓形成發(fā)生率,與介入手術后使用替羅非班相比,手術中于冠狀動脈當中注入替羅非班,可以提升梗死血管栓塞區(qū)的血藥濃度,加快血栓容解速度,對患者術后心肌灌注進行有效改善,更有利于其恢復心功能[9]。介入手中采用替羅非班不同劑量均可以對患者的心肌灌注進行有效改善,且高劑量效果更為理想,采用半劑量替羅非班介入手術聯(lián)合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在安全性方面優(yōu)于全劑量,因此,關于替羅非班實際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臨床中仍有爭議[10,11]。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介入手術中使用全劑量替羅非班所發(fā)揮的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更加顯著,更有利于患者冠狀動脈血流與心肌組織血液灌注的恢復。術后,研究組LVEDD 小于參照組,LVEF 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介入手術中配合全劑量替羅非班對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更優(yōu)于半劑量,分析原因可能為:足夠劑量的鹽酸替羅非班可更有效降低血小板集聚,防止血栓形成,避免心肌再梗死的風險,對患者的心功能進行有效改善[12]。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替羅非班全劑量使用不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心血管介入手術與替羅非班聯(lián)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效果顯著,可有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減少術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安全性較高,且以全劑量用藥效果更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