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果 朱健 劉妍 李佩 竇燕
1廈門大學附屬東南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漳州 363000;2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九醫(yī)院消化內科,漳州 363000
【提要】 探討不同時機開始腸內營養(yǎng)對SAP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48 h內開始腸內營養(yǎng)的SAP患者經(jīng)口進食、腹痛緩解、鼻空腸管拔除時間,血尿素氮、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胰腺壞死物積聚、胰周液體積聚、全身性炎癥反應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手術或穿刺引流率等指標均優(yōu)于48~72 h開始腸內營養(yǎng)患者。表明SAP早期進行腸內營養(yǎng)支持有利于患者癥狀緩解和康復加速。
AP是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和預后程度不同可分為MAP、MSAP和SAP[1]。其中SAP早期即可引起SIRS和MODS,病死率高達30%[2]。腸內營養(yǎng)(enteral nutrition,EN)是SAP患者營養(yǎng)支持的重要途徑,SAP患者早期腸內營養(yǎng)(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EN)有利于保持腸道屏障的完整性,降低全身炎癥反應,改善預后[3]。國內外指南均提出SAP患者應在72 h內提供EN的建議[1,4-5],也有學者將48 h內的EN稱為“超早期”EN[6],但迄今為止對于EN的具體時機、配方制劑、方式途徑尚存在爭議[7]。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時間EN對SAP治療效果的影響。
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間廈門大學附屬東南醫(yī)院收治的131例SAP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9年,沈陽)SAP診斷標準[1];(2)年齡≥18歲;(3)發(fā)病至入院時間小于24 h。排除合并惡性腫瘤、消化道梗阻或穿孔、嚴重的基礎疾病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L2021023),患者及家屬同意EN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2.治療方法:將入院48 h內開始EN的患者歸入觀察組,入院48~72 h內開始EN的患者歸入對照組。兩組患者均予禁食、重癥監(jiān)護、抗感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抑酸、抑制胰酶分泌,同時完善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排除禁忌證后,放置鼻空腸營養(yǎng)管(復爾凱螺旋型),將導管末端送至屈氏韌帶下方約30 cm處,固定導管,予5%葡萄糖水30 ml/h持續(xù)泵入12 h,觀察患者是否有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不良反應。若無不良反應,予肽氨基酸營養(yǎng)制劑(百普力)30 ml/h持續(xù)泵入,并根據(jù)患者實際耐受情況逐漸增加至100~150 ml/h、1 000~1 500 ml/d。最后根據(jù)患者治療情況綜合評估后開始經(jīng)口進食,并逐漸減少EN泵入量,直至拔除鼻空腸管。
3.觀察指標:EN開始前和EN開始后第3、7天抽血行生物化學檢查,第7天和出院前行增強CT復查。記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病因,發(fā)病至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經(jīng)口進食時間,腹痛緩解時間,鼻空腸管拔除時間,血尿素氮、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胰腺壞死物積聚、胰周液體積聚、腹腔高壓、胰腺假性囊腫、SIRS、MODS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手術或穿刺引流情況及病死率。其中SIRS和MODS為治療后癥狀仍持續(xù)存在;穿刺引流包括胰腺壞死物積聚和胰周液體積聚患者,部分患者因穿刺路徑風險較大或者液化不明顯未行穿刺引流治療。
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觀察組7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20例,年齡(45±11)歲,體重指數(shù)(23.0±2.3)kg/m2,病因為膽源性55例、高脂血癥性19例,發(fā)病至住院時間(13.2±3.8)h,總住院時間(21.2±3.0)d;對照組57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8例,年齡(47.9±12.2)歲,體重指數(shù)(23.4±2.0)kg/m2,膽源性36例、高脂血癥性21例,發(fā)病至住院時間(13.7±3.4)h,總住院時間(21.9±3.6)d,兩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
2.兩組患者經(jīng)口進食和癥狀改善情況:觀察組患者經(jīng)口進食時間為(14.3±1.9)d,腹痛緩解時間為(6.7±1.5)d,鼻空腸管拔除時間為(17.5±1.6)d;對照組患者分別為(15.0±2.0)、(7.3±1.5)、(18.2±1.7)d,觀察組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0.35、0.89、0.32,P值分別為0.030、0.017、0.017)。
3.兩組患者血生物化學指標比較:觀察組和治療組患者治療前的血尿素氮、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水平與EN開始后第3天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與EN后第7天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腸黏膜功能指標血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水平與EN后第3天的差異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生物化學指標比較
4.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及病死情況:觀察組患者并發(fā)腹腔高壓8例(10.8%)、胰腺假性囊腫12例(16.2%)、胰腺壞死物積聚11例(14.9%)、胰周液體積聚15例(20.3%)、SIRS10例(13.5%)、MODS 8例(10.8%)。對照組分別為8例(14.0%)、12例(21.1%)、18例(31.6%)、21例(36.8%)、16例(28.1%)、6例(10.5%);觀察組26例胰腺壞死物積聚或胰周液體積聚患者中9例(34.6%)行手術或穿刺引流治療,對照組39例中16例(41.0%)行手術或穿刺引流治療。觀察組的胰腺壞死物積聚、胰周液體積聚、SIRS發(fā)生率及手術或穿刺引流治療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5.22、4.44、4.29、5.28,P值分別為0.022、0.035、0.038、0.022)。觀察組5例(6.8%)病死,對照組4例(7.0%)病死,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討論SAP患者機體可出現(xiàn)一系列復雜的病理生理變化,包括胰酶分泌增加,內分泌激素失調,胰島β細胞受損,血糖升高,胰島素抵抗,能量利用障礙;同時蛋白質大量分解,尿氮排出增加,機體處于嚴重的負氮平衡、代謝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狀態(tài),此時機體容易出現(xiàn)MODS和SIRS[8]。當SAP患者腸道缺乏有效的食物刺激時,腸黏膜上皮細胞萎縮受損,通透性增加,細菌和內毒素大量釋放,進一步加速MODS和SIRS出現(xiàn)[9]。循證醫(yī)學研究表明,SAP患者排除腸梗阻和消化道穿孔等禁忌證后,建議在72 h內予EN[10],國內外指南也均認為應“盡早”,故有學者提出應在48 h內予EEN[6]。研究發(fā)現(xiàn)EEN能使SAP患者受益[11],一方面可降低對胰腺刺激、減少胰酶分泌,另一方面通過食物對下消化道的刺激,最大程度上降低內毒素釋放,緩解腹痛,有利于患者康復。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腹痛緩解時間、經(jīng)口進食時間和拔除鼻空腸管時間更短(P值均<0.05)。
EN的主要方式有經(jīng)鼻胃管和經(jīng)鼻空腸管,多數(shù)學者認為經(jīng)鼻空腸管可以使胰腺得到“休息”,因此目前SAP患者的EN方式多采用經(jīng)鼻空腸管。我國AP指南也將其作為首選,但多項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鼻胃管和經(jīng)鼻空腸管對SAP患者的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2-13]。
研究表明,SAP患者易出現(xiàn)循環(huán)血容量不足,胃腸道血管床出現(xiàn)代償性關閉。EEN可縮短腸外營養(yǎng)應用時間,減輕大量液體復蘇造成的胃腸壁黏膜水腫,減少毒素釋放和SIRS[14],減輕胰腺壞死和滲出,減少手術或者穿刺引流等外科手段干預。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EEN后第3天血尿素氮、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EEN早期即可降低炎癥指標,減少炎癥反應;同時,觀察組胰腺壞死物積聚、胰周液體積聚、SIRS的發(fā)生率及手術或穿刺引流率均低于對照組(P值均<0.05),然而兩組總住院時間及病死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國外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EEN能夠降低SAP患者病死率,可能與國內外SAP患者病因不同有關,高脂血癥更容易引起SIRS和MODS,死亡率增加[15-16]。
腸道菌群穩(wěn)態(tài)的失衡會加速SAP的進展,同時在EN中加入微生態(tài)制劑可以改善SAP患者預后[1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EN治療后第3天血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二胺氧化酶在正常情況下主要存在于腸黏膜上皮細胞胞質中,當上皮細胞受損時釋放入血,故血二胺氧化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腸黏膜的完整性。D-乳酸是腸道細菌的代謝產(chǎn)物和裂解物,腸黏膜屏障受破壞時,D-乳酸水平升高。由此表明EEN可以保護SAP患者腸黏膜完整性。
綜上所述,SAP患者盡早行EN可以降低患者胰腺滲出壞死和手術治療率,同時可以減輕患者炎癥反應,保護腸黏膜完整性。由于不同地區(qū)存在社會背景和醫(yī)療條件的差異,EEN在SAP患者中的應用價值仍需進一步大樣本、多中心對照研究驗證。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