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
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一文中說,“科學的精神,美術(shù)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都不是憑空所能得來的。我們要在‘必有事焉上下手。我們要以事為我們活動的中心。研究學問要以事為中心;改造環(huán)境要以事為中心;處世應變也要以事為中心。我們要用科學的精神在事上去求學問,用美術(shù)的精神在事上去謀改造,用大丈夫的精神在事上去鍛煉應變。”
陶行知把“科學的精神,美術(shù)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作為“我們心中所共懸而藉以引導我們進行的目標”。這與今日之中國教育所強調(diào)的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只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所用的表述和擁有的內(nèi)涵略有不同而已。我理解這三大精神既是目的也是條件。說是目的,是指學校要培育師生具備這三大精神;說是條件,是指學校的師生應當秉持這三大精神去做研究、謀改造和鍛煉應變。
“在必有事焉上下手”“以事為活動的中心”,可以理解為“事和活動”既是路徑也是目的。在“事和活動”中培育這三大精神,此為路徑;以這三大精神來研究學問、改造環(huán)境和鍛煉應變,此為目的。不只陶行知強調(diào)“事”的重要,之前王陽明說,“事上磨煉,靜處體悟”,之后法國的阿蘭·巴迪歐在《事件與存在》一書中講的“事件哲學”有三個核心概念“事件、主體和真理”,“事件”便是其一。
依托“事件”開發(fā)兒童課程的策略可以稱為“事件策略”。在“事件策略”的視角下,兒童課程聚焦于“事”。站在“事件哲學”的立場,這里的“主體”便是兒童,是兒童在認識和改造屬于他們的客觀世界;這里的“真理”,可以泛指蘊含在“事件”中的科學原理、正確價值觀,乃至兒童成長的必備品格等諸多方面。
西亭初中從2018年起,以江海平原上常見的綠色開花植物葫蘆為載體,開發(fā)建設“葫蘆科藝”課程,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之美、文學之美、藝術(shù)之美和勞動之美,探索出一條基于“事件哲學”的鄉(xiāng)村學校兒童綜合課程建設之路?!耙粋€孩子,在西亭初中三年時間,能夠自己種植一棵葫蘆,能利用葫蘆開展一定的科學實驗,能夠制作出一支葫蘆絲樂器,或能在上面雕刻、作畫,或能用這支葫蘆絲吹奏出一首曲子……”
“葫蘆科藝”課程由“種葫蘆、畫葫蘆、吹葫蘆、用葫蘆”等一個個具體的事件情境構(gòu)成,隨著時間的摸索,已然成為橫向聯(lián)系各個學科、具有整合性特征的校本課程樣態(tài),也完全可以說是“必有事焉”的一種具體的實踐。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qū)西亭初級中學)BD9B9B1F-8B1F-4DF9-A5B7-FAC31F4D9F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