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慶恩
(麗水學院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教育部原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任時,曾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增強五大辦學理念——教學決定生存,科研決定水平,服務決定地位,質量決定興衰,制度決定成敗[1]。在此,“教學決定生存”赫然位列第一。但就目前而言,我國高等教育之質量不盡如人意,數(shù)年前的“錢學森之問”可謂刺痛了每一個有良知的高教工作者。為提高教學質量,高校教學改革風生水起,討論法課堂教學趁勢走紅,成了革“滿堂灌”教學之弊的一把利劍。遺憾的是,有的教師是為討論而討論,有討論之形而無討論之效——既沒能有效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水平,又使課程知識碎片化了。關涉討論法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該當如何設計討論法教學方能取得最佳實效?筆者就此聊作拋磚引玉之論,以期發(fā)揮討論法教學之最大效能,提高人才培養(yǎng)之質量。
毋庸置疑,討論法教學在激勵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其知識建構能力、思辨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涵養(yǎng)其心理素質等等方面確有不容低估之價值[2]。但是,討論法的這些價值,僅僅是理論推演、是潛在功能,能否真正實現(xiàn)其價值,最終還得取決于具體實踐中討論法開展得成功與否——討論法的效率度與其價值的實現(xiàn)度兩者之間成正比關系。討論法教學的實踐經驗表明,高校討論法課堂教學的效率,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認識傾向,是價值觀的初級形式,伴隨著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個體活動,特別是對個體的認知活動有巨大的推動力”[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就會有動力。如果學生對討論法有濃厚的興趣,那么,討論之前,他就會自覺、愉快地去完成各項相關的準備工作,為高質量的討論打下良好基礎;在課堂討論之時,他就會全身心投入,踴躍參與,積極營造熱烈氣氛,將討論推向高潮;討論之后,他就會認真總結經驗與教訓,為下次討論提供借鑒。反之,無論是哪個環(huán)節(jié),主觀上他都會敷衍了事,得過且過,致使課堂討論“先天不足”,效率堪憂。
這里有兩個向度,一是班級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比率,一是學生個體介入課堂討論的深度。前一向度主要關涉氛圍,積極發(fā)言的人數(shù)越多,氣氛就越熱烈,而氣氛越熱烈,積極發(fā)言的人就會越多,反之,就易惡性循環(huán),陷入冷場,乃致討論難以為繼。后一向度主要關涉精度,如果學生個體是深度介入討論,他就會對討論全神貫注,認真聆聽并積極思考每一位同學的發(fā)言,從而不斷有效修正自己的觀點,或者及時反駁錯誤觀點以捍衛(wèi)自己的立論,如此互相啟發(fā),不斷抵近真理。
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與期末考核成績兩大部分組成,而且,按發(fā)展態(tài)勢,平時成績的比重與地位有不斷上升之趨勢。課堂討論的成績是平時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學生在乎他的學習成績,那么,他就會以比較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課堂討論,否則,他就會無所謂??梢哉f,學生對學習成績的關注度,直接影響著前兩個因素———學生對討論法的興趣、學生的課堂討論參與度,并因此對討論法教學的效率產生密切影響。
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由其語言能力、行為能力、思維能力、學識水平等要素綜合而成的實力指數(shù),與課堂討論法效率密切相關。例如,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強,他就能簡明扼要但又不失準確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反之,詞不達意,就會“誤事”。再如,學生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分析問題就能得心應手,切中肯綮,反之,就很容易捉襟見肘,見解平庸膚淺。
教師個人魅力是由教師的外貌形象、性格脾氣、學識修養(yǎng)、行為能力等要素綜合而成的親和力,即在師生交往中受學生歡迎的程度指數(shù)?!坝H其師,信其道”,教師個人魅力與課堂討論法效率相關。如教師學識淵博,就能在討論中及時指點迷津;如教師引導能力強,就能緊緊掌控討論,使其不冷場,不離題,確保討論始終運行于正軌;如教師紀律嚴明,學生們就會約束自己,課堂就有良好的教學秩序。
條件不同,結果也就不同,所謂南橘北枳就是這個道理。影響課堂討論法效率的先置條件,主要有:
1.開設年級
在高校不同年級開展課堂討論法教學,效果有差異。在大學新生及畢業(yè)班學生中開展課堂討論,不是太合適。前者初來乍到,對大學學習方式尚不適應,而且缺乏必要的大學階段的知識積累,因此,討論的氣氛不濃,深度也不夠,討論效果往往不佳。畢業(yè)班學生或準備考研或忙于找工作,甚至有的已長期請假“提前就業(yè)”了,總之,很大程度上“軍心不穩(wěn)”,心有旁騖,甚至連組織教學都有一定難度,討論效果也不會太理想。
2.班級學生數(shù)
班級學生數(shù)與課堂討論法效率相關。人數(shù)太少,缺乏氣氛,也顯得單調;人數(shù)過多,則一部分人有可能長期“置身事外”,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達不到共同學習進步之目的。若采用分組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堂討論,以此化解班級學生數(shù)過多造成的弊端,仍有可能使部分小組成員放棄責任“不干活”,導致他得不到鍛煉,能力難以提高。
3.課程性質
課程性質與課堂討論法效率相關。如選修課比必修課更適合采用討論法教學,文科類課程比理工科類課程更適合采用討論法教學。因為選修課多安排在高年級,高年級的學生一方面已適應高校學習方式,另一方面也有了較好的大學階段的知識積累,而這一切都影響著討論法的效果。文科類課程的知識點相較于理工類課程的知識點開放度更大,更有利于發(fā)表個人見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理工類課程的知識點客觀性較強,更適宜“學習”而不是“討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盵4]討論法課堂教學之于學生成長成才意義重大。結合影響高校討論法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問卷調查結果——為盡可能真實掌握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期望,筆者對所教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32份,部分調查結果見表1。筆者認為,要增強高校討論法課堂教學的效率,以下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表1 續(xù)表
表1 高校討論法課堂教學問卷調查部分情況
既然是討論式課堂教學法,那么“討論”就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討論?討論時間占比多少為好?這就有個科學性的問題了。第1題的調查結果表明,教師唱“獨角戲”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極少有學生喜歡——僅有11位學生喜歡教師“滿堂灌”,占比僅8%;但以“學生講述為主”這種課堂教學模式更不受學生歡迎——僅2位學生喜歡以“學生講述為主”;喜歡“經常性師生(生生)互動”,或者“偶爾師生(生生)互動”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生共計119位,占比高達90%。令人驚訝的是,學生對以“學生講述為主”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排斥居然超過了“滿堂灌”,這是值得深思的。究其原因,是因為再出色的學生畢竟還只是學生,總的來說,學生不如教師能把相關問題分析得“鞭辟入里”,能把相關知識講解得周全系統(tǒng)、重點突出、難點豁然。因此,討論課必須求得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兩者的和諧,保證教師與學生都“有機會說話”,同時又兼顧相關知識的深度,確保課堂既不是教師口若懸河的“獨角戲”,也不是教師被邊緣化的“跑龍?zhí)住?。為此,教師講授的時間以占教時的30%~60%為宜。教師講授的時間少于30%教時,其主導作用就難以發(fā)揮,這種以“學生講述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不歡迎;教師講授的時間多于60%教時,學生的主體作用就無法顯現(xiàn),“討論”就淪為作秀,近于教師“滿堂灌”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也不為學生所接受。
“課堂討論的學生參與度”是關涉討論法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第2題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們參與討論的愿望十分強烈——“非常愿意”或“愿意”積極參與討論的學生共計94人,占比約71%,而“不愿意”參與討論的學生僅為8人,占比約6%。第3題的調查結果表明,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生只是少數(shù)——“很多”或者“較多”主動參與討論的學生總計僅為40人,占比為30%,而“很少”或者“幾乎沒有”主動參與互動的學生卻達92人,占比70%??梢?,學生們的主觀愿望與實際行動之間存在顯著矛盾。因此,必須立足班級實情,采取能有效激活學生參與討論之愿望的措施,使學生潛在的主觀動機轉變?yōu)閷嶋H的自覺行動,從而創(chuàng)建學生人人參與討論的課堂環(huán)境,營造討論的濃烈氛圍,切實提高討論法的教學效率。
第4題的調查結果表明,倘若事先指定某生發(fā)言,則絕大多數(shù)當事人能積極行動,充分做好發(fā)言準備——能“很認真”或者“比較認真”準備的學生高達123人,占比93%,而“隨便應付”的學生只有1人,占比還不到1%。再精彩的“即興發(fā)言”,因為缺乏足夠的時間精密思考,也往往會失之周詳、深刻,所謂“精彩”,只不過以反應快、某一點上擊中人心而博得眾彩,事后細加推敲,未必無懈可擊。事先指定發(fā)言,當事學生有較充裕的時間做準備,所持觀點的深刻性、分析論證的嚴密性、作證材料的翔實性等各方面都可反復推敲,從而使發(fā)言質量得到一定的保障。務必注意的是,“事先指定”發(fā)言學生時,必須恪守“公平”之原則,嚴格按規(guī)則進行“事先指定”——或人人等次享受“事先指定”的權利,或以抓鬮法確定發(fā)言人,或分成若干討論小組自行確定發(fā)言代表。如果隨意“事先指定”,則可能會導致部分學生因“心懷不滿”而產生“負能量”,從而削弱討論法教學的效率。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句傳世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只要有適合條件的支點與杠桿,撬動龐大的地球也只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可見,支點的力量是神奇的??梢哉f,在討論法教學中,“課堂點名”就是一個不錯的“支點”——第5題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展示才華”“怕出丑”這兩類學生共計達94人,占比約71%。既然大多數(shù)學生都那么愛惜自己的羽毛,而“課堂點名”又讓每個學生都有可能“中彩”,因此,巧用“課堂點名”,能夠很好地吹皺課堂討論這一池“春水”,促使大多數(shù)學生積極關注討論、主動思考融入討論,以免自己“回答不好”而傷及“自尊”。如此,關涉討論法教學效率的又一重要因素——“學生的課堂討論參與度”得到了良好提升,討論法的教學效率因之水漲船高。
毋庸諱言,部分大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不高,但第6題的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十分看重成績——“非常在乎”“很在乎”學習成績的學生共計95人,占比約72%,而“不在乎”學習成績的學生僅有6人,占比約5%。第7題的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被調查的132人中有101人(占比約77%)希望能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同學之平時成績加分。由此可見,加重課堂討論業(yè)績在課程成績評定中的占比是激發(fā)學生積極融入課堂討論的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抓手。適當降低期末考試(考查)成績在課程成績評定中的占比、合理提高平時成績在課程成績評定中的占比,注重學生的平時學習和實際能力,避免“期末一考定優(yōu)劣”,這已是學習成績評定改革中的一個共識,為此,筆者認為,實施討論法教學的課程,課堂討論業(yè)績在課程成績評定中的占比不應低于40%。
實踐證明,在討論式課堂教學法中,課程性質、班級學生數(shù)、所開設的年級等先置條件,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課堂討論法的效率。為此,對這些先置條件,必須認真研究,力爭達到相對理想的配置。在此僅就開設年級、班級學生數(shù)兩個先置條件略加論述。
開設年級問題。關于推行討論式課堂教學模式的起始年級,我們認為在大一第二個學期即可在少量課程中實施,以后穩(wěn)步增加實施討論法教學的課程,而三年級應該是施行討論法教學的黃金時段。這是因為,大學教學有其自身規(guī)律,從中學剛跨入大學的一年級新生,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學習調適階段,在他們立足未穩(wěn)心緒躁動的大學第一學期就推行討論法教學模式不是太合適,不但不容易達到預期效果,還有可能引發(fā)學生的排斥心理,為此后推廣討論法教學帶來負面影響。但過遲采用討論法教學也不好,因為,提升素質、培養(yǎng)能力顯然比單純、被動地學習知識更重要。討論法教學有著激勵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其知識建構能力、思辨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涵養(yǎng)其心理素質等等多重獨特功能,如果條件成熟而不多加運用,實在是可惜。因此,在大一第二個學期即在少量課程中實施討論法教學是比較理想的,這也與問卷調查結果相吻合——第8題的調查結果表明,認為大學一年級就可以開始施行討論式課堂教學法的學生為87人,占比66%。
班級學生數(shù)問題。第9題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們喜歡上小班課,但也不喜歡一個班級人數(shù)過少——喜歡班級人數(shù)為“21~40人”的學生有98人,占比高達74%;幾乎沒有學生喜歡班級人數(shù)超過55人,但喜歡班級人數(shù)為“20人以下”的學生也只有22人,占比僅17%。由此,筆者認為,施行討論法教學的班級人數(shù)以25~30人為宜。低于25人,一來作為本科教學的辦學成本太高,二來人數(shù)太少容易讓人感到“太孤單”,人氣不旺;超過30人,要較好地關注、督促到每位學生比較困難,容易使得那些原本就對討論法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游離于討論之外,從而無法創(chuàng)建學生人人參與討論的課堂環(huán)境。更嚴重的是,由于他們的消極榜樣,有可能使得這種“游離人”越來越多,最終導致討論法因為積極融入討論的學生越來越少而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