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李鮮鮮
摘? 要:基礎教育階段語文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語文美育要求教師要樹立立德樹人理念,提升審美教學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方法。針對當下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美育方面存在的重工具輕人文、重智育輕美育、重指導輕對話等問題,語文教師應采取對策,正確理解美育內涵,堅持“五育并舉”,恰當運用美育方法,進行美的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新時代;基礎教育;語文;美育
中圖分類號:G625.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2-4437(2022)02-0102-03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和藝術教育的統(tǒng)一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指出:審美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fā)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涵養(yǎng)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其強調了美育與基礎教育語文課程的關系?;A教育語文教師作為美育理念的傳播者和實施者,應利用好語文課本載體,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觀念,把美育內容融入到基礎教育語文課堂教學中。
一、美育對基礎教育語文教師能力的要求
基礎教育受眾面廣,基礎教育階段語文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因此語文教師必須長期堅持基礎教育語文美育。這就要求基礎教育語文教師要樹立立德樹人理念,提升審美教學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方法,把美育和課程教學兩者有機結合,努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樹立立德樹人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盵1]“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盵2]基礎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同時語文學科又與其他學科密不可分,它是其他學科教學的基礎,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基礎教育語文教學,也正是語文基礎教育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基礎教育語文教師必須樹立立德樹人理念。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強調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明確要求各學校要統(tǒng)籌學科發(fā)展。對于語文教師來說要充分發(fā)揮語文獨特的育人優(yōu)勢,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語文課程緊密結合,使它們進課堂、進頭腦。美育強調“情感性”“個體性”,美育過程中,學生自主能動性更為重要,接受相同教育的學生會形成不同的思想感情,從而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基礎教育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
(二)提升審美教學能力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盡相同,對師資的吸引力與包容度也不相同,導致各地區(qū)教育水平不平衡,同一層級學校之間有較大差異,且由于長期以來片面追求智育,不少教師對美育認識不具體、不到位、不準確。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的認識還停留在美育只是語文課堂的裝飾品,不需要過分重視,基于此,我們認為語文教師必須提升審美教學能力。
(三)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方法
當今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分角色學習、學生授課、網課均是對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語文教師應認真學習課程標準中有關審美創(chuàng)造的課程理念,正確理解美育內涵,強化美育理論學習能力與責任意識,加強對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基礎教育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與方法,充分利用現有設備和資源,不斷完善教學模式,堅持講與析相結合,讓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語文知識。
二、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美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美育問題主要表現為重工具輕人文、重智育輕美育、重指導輕對話。
(一)重工具輕人文
現代語文課堂受到“應試思維”影響,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例如:拼音的書寫、字體的筆畫、課文的背誦等,一些“資深教師”甚至為了成績搞起了“作文模板”的套路。不可否認,這種做法的確能在短時間內產生一些效果,可從長遠看會固化學生思維,甚至給學生關上想象的窗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會喪失發(fā)現美的能力,他們沉溺于知識,卻忘了知識只是工具。吳俊先生指出:“當下學生被課本所束縛,局限在教師和教室為中心的環(huán)境中,隔斷了與自然、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使其雙眼失去了對周圍世界的敏感,以至對許多事物視而不見、充耳不聞。”[3]169這種對世界的敏感正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重要體現,我們常常看到為了凸顯大愛,描寫自己家庭橫遭不幸的作文,又或者想象自己變成了百萬富翁,如何做慈善、辦好事。但學習不能憑空捏造,而是要對現實生活進行合理構造。美育理論的學習能讓人成為一個思維“健全”的人,引導人們發(fā)現生活的美好。
(二)重智育輕德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fā)展速度得到提升,這種節(jié)奏也被帶入教育之中,語文課堂也往往追求立桿見影的效果,受此影響,人們認為教育應該給予人們及時的回饋,否則,教育就是沒有成效的。加上長期以來語文課堂工具性特點深入人心,由此導致我國基礎教育普遍追求分數和升學率,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審美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
當今社會,我們重新重視德育,但是此時人們提起它的第一反應就是思想道德課程,它變成了獨立于其他課程之外的存在,將德育變成基礎課堂的一個小類忽視了學生成長成才的規(guī)律。
(三)重指導輕對話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絕對權威地位,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發(fā)言權。教師對于學生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指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基本上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困惑,導致課堂沒有活力?!爱斀?,在新課改的理念下,不少教師也嘗試著把‘對話理論引入課堂,給課堂教學注入活力。然而,由于一些教師對對話的內涵不甚理解,片面地認為對話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多提問,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于是在對話的名義下出現了嚴重違背文本主要意思、胡亂解讀文本的情形。”[3]494336C211-0AD4-46B2-BA0E-6DD77A886214
三、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美育的實施策略
鑒于目前基礎教育中語文課程美育存在的問題,語文教師應該認真反思課堂教學情況,堅持美育理念與語文課堂教學緊密融合。應正確理解美育內涵,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堅持“五育并舉”,塑造全方位人才;并運用恰當的美育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水平;進行美的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一)理解美育內涵
美育理論并不是簡單的理論堆砌,語文教師應該深刻理解這一點,美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那么究竟如何正確理解美育理論呢?我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從教師層面來看,美育是一種方法,它高于教學又能指導教學,教師需把美育融入課堂;從學生層面來看,美育像是一劑良藥,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長期被壓制、被管控,而美育理念的提出,教師教學方法的些許轉變讓學生誤認為美育融入教學是用來解放課堂的工具。教育體系下的教師、家長、學生如不能正確理解美育理念的真正內涵,當學生和家長、老師意見不一致時,美育的作用自然大打折扣。美育既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解放工具。美育理論要求教師運用正確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期待,學生的心態(tài)會隨之發(fā)生改變,學生與教師之間就能夠找到平衡點。
(二)堅持五育并舉
從學者的教育思想來看,王國維先生在《論教育之宗旨》中提出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四育并舉的教育宗旨;蔡元培先生在《對教育方針之意見》中提出五育并舉。雖然他們的觀念與新時代教育觀念不完全一致,但對新時代的教育工作也有較大影響。從黨的教育方針來看,我國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觀。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證明美育不能脫離其他四育獨自發(fā)展。只有把五育緊密結合在一起,美育才能發(fā)揮它的最大效能?!拔逵且粋€相互融合的有機整體”,五育之間相互影響,任何一方面的發(fā)展都會促進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堅持五育并舉有利于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人綜合能力的提升。基礎教育語文教師應堅持“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三)恰當運用美育方法
只理解美育理論,不去實施正確的美育方法也是徒勞無功的,這就好比“書呆子”——肚里面有,卻吐不出來真東西,所以語文教師應運用正確方法進行美育,堅持把優(yōu)秀美育理論與正確教學方法相結合。在基礎教育語文教學中要關注教學的重點、難點,觀察學生的反應,并嘗試從課文中找出一些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點進行深入講解,力求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促進,必要時和學生展開現場辯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要注意不能因為學生的觀點存在偏頗就大肆批評,扼殺學生的想法。
正確運用美育方法,課堂才會生機勃勃。比如:教授學生閱讀時應引導學生注意語調與感情,并對學生閱讀適時進行點評和補充。分析感情時可提前講述文章背景,必要時播放相應的影視作品,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四)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美
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進行美的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把這種指導思想融入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以常用的教學方法——閱讀為例,可以找一些名家閱讀錄音,這種錄音既包括背景音樂,又帶有感情色彩,學生欣賞閱讀,就能夠欣賞到音樂與閱讀相結合的美。講到自然景觀時,教師既可以運用有關景觀的圖片、視頻,也可以帶領學生到景觀地進行欣賞。有些很容易觀賞的景觀,比如落葉、化石等也可以做成標本,這種深入自然發(fā)現美的能力和深入社會發(fā)現美的能力同等重要。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近期遇到的趣事,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針對所講內容展開討論,長期堅持下去,相信學生的作文和閱讀就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語調。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熟悉自然美和社會美,這就是美的發(fā)現和欣賞,至于美的創(chuàng)造,則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因為創(chuàng)造不僅需要能力,也需要靈感,但我們堅信,長期的堅持必然在某一時刻實現“質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3]吳俊.語文美育理論與實踐[M].成都: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4336C211-0AD4-46B2-BA0E-6DD77A88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