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生 侯實 聶然 余林陽 黃磊 吳晨
摘要:技術價值是工業(yè)遺產最重要的價值之一。作為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工業(yè)設備的總綱,工藝流程的整體技術價值高于單個廠房和設備。以個舊選礦廠為例,通過微觀的技術發(fā)展史研究和遺產現(xiàn)狀調查,總結工藝流程技術價值,為個舊選礦廠的保護利用提供依據(jù),探索以工藝流程為核心的工業(yè)遺產調查和價值評估方法,討論了如何基于工業(yè)遺產所反映的技術演進評估遺產在國家發(fā)展層面的歷史、社會價值。提出以隨時代變化的工藝流程為核心,綜合工藝流程的整體性、建筑和設備的代表性等多因素制定工業(yè)遺產整體保護利用策略的方法。
關鍵詞:工業(yè)遺產;工藝流程;調查方法;價值評估;個舊選礦廠
一、工業(yè)遺產研究的問題
與農耕時代的文化遺產相比,近代以來的工業(yè)遺產“區(qū)別于其他遺產的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是技術的價值”[1]。工業(yè)革命開啟的機械化大生產中,工藝流程是總綱,而廠房、倉庫、設備等都是為工業(yè)生產流程服務。1950年代,英國興起的“工業(yè)考古”從一開始就比較重視工業(yè)科技方面的價值發(fā)掘,重視工業(yè)考古與工業(yè)景觀、工業(yè)建筑、結構及機器的關系,并作為研究工業(yè)遺產的重要方法[2]。
在國內,工業(yè)遺產保護以2006年《無錫建議》為重要標志,偏重工業(yè)遺產的歷史價值及建筑藝術價值。近年來,中國科協(xié)推出“中國工業(yè)遺產保護名錄”,工信部推出“國家工業(yè)遺產名錄”,從遴選標準看,越來越注重工業(yè)遺產所代表的技術進步的價值。技術價值的研究雖已有工業(yè)史和科技保護的專家參與,但尚未形成可指導保護實踐的系統(tǒng)調查和研究的方法。
工業(yè)生產的特性決定了工藝流程承載的整體價值理應高于單個廠房和設備的個體價值。從總體上看,當前的工業(yè)遺產研究更注重單體建筑和設備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缺少對整體工藝流程的深入調查和研究,造成價值評估不全面,繼而在選擇價值要素時無綱可循,確定的保護對象往往也是點狀的、分散的,在保護利用時只重視工業(yè)建筑空間的保護與改造,重點設備的保留與展示,較難追溯工業(yè)遺產所蘊含的整體價值。
以工藝流程為核心的研究,并不是指所有工藝流程中的實物都具有遺產價值。在工業(yè)生產中,工藝流程有主次之分,且總是不斷“變化”的。隨著原材料、設備和技術的進步,工廠必須進行設備、工藝乃至廠房的技術改造或更新?lián)Q代,一旦技術落后,就意味著產能或者產品力的落后,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在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yè),這種更新迭代的速度更快。因此,在確定工藝流程的重要性時,要將其放在歷史語境下進行評估,還要根據(jù)工藝流程的整體性、代表性等多因素來綜合評估同一條生產線上不同時代的建筑和設備的價值。
針對工業(yè)遺產面臨的研究方法和保護對象的問題,本文以個舊選礦廠為例(圖1),綜合運用檔案研究、現(xiàn)場調查、口述訪談相結合的調查方法,以技術價值為核心確定保護對象,總結出以工藝流程為核心的工業(yè)遺產調查和研究方法。
二、工業(yè)遺產的檔案研究
(一)檔案研究的方法
近現(xiàn)代工業(yè)遺產與古代手工業(yè)遺產調查中最大的差異在于:古代手工業(yè)遺產往往缺乏相關工藝流程的文獻支撐,而近現(xiàn)代工業(yè)檔案豐富,尤其是工藝流程檔案往往保存完整。工廠從選址到總平面布局,再到單體廠房、倉庫的設計、建造,各種設備、運輸軌道的安裝等,都是緊緊圍繞生產工藝展開的,且是有規(guī)劃、有計劃實施的。廠房、倉庫、設備等均有圖文檔案,歷次技術改造也會留下相應檔案,規(guī)模稍大的工廠會編撰廠志,不同工業(yè)門類還會編撰行業(yè)志,這些都是近現(xiàn)代工業(yè)遺產調查中最重要的文獻資料。
在個舊選礦廠現(xiàn)場調查前搜集了大量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精讀了《云錫志》[3]等文獻,學習了介紹“重力選錫”等工業(yè)生產的技術類專著。調研期間,又前往云錫檔案館、博物館和個舊市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等,進一步查找文獻資料,整理出一批尚未見刊的清末民國一手史料,包括《個舊錫業(yè)概觀》[4]《云錫紀實》[5]《個舊錫務概覽》[6]《個舊錫業(yè)私礦調查》[7]《云南個舊錫業(yè)調查》[8]《個舊錫礦業(yè)演講稿》[9]等,既有個舊錫業(yè)的發(fā)展歷史、經濟狀況調查,也有傳統(tǒng)土法采、選、煉工藝流程和近代機械化選礦、煉礦工藝流程的圖文記載。
工業(yè)遺產檔案研究的目的,一是厘清工廠自身的發(fā)展歷程,有條件的還應根據(jù)不同歷史時期的發(fā)展特點進行分期;二是從檔案中整理出主要工藝流程的時代變遷,分析其蘊藏的技術進步的價值,為以工藝流程為綱的建筑、設備等現(xiàn)場調查做準備。
(二)個舊選礦廠的歷史沿革
從檔案文獻中,可以梳理出個舊錫業(yè)的整體發(fā)展歷史,包括不同歷史時期錫的用途,個舊錫礦的開采方式與產量變化,錫產品運出和生產物資運入的交通路線,錫業(yè)工人和采煉廠主、運售商人的變化等。在了解個舊錫礦開發(fā)大背景的基礎上,重點對個舊選礦廠的歷史沿革和不同時期的生產工藝流程作了詳細研究。由于選礦需要大量用水洗礦,因此選礦廠歷史上又被稱為洗砂廠、洗礦廠等。
根據(jù)工藝流程變化,可將個舊選礦廠的歷史分為三個主要時期:
1.初創(chuàng)時期(1910-1920年)
個舊錫礦資源豐富,至清末,個舊錫業(yè)已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的土法開采、選礦、冶煉技術,但土法選礦和冶煉仍面臨著難以再提純、木炭消耗量大、生產效率低、污染環(huán)境等諸多問題,并受香港轉口貿易的限制,利潤率低。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純度,1910年冬,官商合營的個舊錫務公司第一次引進機械化生產線,在老陰山腳(現(xiàn)選廠位置)動工修建洗砂廠、融錫廠,架設藍蛇洞至洗砂廠的索道。1912年,購買土地自建馬拉格礦。1913年春,正式建成投產。由于對機械化生產工藝認知不足,缺乏足夠的水源和動力,自營的馬拉格礦產量低,洗砂廠沒有足夠的礦可洗,這些早期機械化生產的探索基本宣告失敗。
2.改革時期(1920-1949年)
1920年12月,云南省府委派從美國學習冶礦歸國的繆云臺出任個舊錫務公司總理,繆云臺發(fā)表《整理個舊錫務意見書》[10],分析了個舊錫業(yè)存在的危機,并提出解決辦法,開啟了第二次機械化生產的嘗試。改革措施包括:搬遷藍蛇洞索道至馬拉格、開鑿馬拉格豎井、整理洗砂和融錫兩廠。1923年10月,索道搬遷工程竣工,馬拉格所產原礦由索道直接運送至洗砂廠,1925年礦區(qū)產量大幅提高。后又將蒸汽動力改為電氣動力,將動力廠建在落水洞,1928年7月竣工,安裝1臺300千瓦三相交流發(fā)電機和330千瓦蒸汽機,主要供洗砂廠及融錫廠[11]。
1928年起開始第三輪改革,徹底解決了導致機械設備無法投產的動力、水源、原礦來源等幾大問題,真正做到了通過機械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1930年,已調任云南省農礦廳廳長的繆云臺,又邀請英國冶煉工亨氏亞赤迪耿到個舊改進煉錫方法,提高產品純度。云錫公司轉而以收買各私人廠尖初洗的錫砂及私人爐號冶煉的土錫為主,再加以精洗和精煉,并將產品成色標準化,經倫敦五金交易所化驗給證,由滇越鐵路運到越南海防,直接出口到歐美,銷路甚暢,個舊錫業(yè)逐步進入鼎盛時期。
至1940年代,因抗日戰(zhàn)爭造成滇越鐵路中斷,滇南對外交通梗絕,大錫出口受限,私人廠尖爐號紛紛倒閉。而云錫公司原礦生產能力有限,私人廠尖爐號的倒閉導致公司收購的數(shù)量銳減,經營日益困難,個舊錫業(yè)也一落千丈。
3.技術優(yōu)化時期(1949-2014年)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支持和蘇聯(lián)援助下,云錫公司進行了生產線及車間的擴建和生產工藝的優(yōu)化。隨著錫礦品味的不斷下降,個舊選礦廠增加了浮選工藝和共生礦磨洗選等工序,不斷調整生產側重,提高綜合效益。隨著礦山資源的枯竭和城區(qū)工業(yè)的外遷,個舊選礦廠至2014年正式停產。
(三)個舊選礦廠的生產工藝流程
錫礦的生產工藝主要分為采礦、選礦、煉礦三個階段。選礦是把礦石破碎磨細以后,根據(jù)礦石、礦土中不同礦物的物理、化學性質,采用重選、浮選等方法,將有用礦物與脈石礦物分開,并使各種共生(伴生)的有用礦物盡可能相互分離,除去或降低有害雜質,以獲得冶煉或其他工業(yè)所需原料的過程。
個舊選礦廠采用的是“重力選礦法”(簡稱重選),是處理砂錫礦的主要方法,重選要在一定的流體介質中進行,所用介質通常為水。個舊土法選礦規(guī)模小,采用人工砌筑的傾斜溜槽以達到選礦的目的,在山上砌池蓄積雨水也能進行簡易選礦。而機械化選礦規(guī)模較大,一般選擇在較為陡峭的山坡設廠,利用坡地分層砌筑成排的搖床臺,利用天然重力層層往下,反復洗選,以達到精選的目標。同時機械選礦的搖床對水的需求量更大,所以盡量選在長年有流動水源之處。
個舊選礦廠在選址上滿足了機械化生產的各種要求。首先,充分利用了老陰山腳的天然坡地,修建了最早的層層退臺的搖床房;其次,靠近落水洞和個舊湖,實際上是一處水量較大的天然出水山洞;再次,與礦區(qū)距離近,廠區(qū)背后的老陰山本身就是礦區(qū),最早架設馬拉格索道來運輸原礦,后來改為山體內的礦洞直接運輸;最后,距離對外運輸?shù)幕疖囌据^近,個碧臨屏鐵路起點之一的個舊站近在咫尺,可以直接外運到碧色寨與滇越鐵路相連。
個舊選礦廠機械化生產的主要流程分為:原礦制備的流程,包括運輸、磨礦等;選別流程,包括分泥、分級、搖床等。為了降低尾礦的含錫量,盡可能多的提取錫砂,并將品位提高到70%以上交付冶煉廠,個舊選礦廠需要“分段選別,分段磨礦,次精礦集中復洗”,通過磨礦、洗礦、復洗等工藝的交叉和循環(huán)往復,不斷提升精礦品味。
民國時期,個舊的錫砂品味好,對選礦廠的工藝要求不高,當時的生產線(即后來的選一工段)到1940年時,搖床也只能選出含錫40%左右的毛精礦,還須配合以人工土選。1945年時,機械化選洗后的品味提升到70%以上。1954年后,根據(jù)援建的蘇聯(lián)專家的建議,優(yōu)化選礦流程,提高了磨礦和分選的效率,降低了尾礦品位。此后加大了對銅精礦等共生產品選洗的種類和產量,在原工藝中加入浮選工藝,改造選一工段的同時,增加了選二工段的生產線(圖2)。
三、工業(yè)遺產的現(xiàn)場調查
(一)現(xiàn)場調查的方法
以往的工業(yè)遺產現(xiàn)場調查,主要是分區(qū)域對現(xiàn)存的廠房、倉庫、辦公樓、設備、軌道、管道、運輸工具、構筑物、礦洞、礦坑等進行普查登記,測量并記錄數(shù)據(jù)。其中,對建筑的記錄側重于年代、功能、布局、材料、結構、體量、立面風格等,對設備的記錄則側重于年代、功能、型號、產地、尺寸、先進性、歷史作用等。這種方法主要的問題在于只調查了單體建筑和設備的歷史和特征,無法反映出整體工藝流程的變遷。
以工藝流程為核心的工業(yè)遺產現(xiàn)場調查方法,一是要參照檔案文獻總結出的工藝流程及其歷史變遷過程,且要在熟悉工藝流程的老工人現(xiàn)場帶領和講解的幫助下,弄清每個設備和建筑在整個工藝流程上所處的位置和作用,分析其在空間上如此布置的原因,互相之間的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關系,厘清其在時間上代表的不同時代工藝流程的技術變革。
二是在此基礎上,再按照工藝流程的順序重新整理工業(yè)遺存統(tǒng)計表,進行分區(qū)、分類、編號,并拍攝照片、登記時代、描述特征、測量數(shù)據(jù)等,登記其保存現(xiàn)狀,可以借助總平面圖、三維建模等方式,直觀的將建筑、設備按照工藝流程的時序進行標注。
三是還要調查周邊與該工業(yè)生產相關的其他歷史遺存,包括上下游產業(yè)生產,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活、交通、運輸、銷售、行會、信仰等不同類型的遺產,分析其在歷史上的聯(lián)系,有助于進一步認知工業(yè)遺產的整體價值。
在個舊選礦廠現(xiàn)場調查中,登錄了建(構)筑物70余處,分清了選礦廠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并行的2條主要工段的生產工藝流程,認清了現(xiàn)存廠房和設備在整體工藝流程中的時序和功用(圖3),并通過三維建模直觀表達出重力選礦對場地高差的合理利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由高至低的整體工藝流程。此外,還對個舊城區(qū)內與錫業(yè)相關的其他歷史遺存進行了初步踏勘,包括冶煉廠、機械廠、云錫公司、寶豐隆商號、馬成爐、個碧臨屏鐵路公司、個舊火車站、云廟、石屏會館、寶華山寺等,有助于從整體上思考個舊選礦廠的遺產價值。
(二)個舊選礦廠的歷史遺存
個舊選礦廠利用天然地形高差布置生產工藝流程所需的設備和廠房,最初由山頂以索道運礦,后改為從上方礦洞軌道運礦,層層往下經過磨礦、選別等工序。從現(xiàn)存廠房和設備的工藝流程來看,主要分為選一工段和選二工段,在建造時間上有一定的先后順序;在空間上既相互區(qū)隔,又有交叉共用設備。根據(jù)處理對象的不同,不同時期代表性工藝有“富錫系統(tǒng)”“單銅系統(tǒng)”及“共生礦系統(tǒng)”。
1.選一工段的工藝流程與保存現(xiàn)狀
選一工段是在民國時期的洗礦廠設備和工藝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選一工段最上方為沖境溝,早期用高壓水槍將砂錫沖下來,經過沉淀池、振篩,再通過管道進入搖床房。后期改以軌道或汽車拉礦到下礦口,再進入碎礦、磨礦等流程(圖4)。
選一工段后來改選共生礦,加建了新的車間,并利用選二工段的車間進行碎礦、磨礦。在只選錫礦時,是純粹的重選;早期選共生礦時,錫的品位遠高于銅,“先重后浮”,即先重選錫,尾礦進行濃縮之后,再去浮選銅;后來,錫的品味降低,選二工段嘗試“先浮后重”工藝取得成功,又據(jù)此改造了選一工段。先磨共生礦,傳輸?shù)竭x一工段的浮選房,先浮選銅,再用泵打到計量房,最后進入搖床房再重選錫。此外,含硫和鐵較多的共生礦,在重選前還要經過浮選脫硫機去硫去鐵,再進入搖床。在搖床房中,則主要經過“一段床——二段床——三段床——復洗床”的反復多次選別過程(圖5)。
選一工段中設備被拆除較多,主體建筑和構筑物保留較完好,主要有沖境溝、振篩房、搖床房、浮選房等。沖境溝周圍建筑多年未用,大多已拆除,僅剩振篩房及振篩保存較好;浮選房保留了3套浮選設備及球磨機的隔音設備。搖床房保留了1910年始建時的鋼結構廠房,進口鋼材使用鉚接,是個舊選礦廠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建筑。搖床房內原有搖床百余張,現(xiàn)存遺跡還能清晰的分辨出從上往下分五層的不同工序,設備設施雖已經過歷次技術升級改造,但都是重力選錫工藝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圖6)。
2.選二工段的工藝流程與保存現(xiàn)狀
選二工段的建造時間比選一工段晚,分為“富錫系統(tǒng)”和“單銅系統(tǒng)”,兩個系統(tǒng)的設備和計量也有交叉?!案诲a系統(tǒng)”主要選品味較高的錫礦,原礦從礦洞用軌道礦車運輸?shù)竭x二工段上方進礦,通過磨房后,進入選二工段搖床房,搖床房內的工藝流程與選一工段基本相同?!皢毋~系統(tǒng)”主要由進礦系統(tǒng)、碎礦系統(tǒng)、磨礦系統(tǒng),下接浮選及過濾機房組成,經過脫水沉淀的濃縮機后,再進入銅硫過濾機房或陶瓷過濾機房,銅濃度達到90% 左右,進入銅硫精礦倉(圖7)。
選二工段的建筑和設備整體保存更完好,所呈現(xiàn)的工藝流程更清晰。保存較好的有:單銅進礦系統(tǒng)、搖床房、給藥房、精礦計量房、浮選房、銅硫過濾機房、銅硫精礦倉等,而藥劑制備房、浮選脫硫房等建筑僅??蚣?,大部分設備被搬空。在進礦系統(tǒng)北側有一組建于1980年代的廠房,以皮帶走廊彼此相連,是由于原礦品味降低而建造的“羊壩堤重介質脫廢”半工業(yè)試驗裝置,建好以后一直沒有正式投入使用,后來將部分廠房改造成選二工段單銅進礦系統(tǒng)的一部分。
3.其他工藝流程
馬拉格錫礦1730坑和1800坑始建于1950年,是距離個舊選礦廠最近的兩個坑洞,為掘進平巷,洞內鋪設單軌,可以通往馬拉格礦區(qū),以及卡房、老廠、松樹腳等礦區(qū),山體內巷道橫縱相連,綿延數(shù)百公里,是錫礦的重要運輸通道??佣锤浇A粲修k公樓、生活區(qū)、維修車間、礦車、軌道、龍門吊等配套設施。
廠區(qū)內面積最大、最壯觀的巾53米濃縮池,是處理選一工段和選二工段總尾礦的,直徑53米的周邊傳動式濃縮機保存完好,一側為深井泵站。廠區(qū)最北面的碎石廠,原本為堆積廢石的地方,后經過改造,成為馬拉格錫礦的碎石廠,主要是將錫礦開采中的塊石等副產品,經過破碎后加工為建材等(圖8)。
建于1923年的馬拉格索道,原為1913年架設的從藍蛇洞至洗砂廠的索道,后經遷建,用于連接馬拉格礦與洗砂廠(圖9)。目前在個舊選礦廠內尚存索道下端的鐵支架,部分被改作電線支架,非常珍貴(圖10)。
四、工業(yè)遺產的價值評估
“工業(yè)遺產保護所要傳遞的信息不只是技術內容本身,而應是藉由技術的時空存在來呈現(xiàn)技術歷史中人與技術互動的情況,以及隨之的關于政策、經濟、社會層面的狀況。”[12]“實踐下的技術也往往表現(xiàn)出一國工業(yè)的特質或局限,這些表現(xiàn)正可回溯見證出一國特有的經濟規(guī)模與形式,并呈現(xiàn)當?shù)匚幕c外來技術磨合的狀況。”[13]因此,以工藝流程為核心的工業(yè)遺產價值評估,不能局限于工藝流程所承載的技術進步的價值,還要將其還原到宏觀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中,分析各階段技術變化背后所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變遷的整體價值。
個舊選礦廠是近代中國第一座機械化的重力選礦廠,是個舊錫業(yè)從傳統(tǒng)土法到現(xiàn)代化機械生產工藝轉變的標志和開端。個舊選礦廠工業(yè)遺存充分展示了其工藝流程的發(fā)展歷程,從民國初年引進機械裝置,長期保持機械化和土法工藝共存,到新中國成立后現(xiàn)代化升級改造,并根據(jù)礦石品味和種類不斷調整生產工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個舊選礦廠是個舊近代錫業(yè)發(fā)展的物證,是滇南地區(qū)融入世界近代歷史的見證。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到1930年代末,個舊成為世界上主要的錫產地之一,為當時世界工業(yè)發(fā)展作出了一定貢獻??箲?zhàn)期間,個舊錫業(yè)一度占到云南全省對外貿易收入的80%,為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個舊錫業(yè)極大帶動了個舊城市的發(fā)展,對滇南乃至云南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了持續(xù)的貢獻。
個舊選礦廠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中,“艱難起步、頑強抗爭、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工業(yè)精神的象征。個舊錫礦持續(xù)的反抗著法國勢力的入侵企圖,清末即主動引入機械設備,但由于配套設備、技術、管理的落后,經過十余年的探索,才建立起完整的機械化生產體系,并成功冶煉出精錫;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支持下,進行了現(xiàn)代化工藝的革新和調整;到今天,云錫集團已成為世界精錫產量第一的工礦企業(yè),這種工業(yè)精神代代傳承。
五、工業(yè)遺產的保護利用
當前,工藝遺產保護對象的主要遴選標準有:工業(yè)建筑和設備的年代久遠度,與重要歷史事件、工業(yè)產品或人物的關聯(lián)度;工業(yè)建筑的材料、結構、風格、體量所處時代的代表性;工業(yè)設備的性能、產地、樣式所處時代的獨特性和先進性等。但照此標準選取的價值要素仍是點狀的,不能詮釋工業(yè)遺產的整體價值。
以工藝流程為核心的工業(yè)遺產保護利用,要綜合評估給出整體保護利用建議。首先,要評估不同歷史時期工藝流程的技術獨特性和先進性,綜合考慮年代久遠度,與重要歷史事件、工業(yè)產品或人物的關聯(lián)度等因素,選擇整體保留主要生產工藝流程中的建筑、設備等;其次,要根據(jù)工藝流程保存的完整度評估,盡可能保留較為完整、具有代表性的工藝流程中的建筑、設備等;再次,對于次要工藝流程及保存度較差的工藝流程上的建筑和設備,擇其重點,點狀的原址保留或移動到博物館進行展示。
個舊選礦廠工業(yè)遺產價值內涵豐富,根據(jù)歷史沿革、工藝流程變遷,結合保存的完整度,兼顧當?shù)匕l(fā)展訴求,提出了“原狀保留”“改造利用”“拆除/更新”三類保護利用方式:
1.原狀保留:選一工段是個舊選礦廠歷史最悠久的一條生產線,經考證,選一工段搖床房為1910年始建的原構,見證了近代以來個舊選礦的歷史變遷和技術演變的全過程,價值最高,建議對選一工段整個生產線所涉及的建筑和設備進行原狀保留。選二工段時代雖晚,但代表了不同時期獨特的工藝流程,與選一工段并不完全相同,建議保留選二工段的單銅系統(tǒng)、搖床房、浮選房和精礦倉等主要建筑和設備。選一工段和選二工段,加上馬拉格索道、濃縮池、礦洞、軌道、鐘樓等,整體構成個舊選礦廠價值載體的核心。
建議利用原狀保留的廠房和設備,原址建設工業(yè)博物館,以展示整體工藝流程的變遷為主,適當進行歷史場景復原,通過工業(yè)博物館展覽、科普教育等形式,將其置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工業(yè)發(fā)展史的大背景中,講好個舊選礦廠及個舊錫業(yè)的歷史故事,闡釋并傳播個舊選礦廠的遺產價值。
2.改造利用:除了主要工藝流程的建筑、設備外,在整個工藝流程中屬于次要地位的部分廠房,可以在保留的前提下進行適當?shù)母脑炖茫c綴創(chuàng)意辦公、文創(chuàng)集市、休閑娛樂等功能,多元化利用建筑空間。
3.拆除/更新:除上述兩類建筑外,其余年代更晚、非核心工藝流程、分布零散、保存狀態(tài)差的建筑,可以拆除或更新。配合上述兩類建筑的保留和改造,增加新的必要的功能,完善參觀流線和配套設施,使整個廠區(qū)利用更合理。如碎石廠可以參考現(xiàn)有建筑退臺式的外觀進行重新設計,植入新的功能(圖11)。
在參觀流線上,建議將總尾礦池處的圍墻打開,作為參觀入口,正對個舊市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具有視覺震撼的直徑53米的濃縮池,然后從改造后的碎石廠上到1730臺地,從礦洞開始按照生產工藝流程時序進行參觀,沿鐵軌,順著進礦系統(tǒng),依次參觀磨礦房、搖床房、浮選房、濃縮機組、精礦倉、辦公樓、法式鐘樓等,繼而回到入口處。
六、結語
工業(yè)遺產的調查和價值評估要進行微觀的技術史研究。沒有工業(yè)革命以來技術的飛速進步,人類文明將無法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技術價值始終是工業(yè)遺產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在工業(yè)遺產調查和研究中,不應局限于“點狀”的建筑和設備,而應以“線狀”或“面狀”的工藝流程為綱,在整體視野下進行工業(yè)建筑、設備等遺存的調查和研究,繪制出直觀的工藝流程示意圖,且兼顧工藝流程快速迭代的特點,多因素綜合評估工業(yè)遺存的價值,提出整體保護利用建議。
工業(yè)遺產的價值評估還要兼具宏觀的國家視野。中國工業(yè)化自起步之日就肩負了民族國家的復興重任,到今天中國已成為門類最齊全的世界第一工業(yè)大國,工業(yè)遺產正是近代以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最重要的見證之一,這是我國工業(yè)遺產獨特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工業(yè)遺產的研究應置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中,分析技術變化背后反映的社會、經濟變遷,只有全面認知工業(yè)遺產的價值,才能制定更適合的保護利用方案。
參考文獻:
[1]寇懷云,章思初.工業(yè)遺產的核心價值及其保護思路研究[J].東南文化,2010(5):24-29.
[2]羅文靖.英國工業(yè)考古學的研究領域及研究方法探析[J].建筑與文化,2018(11):52-53.
[3]云錫志編委會.云錫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4]曾魯光.個舊錫業(yè)概觀[M].云南圖書館藏.
[5]云南錫業(yè)公司編.云錫紀實[M].1945.
[6]個舊錫務概覽[M].云南省圖書館藏本.
[7]云南歷史研究所.個舊錫業(yè)私礦調查[R].1979.
[8]蘇汝江.云南個舊錫業(yè)調查[R].國立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發(fā)行,1942.
[9]蒙自縣立礦業(yè)訓練所制.個舊錫礦業(yè)演講稿[M].1938.
[10]繆嘉銘.整理個舊錫務意見書[C]//《個舊錫務概覽》附錄.
[11]云南省志·冶金工業(yè)志編纂委員會編纂.云南省志·冶金工業(yè)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401.
[12]寇懷云.工業(yè)遺產技術價值保護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7:29-30.
[13]王玉豐.什么是工業(yè)考古學?工業(yè)考古學的范疇[J].科技博物,2001.5(5).
Th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aking Technological Process as the Core: A Case Study of the Concentrator Mill of Gejiu
Zhu Yunsheng1, Hou Shi2, Nie Ran3, Yu Linyang4, Huang Lei5, Wu Chen6
(l.Culture Relics Management Office for Honghe Hani and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Meng Zi 661100, China; 2. Center for Land and Cul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Depart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Museolog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3.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 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Kunming 650034, China; 4. Montfort del Rosari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Assumption University of Thailand, 10570, Thailand;5. Cultural Heritge and Museology Office for Gejiu City, Gejiu 661000, China; 6.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ical valu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s the outline of arrangement of all the equipment and buildings,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matters more than any single element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However,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s lack of pragmatic methods to make efficient study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which results in incomplete value evaluation. Therefore, the selective preservation of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is out of their context of production process, hamper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re valu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his paper used the Concentrator Mill of Gejiu as an example to evaluate its technological valu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echnologies at the micro level,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actory, which could be used as reference to make preservation policies and explore the methods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aking technological process as the core. This paper referred to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in previous literature and the interview of a veteran worker, to illustrate the key issues such as the constitutions,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 overlapping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sections of the factory.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industrial heritage of similar typ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centrator Mill of Gejiu was unique because of its gravity concentration, where the representative processes such as tin-rich system, single copper system and paragenetic mineral system remaine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recorded i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draw the diagram of the 3D model to illustrate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existing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and to classify the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into three types of preservation: retaining intact, renovating for utilization, and demolishing/renewing.
Beside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in order to make accurate heritage evaluation. The Concentrator Mill of Gejiu was the first mechanized concentrator mill with gravity concentration in China reflecting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rom traditional mineral separation to modern mechanized production. It is the evidence for that the Tin industry of modern times in Gejiu developed rapidly, so that the history of southern Yunnan became part of the world history.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the factory symbolizes the very hard start of Chinese modern industry faced with domestic strife and foreign aggression, where the struggling spirit and hardworking tradition were born.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by offering a new method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and discussing the way to evaluate 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on the basis of technical progress reflected by the heritage. This paper also offers a new preservation strategy centered on the evolving technological process and tak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ritage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technological process;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evaluation of value; the Concentrator Mill of Ge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