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 金荷仙
“朝圣”指教徒朝拜宗教圣地的活動,國內外著名的有拉薩朝圣、圣地亞哥朝圣等。在中國古代,受山岳崇拜、神仙信仰等一系列因素影響,“朝圣”一般表現為“朝山”,即民眾自行或隨香會出行到名山寺觀去燒香朝拜、祈福還愿。大規(guī)模、遠距離地去宗教圣地朝山進香興盛于明清時期[1],部分學者就該時期各山岳的進香活動進行了研究,如梅莉等[2-4]、孟昭峰等[5]、徐天基[6]和王健[7]分別系統地研究了當時武當山、泰山、北京丫髻山和杭州天竺山的進香風俗及由此反映的相關社會問題。
本研究中的香道指從山門①開始的朝山進香路段,與“天路歷程”②相似?!洱R云山志(附二種)》[8]以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休寧知縣魯點編修的《齊云山志》為底本,以明末重印本、清康熙五年本、清道光十年本為補校本,另附天一閣博物館嘉靖版《齊云山志》和《齊云山桃源洞天志》清道光十三年刻本,較為詳盡地記載了齊云山道教人物和建設事跡等的發(fā)展,據此可整理出齊云山明清鼎盛時期形成的“登封橋—望仙亭—三清殿—云龍關—天橋巖”香道景觀序列。如上所述,已有不少學者研究了宗教名山在明清時期的自然環(huán)境及朝山進香活動。明清時期的朝山進香活動既為民俗意義上的朝拜,也指某些個人進行旅游活動的朝山[9]。周維權先生認為,朝山進香的香道聯絡著全山所有的寺觀,并穿插著其他各種形式的宗教名跡,構成山間交通網絡,兼具宗教活動、交通運輸和組織景觀的功能[10]。故也有部分學者在自然及文化的基礎上分析名山的線性景觀序列,如劉紅杰[11]、萬晶[12]研究了華山、泰山、武當山、王屋山“天路歷程”的序列性景觀,尹航等[13]通過田野調查、測繪和訪談發(fā)掘了膠東半島山岳道家文化景觀——序列性風景道的文化內涵與環(huán)境特征。
齊云山作為公認程度較高的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皖南三大名山之一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其香道經當地官、商、民千百年的不斷建設、使用、修改而漸臻于完善,并形成系統,如今成為名山風景區(qū)的重要風景道。但現代與齊云山相關的研究文獻較少,且多集中在道教文化研究方面[14-16],僅魏娜[17]從歷史地理學角度簡要論述了明清齊云山道教宮觀布局的景觀序列,孫齊[18]從美術學角度分析了《齊云山志》版畫插圖中的景觀形式和藝術特征。真正系統地研究齊云山香道景觀序列的極少,尤其是風景園林學視角的研究。故本研究在全面挖掘促進齊云山香道形成的自然、社會文化緣由基礎上,結合歷史文獻和實地調研,以圖文互證的方式對明清時期的齊云山香道進行分析,旨在解讀其文化內涵。
“惟此山高五百仞,盤繞百余里,上應斗宿,俯瞰大江,峰巒秀特,巖洞幽奇,允為東南之福地,神霄一洞天也”[8]319。齊云山(古稱白岳)位于今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齊云山鎮(zhèn)(圖1),包括岐山、白岳山、太山、流碣石、萬壽山、南山、獅子山、苑山和象山,最高峰為585 m。在優(yōu)良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支撐下,齊云山的道教活動源起于唐乾元年間(758—760年),后由于得到朝廷的官方認可以及真武信仰的蓬勃發(fā)展等原因,逐漸在明清時期發(fā)展至鼎盛。齊云山道教的蓬勃發(fā)展帶動了山岳宮觀殿宇、祠庵等宗教建筑的建設,加之當時徽商經濟的有力支撐,已建的宗教建筑可得到持續(xù)的維護修繕,部分山道、橋梁也能得到較好的鋪設。而于該時期興盛的進香風俗也吸引了更多不同區(qū)域的香客遠途前來朝山進香,進一步帶動了齊云山山岳景觀的發(fā)展,尤其是香道景觀序列的完善。
1 齊云山地理位置及周邊環(huán)境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Mount Qiyun
齊云山現雖為道教名山,但受宗教影響較之同區(qū)域其他山岳(如黃山、九華山)較為滯后,直到唐乾元年間才開始有道士蹤跡③??傮w來看,齊云山道教的發(fā)展趨勢是曲折上升的,在唐代暫現④道教蹤跡后,經歷了南宋的初步發(fā)展期、元代的衰落期(“竹覆仙房涼似水,苔侵佛面半無金”[8]),直到明清時期才達鼎盛(圖2)。明代時期,尤其是嘉靖皇帝在齊云山求子成功之后,齊云山因得到朝廷的認可而迅速發(fā)展,具體有以下3方面的表現。1)地位由民間圣地升級為皇家道場,承擔皇室建蘸祈福功能。2)玄天太素宮的建筑規(guī)格與武當山太和宮相匹,另在朝廷、徽商及普通民眾的支持下新建道教宮觀135座,并在之后形成十六大道院[17]。3)香錢從徽州府管理轉為本山管理,經濟得到自由。清朝早期及中期,齊云山道教在“不尊崇、不抵制”的政策下較為平穩(wěn)發(fā)展,除重修山中道觀17次外,還新建道教宮觀11座,并在清乾隆、嘉慶時期形成了新的三十六道房(院),清末時期雖因兵亂等使得全國范圍內的道教活動處于停滯或衰落狀態(tài),但齊云山所推崇的真武信仰已深入民間,信眾群體規(guī)模依舊龐大。
2 齊云山道教發(fā)展大事記Chronicles of Taoism development in Mount Qiyun
徽商在明清時期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商幫”之一[19]。因經營過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故徽商自身就具有對財神、保護神的信仰,且徽商家人具有為家庭成員祈福的責任感——徽商長時間、遠距離地奔波在外,家人祈禱其商路順遂、身體安康,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則時常前往齊云山向真武神進香。梁漱溟先生認為,中國人重視家庭倫理,終其一生不僅為一己之事,還為老少全家乃至子孫后代謀劃[20]。徽商對齊云山的尊崇為齊云山道教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一是自身及家屬的真武信仰直接壯大了齊云山的信眾群,且其在外經商的文化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齊云山的道教文化,間接擴大了齊云山的影響力并使得齊云山獲得更多的外地信眾,也為后期齊云山香會的形成作鋪墊;二是徽商在外取得的經濟收益會部分用于齊云山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修繕宮觀、亭臺樓閣等,或以知府的名義捐資修建朝山進香的道路[21]?!兑厝擞枌亲佑裼洝份d:“顧宮宇不一紀傾頹陁,郡君侯徐公命邑民查洞、汪進、汪福貴、丁賓、蘇文瑾、葉淮、程高、葉權、汪良會、查杰、邵玄彪、程問十二人修繕?!盵8]85萬歷年間(1573—1620年),休寧商人陳碧山也捐修藍渡石橋,提倡建造齊云山大殿,“皆不吝巨資”。
在明代之前,齊云山就有眾多信眾前來進香祈福,在該時期一般是零散的、個體的進香活動,時間也根據進香者自身的需求來安排,并未形成固定的組織[21]。隨著齊云山道教文化的發(fā)揚,以及在徽商支撐、傳播下影響力的上升,徽州及周邊地區(qū)的許多信眾因求子、求財、求安康或求風調雨順等朝山進香,進而慢慢自發(fā)形成有規(guī)模的、固定的香會。明清時期的齊云山香會主要是徽州本地及周邊地區(qū)(如浙江、江西)的香客在七月初一至十月初一之間朝山并向玄武大帝進香,尤其是在九月初九(傳說玄武大帝升天的日子),進香活動達到高潮,各地的“百子會”⑤不約而同前來齊云山進香[17]。清代凌廷堪《望齊云巖真武殿作歌》記:“沿途男婦雜童子,亦有少女褰青裙?!邢惴顜趴谀\,愿降福祉除苜分?!闭f明當時男女老少都積極參與朝山活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有眾多的禮教束縛,女子也是進香的主要參與者。另外,“華云進香”(“朝九華”和“上齊云”活動的結合體)是齊云山眾多香會中重要且特殊的一部分,路線基本是九華山—天臺山(九華山天臺峰)—齊云山[22](圖3),極大地促成了齊云山朝山進香的盛況。齊云山香會的逐漸興盛,讓香道沿途景觀更加豐富,如云水亭為明代道士朱素和⑥因憐憫香客晴時暴曬、雨天遭淋而建,眾多道院及月華街是香客停歇住宿的地方,且香客與道房會以契約的形式形成固定的幫扶關系,一定程度上維系了建筑的存在與發(fā)展。
3 明清華云進香路線[22]Routes for pilgrimages to Mount Jiuhua and Mount Qiyu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22]
無論是明清時期齊云山道教的迅速發(fā)展,還是齊云山所處地區(qū)徽商的逐步興旺,由此產生的信眾對齊云山通行的基本需求,從根本上促進了香道的出現和發(fā)展。而明清時期普遍的朝山進香風俗和以朝山進香為由進行的旅游活動,則使得齊云山相關方進一步考慮香道的停歇和游賞功能,讓原本簡單、樸素的登山道路經過各方(官府、徽商、普通民眾)長時間的建設轉變?yōu)閮热葚S富、形式多樣的線性景觀,以滿足信眾漸多的需求。陳寶良在《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中提道:“他們在燒香路上,除了虔誠的宗教情感外,難免會借助山水享受娛樂?!盵23]顧頡剛認為,古代的廟觀就相當于女子們的公園,到廟觀燒香祀神如同出外散心[24]。
對比《齊云山志》中所載相關文字內容,其內所附的《岳圖》萬歷二十七年刻本較為真實、完整地展現了明代齊云山面貌,“邑人丁云鵬圖之,肖妙有之趣,冥搜元覽者,亦按圖可游乎”[8]29,且清代對齊云山的建設較少,故本研究以《岳圖》為底本,從開端、發(fā)展、高潮、終局4個部分⑦對明清時期的齊云山香道景觀序列進行分析。
“萬歷十六年(1588年),徽州府知府古之賢、休寧縣知府丁應泰建登封橋于黟川之津。”[8]87以登封橋(九孔十墩石橋)為序的香道第一階段除天下第一名山坊、望仙臺外,還包括由步云亭、環(huán)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凌風亭、白岳中和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云水亭、漸入仙關亭、溪山第一亭和望仙亭構成的“九里十三亭”(圖4)。其中,環(huán)峰拱秀亭由明代徽商汪鋐捐建,瞻敬亭傳為道士方瓊真修建,而對“九里十三亭”建設貢獻最大的被認為是明代道士朱素和??臻g分布上具有一定節(jié)奏、韻律的13個亭子風格各異,但基本為半封閉式路亭,四面建墻,留尺寸大小不一的洞門和圓窗(應對徽州當地氣候環(huán)境),便于通風、采光,且均設置在路段陡峭處或轉折高處,為香會信眾(或游客)打造休憩場所的同時,也提供登高而覽勝的觀景點。登封橋和天下第一名山坊是景觀空間轉換的標志物,渡河、過橋意味著從此岸到彼岸,入山門暗示著由俗世到仙境,在一定程度上讓人頓生即將開啟朝山進香之旅的好奇感和神圣感。整個開端部分(山岳前導空間)的景觀元素較為單一,形式較為樸素,這恰好有益于在引導香客前進的過程中讓其沉淀內心,摒棄雜念,保持平和。
4 登封橋—望仙亭香道景觀Landscape of pilgrimage path extending from Dengfeng Bridge to Wangxian Pavilion
香道的第二階段是山岳前導空間的延續(xù)和升級,更加直接、強烈地為香客進入高潮部分的山岳主體朝拜空間做了景觀環(huán)境和心理上的渲染、鋪墊(圖5)。景觀環(huán)境方面,從望仙亭往下過桃花(源)洞天、夢真橋,便開始出現建筑群——靜樂宮。靜樂宮背山面水,建筑規(guī)模較大且裝飾華麗,“斯宮東環(huán)望仙嶺,西抱象鼻岡,背負展誥峰,肩峙橫張壁,立屏擁面迎,黃岳如芙蓉。宮下有泉,即擬磨針之澗,澗上有石,亦置老姥之亭。棟楹宏敞,鏞闕參差,金銀與日月爭輝,丹碧同煙霞競彩”[8]77。而后有天門、洞府、水池、瀑布、石室等多樣景觀形式,突出“仙境”的瑰麗和優(yōu)美。該階段的天門包括一天門、二天門:一天門是自然山洞,形與象鼻相似,又稱為“象鼻巖”,洞前有道士方瓊真所種的石楠樹,“石楠倚門扶疏,相傳數千年物,而黛翠不改”[8]138;二天門是與自然山體相結合的雙層磚木結構的屋宇式門,兩巖夾峙,中空一線如巷[25]。極具視覺吸引力的水簾洞因點滴若簾,又稱之為雨簾,并匯聚在真仙洞府(具有朝拜功能的天然丹霞洞穴群)前的碧蓮池中。且在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徽寧兵備按察司副使張?zhí)斓略谒煻吹乃刺幮拗疤斐亍?,既作為蓄水池,又因位于山巔而成為一處具有“天境”意象的水景。意境渲染方面,宮、殿、洞府的存在讓信眾更能進入朝拜心境,多所天門的設定也使信眾有種逐步靠近天堂(神話傳說中的“九重天”)的感覺,且崎嶇的山路、陡峭的天梯強化了即將要進入的高潮部分的神圣感,進而讓人更加崇敬,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對于艱難事物的征服欲。
5 望仙亭—三清殿香道景觀Landscape of pilgrimage path extending from Wangxian Pavilion to Taoist Trinity Hall
“自岳趾至行宮,可二十里而遙?!盵8]138經長途跋涉后到達的香道第三階段以玄天太素宮、紫玉屏純陽閣、玉虛宮等道教建筑群為主,建筑物數量較多,規(guī)制較高,整個高潮部分可劃分為以這3座建筑為核心的3個景觀空間(圖6)。第一個景觀空間中的主體建筑——玄天太素宮原為齊云觀,“明永樂十九年(1420年),邑人汪以先、道士鄧道瞻募修石路,辟齊云觀”[8]74,“嘉靖十八年(1539年),御賜齊云觀名玄天太素宮?!盵8]105宮觀建在玉屏峰下,前有香爐峰,左右分別為鐘峰和鼓峰(取“晨鐘暮鼓”之意),形制仿武當山太和宮,“金碧輝煌,宮闕壯麗,迥過于前代?!盵8]79榔梅庵(有道士方瓊真從武當山移植的榔梅2株)、碧霄庵、三清殿等建筑均集中位于玄天太素宮右側,緊湊、宏偉的建筑群對初入高潮部分的香客形成最為直接的視覺沖擊,能夠迅速吸引民眾注意,增強宗教空間感染。相較之,第二個景觀空間中的構筑物圍繞著紫玉屏山麓純陽閣較為分散地分布著,且體量普遍較小,呈現的是一番親近自然與生活的面貌,如寬15余米的天然洞穴退思巖上有寬大的崖檐,由此形成的開闊空間設為簡樸的石室(小壺天石室),“上覆如閣,養(yǎng)素室其下”[8]129;華林塢“種果樹數百株,鑿塘墾田”[8]76,成為山間修道者的物資供給處,且“下有洗藥池,取盥者謂能去痍?!盵8]129建筑物數量突增的第三個景觀空間與第一個景觀空間首尾呼應,讓人們既能不跳脫出境,又能明顯地感覺到空間的轉變、景觀的多樣以及心境的變化。第三個景觀空間的玉虛宮包括治室仁威宮、玉虛闕和天乙真慶宮,均依紫霄崖而建,呈現出半自然山崖半人工墻體的建筑形態(tài),體現出“道法自然”思想;且玉虛宮左右也較為對稱地各設有一處石坊,“左曰云龍,右曰風虎”[8]136,凸顯玉虛宮中心位置的同時給人以均衡美的感受(表1)。
6 三清殿—云龍關香道景觀Landscape of pilgrimage path extending from Taoist Trinity Hall to Yunlong Pavilion
“西北人立數峰,有堆翠如螺髻者,曰三姑;有矮矮類力士之取金牛者,曰五??;又有偉然類有道者比肩而來,曰五老?!弦皇苛?,曰天柱峰,險不可即。”[8]129香道第四階段近11 km(玉虛宮至文昌閣約2.75 km,五鳳樓至天橋巖約8.25 km),除徽寧兵備按察使馮叔吉在萬歷五年(1577年)建于五老峰前的文昌閣等2~3處小型建筑外,更突出的是形態(tài)各異的山峰林立左右,還有山澗、水潭、水井等多樣水景穿插其間(圖7、8)?!耙粷咀晕鞅卞藻贫鴣?,幽漠瀄汨,窘而為潭者三,挖而為井者九?!盵8]129天泉書院旁飛跨兩山間的天橋巖,“長五十余丈,廣十丈,其下穹然去地百尺?!盵8]130整個線性空間把帶有多重意蘊的天橋巖當作終局的標志物:天橋巖作為連接溪澗兩岸的天然巖體,與開端部分的登封橋功能相似,具有典型的指引性,引導香客從此岸到彼岸;而天橋巖與兩側山地形成的門洞也與天下第一名山坊類似,具有明顯的暗示性——跨過此門,便走出“仙境”空間,結束朝山進香之旅。
7 云龍關—天橋巖香道景觀Pilgrimage path landscape from Yunlong Pavilion to Tianqiao Rock(a natural rock in the form of bridge)
8 五老峰景觀Wulao Peak (a peak in the form of five old men) landscape
齊云山的景觀序列較好地體現了古人對宗教名山“因”“就”的理景手法。1)山水空間組織方面,首先,其綿延27 km左右的香道順應自然地形條件,充分結合天然水景、石景,除為彰顯齊云山官方地位、滿足大型香會朝拜而營建的幾處較大型宮觀外,更多地布置與曲折深邃的山岳環(huán)境、“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相宜的小體量建筑,尤其是序列開端部分的主體——亭,數量多且形式類似,富含規(guī)律與自然情趣,在起到連接空間作用的同時,也為自然景觀較為單調的山段增添可觀、可棲的景點;再者,齊云山也利用眾多寬敞的天然丹霞洞穴來進行神圣空間的營建。2)意境營造方面,不論是特殊的自然景致,如香爐峰、五老峰等,還是人工營造的建筑物、構筑物等基礎設施,如靜樂宮源于玄帝降生于靜樂宮的傳說,洞天福地承自道教陸地仙境體系中的“洞天福地”[26],“天梯”隱喻通往“天國”的道路,小壺天石室利用天然洞穴、人工葫蘆狀洞門寓意海山三仙山等,都始終圍繞“仙境”主題賦予它們相關的內涵來營造仙界氛圍。橋、門、洞等諸多暗示空間轉換的景致,也更加強化了信眾、游人從俗世進入仙界的心理。
與泰山、恒山、武當山、三清山等道教名山相比,齊云山香道景觀序列同樣充分體現出了以天門為重點劃分的天路歷程規(guī)劃格局,采用循序漸進式的設計手法突出“朝天”主題,強調“仙境”意味。但齊云山與其他道教名山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上的差異,以及徽州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對其支持途徑和力度的不同,使得齊云山在具有自身獨特的發(fā)展契機之外,也有著別樣的建設方式??傮w而言,明清時期齊云山的香道景觀序列在尊重場地自然與社會文化的基礎上,有邏輯地轉換沿途一系列空間的主題、場景及活動,達到信眾、游人心境上的觸動和精神上的升華,一定程度上對現代齊云山及同類型風景名勝區(qū)的建設有所啟發(fā)。
注釋(Notes):
① 山門一般意為寺院正面的樓門,即寺院的一般稱呼。但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為與市井塵俗有明顯邊界,故常在山腳處設門名“山門”。
② 天路歷程:先民們往往把看到的或者幻想中的某些高山作為出人間上達天庭的必由之路,天庭(天帝之居)建在山之極頂,常在天與地的交界處設天門,即進入天界的起始點,民眾再依次登臨3個層級的“天梯”便直達天庭。現在某些道教名山上就形成了人文景觀中以“朝天”思想為中心和以人、地、天的序列構思為主題的規(guī)劃格局——天路歷程。天路歷程思想是由華夏文化中的拜山文化與道教相結合而衍生形成的。
③ 齊云山是佛道共存的山岳,但佛教歷來在齊云山的影響不夠,尤其是明清時期,故暫不討論齊云山佛教。
④ 因為齊云山在唐乾元年間出現道教蹤跡后到南宋余道元建佑圣真武祠的幾百年里沒有相關道教記載,所以唐代是“暫現”。
⑤ 信眾集體朝山的活動若人數超過100即稱為“百子會”。
⑥ 朱素和,號白岳山人?!白栽缆吹钟^,鞭石為梯為欄,建亭曰步云、登高、白岳、凌風、松月、云水、望仙、步虛、更衣,凡有九”。
⑦ 香道能讓信眾的行為和心境都隨著行進過程中景觀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整個的線性空間呈現頗似故事情節(jié)的表達。
圖表來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
圖1由作者繪制,底圖來自Bing地圖;圖3改繪自參考文獻[22];圖4~7由作者繪制,其中底圖引自參考文獻[8],照片由作者拍攝;其余圖片均由作者繪制或拍攝;表1由作者根據參考文獻[8]整理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