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小學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楊氏之子》的文言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講述了梁國一戶楊姓人家的九歲男孩用風趣機智的“神回復”化解尷尬的故事。在《世說新語》里,這樣的神童還有不少。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奔韧?,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痹Y及賓客莫不奇之。
話說四歲就會讓梨的孔融在十歲那年跟隨著父親來到了洛陽。那時,司隸校尉李膺(字元禮)的名氣很大,想去找他搞學術(shù)交流的人相當多,造成了很大的接待負擔。到了后來,門吏之間達成了共識:只有那些公認才智出眾、享有清譽的人或者是李膺家的親戚才能獲得被通報的機會。
十歲的孔融也想進去瞻仰一下當時的名士李膺的風采,于是,靈機一動,就對那些門吏們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特地上門來看望他?!遍T吏便給他通報了,還帶著他進去見李膺。
當時廳上也坐著很多賓客,大家也不知道孔融到底是不是李大人的親戚。李膺也疑惑,望著孔融,問道:“小朋友,你說你和我是親戚,可我怎么不記得有這回事?你說說你和我是哪門親戚?”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孔子,字仲尼)曾經(jīng)問禮于您的祖先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他們有師徒情誼呀,所以我和您這不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的親戚嘛!”
孔融的回答很妙,不僅表明了自己是孔子的后人這層身份,又順便將李膺抬升到了老子后人的地位,再延伸一下,孔融等于說自己是李膺的學生,也讓李膺覺得體面。
在座的各位賓客聽到了孔融的解釋,也都嘖嘖稱奇:別看孔融年紀小,但是學問大,說出來的話很有水平。李膺也就默認了孔融這位親戚,讓他留在席間參與到大家的宴會上來。
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階庭耳?!?/p>
有一天,謝安在指導子侄們的學業(yè),講到中途突然停了下來,估計是對子侄們的學習成績不太滿意,感慨說:“你們這些個子弟們又不需要過問政事,我怎么還老將自己累得那么辛苦,總想著把你們培養(yǎng)成優(yōu)秀的人才呢?”眼看著謝安的小情緒上來了,子侄們都不敢作聲。
這時謝玄(后曾被追贈為車騎將軍)回答說:“就像那些芝蘭玉樹,人們總想讓它們生長在自家的庭院里呀!”
謝安本就是一個閑雅溫和之人,無意仕途,追求山水之樂。謝玄的回答雖含糊,卻對謝安對后輩們的殷切期盼做出了一個回應,他化實為虛,不正面回應晚輩們出息了之后何去何從,而是將他們比作為自家庭院里的芝蘭玉樹。這個回復充滿韻味,給大家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后來,“芝蘭玉樹”還成為了一個成語,專門用來代指有出息的子弟。
《世說新語》的故事大都只有寥寥數(shù)語,一些“神回復”卻往往讓人忍俊不禁,我們也能從中體會到深邃的思想意趣和哲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