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引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西 330006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為消化系統(tǒng)多發(fā)、常見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排便頻率增加、水樣便或稀便等,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等特點。由于該病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臨床至今仍未發(fā)現(xiàn)有效、確切的根治措施,致使病人癥狀遷延反復,加之需頻繁就診,更易增加病人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相關研究表明,在病人治療過程中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可緩解其心理狀況,對改善預后起重要作用[2]。綜合護理是一種個體化、整體化的護理模式,在做好基礎護理的同時可兼顧病人心理狀況;而艾灸和穴位敷貼均可通過刺激穴位達到改善臨床癥狀的目的[3]。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艾灸、穴位敷貼聯(lián)合綜合護理對IBS-D 病人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況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20 年3 月—2021 年4 月于我院就診的IBS-D 病人102 例。納入標準:符合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2007,長沙)[4]中相關診斷標準;年齡≥18 歲;病人自愿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精神及認知障礙;合并惡性腫瘤或胃腸道器質性病變;哺乳或妊娠期婦女;感染型腹瀉或便秘型IBS;嚴重腎、肝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jù)盲抽法將其分為兩組,各51 例。觀察組:年齡21~61(44.37±3.69)歲;男29 例,女22 例;病程1~6(3.45±1.21)年。對照組:年齡22~65(44.74±3.32)歲;男27 例,女24 例;病程1~5(3.59±1.1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病人均予以調節(jié)腸道菌群、保護腸道黏膜、糾正酸堿失衡及水電解質紊亂、止瀉等對癥治療。
1.2.1 對照組護理方法 采用綜合護理干預。①健康教育:病人入院后認真對其身心狀態(tài)進行評估,積極開展知識教育講座,內容包括疾病相關知識、防治措施等,尤其強調心理狀態(tài)對疾病產生的影響,并耐心解答病人存在問題,建立疾病正確認知;候診室及病房內放置疾病相關宣傳資料,以便病人候診期間隨時翻閱。②心理護理:積極與病人交流,及時掌握其心理問題與特點,適當予以指導與鼓勵,并為病人提供放松訓練、暗示療法、支持性心理干預等措施;教會病人如何調節(jié)自我情緒,如通過讀書、看報、傾聽舒緩音樂等方法轉移自身注意力,協(xié)助病人提高應對技巧和防衛(wèi)能力;若病人存在嚴重心理障礙,遵醫(yī)囑予以藥物干預。③環(huán)境及舒適護理: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處理,確保病房內溫濕度適宜,并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環(huán)境舒適;還可播放輕柔、輕松的音樂,根據(jù)病人愛好布置病房,使病人感覺到關愛和溫暖。④日常護理:重視口腔衛(wèi)生,定期消毒所用物品;為病人制定科學飲食方案,以高熱量、富含蛋白質、易消化飲食為主,禁食辛辣、油膩食物,且忌暴飲暴食;治療后期,指導病人合理、按時進食,確保營養(yǎng)均衡,且適量攝入新鮮蔬菜、水果。⑤出院指導:告知病人健康飲食、保持心情愉悅、遵醫(yī)囑用藥等,并適當參與體育活動,如練氣功、慢跑、散步等;此外,叮囑家屬密切關注病人情況,若有異常立即就醫(yī)。
1.2.2 觀察組護理方法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艾灸、穴位敷貼。①艾灸:選取天樞、神闕穴,使用溫和灸在距離皮膚2~3 cm 處施灸,每次30 min,每日1 次,2 周為1 個療程。艾灸過程中時刻注意艾火脫落、艾柱滾翻等情況,以免造成燒傷;避免艾柱距離皮膚太近而燒傷皮膚,且艾灸時懼風寒,幫助病人選擇舒適體位。②穴位敷貼:選取川椒、吳茱萸、香附、肉桂、丁香、細辛、干姜等中藥,將上述藥材混合研磨成粉,再用乙醇和醋調成膏狀,分別置于天樞、氣海、神闕穴,后用無菌敷貼固定,每日1 次,2 周為1 個療程。敷貼時間為4~6 h,不可過長,并于敷貼過程中密切關注病人有無發(fā)生不良反應和病情變化;若病人對膠布過敏,可選擇繃帶或脫敏膠帶固定敷貼,避免其脫落或移位。
1.3 觀察指標
1.3.1 心理狀況 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5]和焦慮自評量表(SAS)[6]對兩組干預前、干預2 個療程后心理狀況進行評估,SDS、SAS 均包含20 個條目,均采用4級評分法,粗分×1.25 轉換為標準分,SDS 標準分臨界值為53 分,SAS 標準分臨界值為50 分,得分越高提示抑郁、焦慮程度越嚴重。
1.3.2 生活質量 使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7]對兩組干預前、干預2 個療程后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包含環(huán)境、心理、軀體、社會、綜合5 個領域,每個領域分值為0~100 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定性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定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SAS、SD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①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干預前例數(shù)51 51干預2 個療程后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51 51 SAS 55.47±4.31 55.26±4.27 0.247 0.805 49.32±5.49①44.14±5.78①4.640<0.001 SDS 57.41±5.29 57.24±5.41 0.160 0.873 49.57±4.58①45.77±4.31①4.315<0.001
2.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WHOQOL-BREF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WHOQOL-BREF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①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干預前例數(shù)51 51干預2 個療程后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51 51環(huán)境54.37±6.34 54.69±6.71-0.248 0.805 64.77±7.28①75.21±7.77①-7.002<0.001心理57.24±5.21 57.79±5.32-0.527 0.599 69.51±6.22①79.33±6.45①-7.826<0.001軀體56.11±8.54 56.47±8.31-0.216 0.829 68.34±9.36①77.52±9.63①-4.882<0.001社會54.55±9.26 54.82±9.58-0.145 0.885 66.61±9.15①74.38±9.43①-4.223<0.001綜合46.25±7.30 46.59±7.11-0.238 0.812 57.55±7.39①64.26±7.60①-4.520<0.001
IBS-D 發(fā)病因素較為復雜,臨床普遍認為與飲食不耐受、精神心理異常、胃腸道動力異常等因素有關,雖無致命危險,但反復發(fā)作易增加病人緊張等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其治療依從性[8]。因此,給予病人專業(yè)醫(yī)療服務的同時實施高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改善病人預后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 個療程后觀察組SDS、S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予以IBS-D病人艾灸、穴位敷貼聯(lián)合綜合護理可改善其心理狀況。原因可能是:綜合護理中通過強化健康教育,使病人充分掌握、了解疾病相關知識,以及情緒對疾病造成的影響,進而糾正病人錯誤行為和認知;心理輔導與干預可消除病人負性情緒,提高治療配合度,學會自我調節(jié)情緒方式,有助于增強病人應對能力;環(huán)境及舒適護理可提高病人舒適度,有助于進一步改善心理狀況;加強日常生活護理干預可及時糾正病人不良生活行為與習慣,進而促進早期康復;出院指導可提高病人出院后健康行為及自護意識,提高生活質量[9]。艾灸通過熏灼或燒灼人體特定部位或穴位,經局部溫熱刺激穴位,可扶正祛邪、溫通氣血,達到改善臨床癥狀的目的。穴位敷貼中香附可解郁、理氣止痛;川椒、吳茱萸、肉桂可散寒止痛、溫經通脈、助陽止瀉;丁香可溫腎助陽、溫中降逆;細辛、干姜可回陽通脈、溫中散寒,諸藥聯(lián)用可達溫中止瀉之效。且現(xiàn)代藥理證實,肉桂中含有的桂皮油可促進消化道分泌,增強消化機能,促使胃腸運動,排除消化道積氣,緩解胃腸痙攣性疼痛;吳茱萸對腸管起雙向作用,可調節(jié)機體腸道,達到高濃度時阻礙,低濃度時興奮自發(fā)收縮的作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個療程后觀察組WHOQOL-BREF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予以IBS-D 病人艾灸、穴位敷貼聯(lián)合綜合護理可提高其生活質量。綜合護理通過為病人提供高質量、全面的護理服務,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而艾灸、穴位敷貼有助于緩解病人臨床癥狀,兩者聯(lián)合可進一步促進疾病康復,進而改善病人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