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榮 殷東明 冒 楷
南通大學附屬如皋醫(yī)院 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江蘇如皋 226500
目前臨床常用放射、內鏡及手術等方法治療食管癌,手術治療是無轉移患者的首選方法[1-3]。傳統(tǒng)開放性手術創(chuàng)口較大,恢復慢且術后易出現并發(fā)癥,微創(chuàng)技術是一種應用廣泛的醫(yī)療技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已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隨著微創(chuàng)與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電視胸腹腔鏡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上并取得顯著效果,但電視胸腹腔鏡聯合頸部三切口在臨床上鮮有報道[4-5]。本研究即探討電視胸腹腔鏡聯合頸部三切口治療食管癌的應用效果。
共選取2015 年4 月至2017 年7 月于南通大學附屬如皋醫(yī)院就診的124 例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6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食管癌診療規(guī)范(2018 年版)》[6]中的診斷標準;②符合手術指征,適合手術治療[7];③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存在精神疾病,具有溝通障礙;②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系統(tǒng)病變;③腫瘤轉移或被明顯侵入;④既往曾行胸部手術史或行胸膜固定術引發(fā)的胸膜粘連嚴重。
對照組給予開胸開腹式外科手術方法,患者取左側臥位,在右側第6 肋取21~25 cm 切口進行開胸手術,開胸后行食管剝離術,改變體位至平臥位行腹部手術,開腹后游離胃,行胃處理及清掃淋巴結,將食管近端與胃底部在左頸處縫合[8-9]。
觀察組進行電視胸腹腔鏡聯合頸部三切口手術。胸部操作在電視胸腔鏡下進行,在患者胸部取4個孔,選擇在右側腋后線第9 肋做1 cm 切口為鏡孔,以右側第5 肋腋中、前線間取1 cm 切口為輔操作孔,而后在右側第7 肋腋前、腋后線做2.0、0.5 cm的主操作孔。隔離胸段食管后清掃縱隔與兩側淋巴結,在胸腔內隔上及胸頂處切斷食管,取出食管后留置胸腔引流管,并關閉胸腔切口。腹部取5個孔,以臍下長為1 cm的切口為鏡孔,兩側腹直肌外緣平臍及兩側鎖骨中線肋緣兩橫指處各做1 cm 左右的操作孔,腹腔鏡游離胃后,在劍突下做4~6 cm 切口,將胃提出腹腔外,制成5~6 cm的管狀胃,隨后在頸部處做5 cm的切口,將胸內殘留食管提至頸部,將管狀胃提至左頸部,行胃食管吻合術,留置引流管后關閉切口。
①記錄并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清掃淋巴結個數、術后住院時間、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②免疫功能指標的檢測[10]: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的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流式細胞儀(CytoFLEX)對T細胞及細胞亞群(CD4+、CD8+、CD4+/CD8+)及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NK)細胞、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進行檢測。③使用肺功能檢測儀于治療前后測定兩組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in the expected value,FEV1%)、用力呼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expected value,FEV%)、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forced vital capacity in the expected value,FVC%)、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vital capacity in the expected value in the expected value,VC%)及最大隨意通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percentage of 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in the expected value,MVV%)[11]。④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⑤采用健康調查量表36 評價兩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該量表共36 項條目,每項評分1~5 分,總分經換算后共100 分,分數與生存質量、身體狀況呈正比[12]。
采用SPSS 21.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切口長度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兩組清掃淋巴結個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CD4+、CD8+、CD4+/CD8+、NK 細胞、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CD4+、CD8+、CD4+/CD8+、NK 細胞、CRP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CD4+、CD8+、CD4+/CD8+、NK 細胞水平均高于對照組,CRP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NK:自然殺傷;CRP:C 反應蛋白
治療前,兩組MVV%、VC%、FVC%、FEV%、FEV1%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MVV%、VC%、FVC%、FEV%、FEV1%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 <0.05。MVV%:最大隨意通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VC%: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VC%: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EV%:用力呼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
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5。觀察組術后生活質量評分為(86.64±8.14)分,高于對照組[(70.16±6.2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629,P <0.001)。
表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例(%)]
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電視胸腹腔鏡聯合頸部三切口手術在臨床上受到廣大患者的關注[13-14]。其治療方法能顯著減少對機體的損傷,降低患者的痛苦,同時術中出血量少且術后恢復較快,受到廣大醫(yī)師的關注[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對胸腹腔粘連不嚴重的患者,聯合手術也能達到傳統(tǒng)手術的淋巴結清掃效果,同時也提示其臨床療效顯著,未暴露全部胸腹腔,避免了開腹因器械牽拉等造成的出血,小創(chuàng)口同時聯合手術切口小,降低了術后粘連,縮短拔管時間及術后住院天數,利于患者術后康復且符合美觀要求[17]。
CD4+/CD8+體現了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及對腫瘤的應答能力減弱[18]。NK 細胞作為一種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可直接殺死癌變細胞[1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CD4+/CD8+、CD4+、NK 細胞、CD8+、CRP 均降低,提示聯合手術治療可降低其免疫反應,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治療后,觀察組CD4+/CD8+、CD4+、NK 細胞、CD8+水平高于對照組,CRP 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手術可降低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有效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可能是由于聯合手術創(chuàng)傷小,避免對患者的損傷,從而減輕機體免疫抑制。本研究還發(fā)現,觀察組治療后MVV%、VC%、FVC%、FEV%、FEV1%高于對照組,提示聯合手術對患者肺功能影響小,與許挺輝等[20]相關研究結論相一致??赡茉驗樵腥锌谑中g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較大,切斷了肋間肌與胸壁肌群,過度牽拉了胸壁造成損傷,也易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對肺組織造成壓迫,損傷了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質,而聯合手術不僅縮短了手術切口,且手術操作過程中視野顯露較好,降低了呼吸肌和肺臟的損傷,在最大限度上保護了肺功能[21-23]。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電視胸腹腔鏡聯合頸部三切口手術僅經過胸、腹部切口操作,減少了胸腹腔與外界的接觸,降低了切口感染的概率,減少對臟器的牽拉,從而不易出現吻合口瘺等并發(fā)癥。聯合手術小創(chuàng)口及更少的出血量利于術后恢復,該術式在部分環(huán)節(jié)從傳統(tǒng)手工操作升級為器械操作,避免術者手部與癌變組織的接觸,有利于降低腫瘤種植轉移的風險[24-25]。
綜上,電視胸腹腔鏡聯合頸部三切口手術治療食管癌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的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