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yī)科大學北京市順義區(qū)醫(yī)院肝膽外科 彭 正,陳之強,劉海洋,楊 琦
2019年12月至2021年7月我院共完成腹腔鏡下單獨肝尾狀葉腫瘤切除術3例,男2例,女1例。29~71歲,術前診斷肝細胞癌1例,肝血管瘤2例,病灶直徑3.4~6.5 cm,均位于Spiegel葉,2例為體檢發(fā)現(xiàn),1例有腹脹不適,肝功能均為Child A級。完善術前準備,包括影像學評估,了解腫瘤位置、邊界及周邊相關的重要管道結構,評估肝功能、殘肝體積及麻醉風險。采用全麻,患者取仰臥分腿位,臍上/下做1 cm橫行切口,充入CO2建立氣腹,壓力維持在10~12 mmHg,五孔法施術,左上腹穿刺10 mm、5 mm Trocar,右上腹穿刺12 mm、5 mm Trocar,V形分布,主刀立于患者右側,一助立于患者左側,扶鏡手居中。3例患者腫瘤均位于Spiegel葉,首先離斷肝圓韌帶、鐮狀韌帶,充分解剖左冠狀韌帶、左三角韌帶,將肝左外葉向右充分翻轉,以顯露Spiegel葉,打開小網膜囊,離斷肝胃韌帶,于肝十二指腸韌帶置12號尿管/手套帶備阻斷第一肝門;顯露腫瘤,解剖第三肝門,由下向上、由左至右謹慎解剖與腫瘤相關的多支肝短靜脈,用Hem-o-lok夾夾閉后離斷(圖1、圖2),阻斷/不阻斷第一肝門,解剖顯露Spiegel葉的肝蒂(圖3),用Hem-o-lok夾閉或切割閉合器(肝蒂較寬時)處理,離斷Spiegel葉肝蒂后尾狀葉缺血萎縮(圖4),距腫瘤邊緣約1 cm用超聲刀離斷肝組織,大的血管及膽管用Hem-o-lok夾夾閉后離斷,必要時用血管線縫扎處理,完整切除尾狀葉腫瘤及周圍肝組織,注意保護第一、二、三肝門,觀察無活動性出血及膽漏后,術區(qū)放置引流管,擴大12 mm Trocar孔取出標本袋。3例均順利完成腹腔鏡下單獨尾狀葉腫瘤切除術,無中轉開腹。手術時間150~300 min,術中出血量40~300 mL,術中、術后均未輸血,術后無出血、膽漏、腹腔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患者順利出院,術后病理均與術前診斷符合,切緣凈。術后隨訪3~22個月,均無復發(fā),患者恢復良好。
圖3 解剖Spiegel葉肝蒂 圖4 離斷肝蒂后尾狀葉缺血萎縮
討 論 尾狀葉解剖、手術是目前肝臟外科的熱點話題[1-7]。成人尾狀葉占全肝體積的2%~10%,是所有肝段中體積最小的部分,也是解剖位置極為復雜的肝段,有自身的血供及膽管系統(tǒng),人們對其了解較少、較晚。Couinaud分段法將尾狀葉分為第Ⅰ段。Kumon[3]通過肝臟鑄型標本研究,進一步將尾狀葉分為Spiegel葉、腔靜脈旁部及尾狀突三部分:(1)Spiegel葉為尾狀葉的主體部分,居尾狀葉的左側,位于臍靜脈韌帶的左側,有較恒定的尾狀葉肝蒂;(2)腔靜脈旁部較小,居中,位于臍靜脈韌帶右側,呈半環(huán)形包繞后方的下腔靜脈,與尾狀突部、肝右后段毗鄰,前上方有肝右靜脈、肝中靜脈,前下方為第一肝門;(3)尾狀突是下腔靜脈前方的小突起,居第一肝門的后方、下腔靜脈的前方,右側與肝右后段相連,腔靜脈旁部與尾狀突之間無明顯的解剖分界。尾狀葉三部分均有自身獨立的血供、膽管分支。從靜脈來源而言,Spiegel葉來源于門靜脈左支,腔靜脈旁部來自門靜脈左支或肝門部門靜脈左右分支,尾狀突來自門靜脈右支,尾狀葉有兩支動脈供應,一支供應腔靜脈旁部與Spiegel葉,來源于肝左動脈/肝中動脈,一支供應尾狀突,來源于肝右動脈,尾狀葉肝蒂短,不集中,進入尾狀葉時形成簇,處理肝蒂時應靠近尾狀葉;尾狀葉平均有4.35(3~6)支靜脈分支,3.8(2~6)支膽管分支;Spiegel葉膽管來源于左肝管的分支,腔靜脈旁部的膽管有均等的機會匯入左右肝管,而尾狀突來源于右肝管[3-4]。Shen等[2]通過三維重建發(fā)現(xiàn),作為一個非規(guī)則形態(tài)肝葉,尾狀葉右側邊界18%超過了肝右靜脈-下腔靜脈平面約10.2 mm,而腹側30%超過肝中靜脈-肝右靜脈平面約17.4 mm。尾狀葉位置深在,顯露困難,且毗鄰諸多重要血管,自身解剖復雜,使得不論是開放抑或腹腔鏡下尾狀葉切除術均挑戰(zhàn)大、風險高,一度被認為是外科手術的禁區(qū)[5-7]。
隨著影像學、解剖學等的發(fā)展與進步,尾狀葉切除術逐漸得到開展。腹腔鏡的廣泛應用,使術者們逐步嘗試在腹腔鏡下行肝尾狀葉手術,如同開腹肝切除術,腹腔鏡尾狀葉切除術也是腹腔鏡肝手術中最晚開始實施的。1991年Reich等[8]首次報道腹腔鏡肝切除術,15年后Dulucq等[1]才報道首例腹腔鏡下肝尾狀葉切除術,國內胡海等[9]稍晚也進行了相關報道,腹腔鏡下肝尾狀葉切除術逐漸開展。單獨尾狀葉切除術的報道較少見,多為合并半肝或肝葉切除,常為個案報道[4,6,8-10]。單獨肝尾狀葉切除術可在保留更多肝組織的情況下達到根治性效果,近年,腹腔鏡下單獨尾狀葉切除術時有報道,目前而言仍具有挑戰(zhàn)性[11-12]。
腹腔鏡肝切除術較開腹手術困難之處包括不能直接觸摸組織、牽拉顯露困難、解剖視野狹小,容易出現(xiàn)出血、延長手術時間等情況。一般而言,尾狀葉切除術的入路有4種:(1)左側入路,腫瘤位于Spiegel葉,或擬聯(lián)合左側肝葉切除術;(2)右側入路,腫瘤位于尾狀突,或擬聯(lián)合右側肝葉切除術;(3)雙側入路,聯(lián)合左側入路與右側入路,腫瘤位置需要左右兩側進行分離與顯露;(4)正中入路(經肝中裂入路),腫瘤與肝中肝右靜脈或下腔靜脈聯(lián)系密切或腫瘤過大,肝臟翻轉顯露困難,或需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殘余肝組織。
目前,臨床上開始越來越多地施行腹腔鏡肝切除術,其最大挑戰(zhàn)是腹腔鏡下病灶的顯露及術中出血的防控[4]。結合本組病例手術情況,順利完成腹腔鏡下尾狀葉切除術,我們的初步認識:(1)充分評估術前影像學資料,選擇合適的病例,腫瘤最長徑一般不超過10 cm。(2)完善的手術團隊,具備熟練的開腹肝尾狀葉切除技術及豐富腹腔鏡操作技術的外科醫(yī)生、熟悉肝臟外科手術的麻醉醫(yī)生。(3)V形Trocar孔的分布,利于由左右兩側充分游離解剖顯露尾狀葉。本組3例均為Spiegel葉腫瘤,我們充分解剖肝左外葉,向右翻轉,使得Spiegel葉充分顯露。(4)對于術中出血,最好的措施是預防。對于第三肝門的處理,近心端用雙Hem-o-lok夾閉;處理尾狀葉肝蒂時,備第一肝門阻斷帶,分離解剖尾狀葉肝蒂時間斷阻斷,靠近尾狀葉肝組織解剖游離夾閉/切割閉合器處理肝蒂;離斷肝組織時,盡可能小口鉗夾,遇較粗的管道用Hem-o-lok夾閉或血管線縫扎。同時,術中適時、適當?shù)牡椭行撵o脈壓,有益于第二、第三肝門出血的處理;本組1例處理上端肝短靜脈時出血,予以縫扎輕松解決。
通過本組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腹腔鏡下肝尾狀葉腫瘤切除術有較多便捷之處:開腹肝尾狀葉切除顯露深在的肝尾狀葉時,需充分游離、翻轉肝臟,甚至需切除半肝或劈離肝臟后才能完成;而腹腔鏡下可避開尾狀葉前面絕大部分肝組織,避免了過多的游離解剖肝臟,即“隧道術野”的效果[13];此外,放大的術野、適當?shù)臍飧箟毫兄谑中g的完成。腹腔鏡手術的微創(chuàng)效果,在本組資料中亦得到明顯體現(xiàn);本組3例患者中,1例年齡較大,術后住院時間略長,另2例患者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開腹手術,且術后疼痛輕、創(chuàng)傷小、康復快。
雖然本組資料較少,但通過初步嘗試,在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充分的圍手術期準備、熟悉肝臟尾狀葉解剖、具備熟練腹腔鏡技術的基礎上,腹腔鏡下單獨肝尾狀葉切除術是安全、可行的,術后患者可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