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娜
摘 要:《飄》是美國女性作家瑪麗格特所著的一本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女主角郝思嘉的成長史,也是一代美國青年人的成長史。《飄》作為美國歷史上最暢銷的小說之一,在文學界有著巨大影響。但關于它的文學價值一直存在爭議?!讹h》不僅是美國南方的文明史詩,更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是一部傳世著作。
關鍵詞:《飄》;文學價值;人文精神;
一、 藝術來源于生活
《飄》(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國作家瑪麗格特·米切爾在世時出版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展現(xiàn)了十八世紀中葉美國老南方地區(qū)紳士與淑女,貴族與奴隸并存的田園農耕畫卷,深刻描繪了伴隨著接踵而來的南北戰(zhàn)爭的爆發(fā),老南方變成一片廢墟之后,原來的人們在這片廢墟上重建家園的勵志故事。米切爾由于對戰(zhàn)爭和創(chuàng)傷的透徹性描述使這本書于出版次年獲得了美國普利策獎,并迅速再刊重印,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暢銷的小說之一,由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也成為影史上的經典。[]
作者瑪麗格特·米切爾出生于美國亞特蘭大,這座城市曾在南北戰(zhàn)爭中毀于戰(zhàn)火,后又重建。她的童年就是在亞特蘭大市中心東邊的亞克遜山度過,與外祖母相依為命。在外祖母家寄居的過程中,她聽外祖母講了許多關于美國老南方的故事和亞特蘭大重建的親身經歷,并在走訪許多南方老兵的家中時也從他們的口中聽到了許多零散的關于南北戰(zhàn)爭的事跡,形成了她書中大量的關于老南方的生動描寫的史料來源。
二、 細膩繾綣的文字盛宴
《飄》作為美國最為暢銷的通俗小說之一,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尤其功不可沒。在作者的筆下,美國南部的莊園生活被勾勒得美麗悠揚,更像一個世外烏托邦,令人心生向往。
首先,讓讀者魂牽夢縈多年的是在作者筆下呈現(xiàn)出來的南部風光。通讀全文,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善于使用白描、鋪敘的手法,將整個南部自然景象生動形象地在讀者面前徐徐鋪陳開來,連細節(jié)都栩栩如生,讀者們極易被帶入作者所勾勒的世界,并為之深深著迷。在《飄》中,常有大片大片的景色描寫,讀來卻毫不顯得啰嗦和贅讀,這是令人嘖嘖稱奇的地方。原因之一便是作者熱愛南方并具有將其付諸紙墨的文筆,將她的細膩的情感融入文字感染了讀者。
再者,作者善于使用蒙太奇式的寫作手法,將人與景切換自如,將不同的生活場景串聯(lián)在一起,像有一架攝像機在眼前,呈現(xiàn)出繁榮蓬勃的莊園生活,仿佛一幕幕溫馨和睦的景象就在眼前,讓人念念不忘。
三、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飄》的文學價值還在于它塑造的人物不是扁平的工具人,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圓形形象,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
郝思嘉是一個經典的人物,在內戰(zhàn)爆發(fā)前,她對除了對男性釋放自己的女性魅力之外的事毫無興趣,經過了戰(zhàn)爭的洗禮,她才明白父親曾教導她的土地的重要性[]。擁有土地,她才能保證家人不再挨餓,不再居無定所。她從一個莊園奴隸主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資本主義者[],這也正是戰(zhàn)后南方經歷了大炮和武器的重擊之后,傳統(tǒng)的社會秩序和信仰崩塌,道德體系重建,從農業(yè)社會進入工業(yè)社會的社會文明的真實寫照。
書中的男主角白瑞德一直是南方秩序和信念的挑戰(zhàn)者,他曾與女性單獨過夜而拒絕娶她,被自己的家族驅逐;在慈善晚會上邀請已經成為了寡婦的郝思嘉跳舞,被眾人議論,同時損害了思嘉的名聲;在戰(zhàn)爭爆發(fā)時囤積物資,與北方佬做生意,發(fā)戰(zhàn)爭財;如此種種都證明了他是一個與南方傳統(tǒng)價值觀相反的“異類”,他看到了南方的衰敗,其行為和觀念都走在了南方文明的對立面。
同時白瑞德也是一個深愛著南方的人,一個藏得很深的愛國者。在亞特蘭大陷落的那一晚,他的愛國之情被激發(fā)了出來。而南方真正戰(zhàn)敗后,他又開始經營自己的事業(yè),參與重建南方。相對于郝思嘉的被迫成長,白瑞德的轉變代表了南方的另一部分人——清醒地接受,清醒地失去,積極地重建。這樣復雜的轉變使他成為了全書最有魅力的一個角色。
書中的另一個主人公衛(wèi)希禮,他和妻子韓媚蘭被認為是老南方文明的代表。韓媚蘭的個性就是保守的南方文明的象征。衛(wèi)希禮欣賞思嘉的勇敢活力,但他不敢愛思嘉,他選擇愛寬容善良的媚蘭,因為媚蘭的完美的貴族婦女的品質一直是他的幻想。他一直沉浸在過去里,無法向前看,在南北戰(zhàn)爭后還是固執(zhí)地拒絕改變,向往從前的生活。他代表了懦弱的一類人。
四、《飄》的思想價值:人文精神和對自由價值的探討
在《飄》中,對黑奴的介紹和描寫是客觀存在的。黑奴會因為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舉止談吐被分為室內干活或田間勞作的黑奴,室內干活的黑奴由于其有較高的素質,更受人尊重一些。例如郝思嘉的黑人奶媽就是一名室內黑奴,她是思嘉母親埃倫的陪嫁,協(xié)助其母親管理莊園,因能力出眾,是家中地位最高的黑奴,也受到了郝思嘉的敬重[]。郝思嘉的母親埃倫因為貧窮白人管家的輕佻放蕩而對他疾言厲色,這反映出作為一名南方貴族婦女,會欣賞像奶媽那樣勤勞肯干,有文化素養(yǎng)的黑奴,而對于素質低下的田間黑奴和同樣行為不端的白人窮鬼則嗤之以鼻,對待黑奴的態(tài)度更多地取決于這個人的品質而非人種和膚色,這也能折射出作者的態(tài)度,在某種程度上,比北方人更尊重黑人的人格。
向更深處挖掘南方人對蓄奴制的態(tài)度,在同樣是奴隸主的衛(wèi)希禮的言論中也同樣值得玩味,他曾說他的父親蓄養(yǎng)了大量黑奴,但他并不贊成。即使沒有這場戰(zhàn)爭,在合適的時候,他也會釋放他們。這個“合適的時候”表達的十分微妙,在解放黑奴后,北方并沒有妥善地解決好黑奴的安置問題,沒有文化的黑奴離開主人家無法獨立生存,自由就意味著死亡。這也就引申出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何謂自由?自由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我想作者表達的應該是傾向于后者。盲目的自由就是滅亡。
《飄》對自由的探討也是與時俱進的。北方人所宣稱的自由,是一種絕對的自由。只要身體自由了,就認為得到了解救?,F(xiàn)實則不然。他們很少受到教育,無一技之長,該如何在社會中生存?這是北方執(zhí)政者沒有考慮到的,這也反映出北方并沒有從人格上平等地尊重黑奴,而是以一種“救世主”的姿態(tài)去拯救他們,導致了南北戰(zhàn)爭之后,正在重建的南方產生了嚴峻的社會問題??梢钥吹?,擁有華麗文筆的《飄》,絕不是一只“繡花枕頭”,它同樣擁有珍貴的思想價值。因此,《飄》不是一本只是描寫愛情故事的通俗文學,它是一部閃爍著人文主義的光輝和批判精神的文學著作。
參考文獻
[1] zh.m.wikipedia.org,飄.2020.
[2]橫山芳夫. "Gone with the Wind"におけるアイルランド系アメリカ人の土地に対する執(zhí)著心について
[3] Emily Oliver.‘HEAVEN HELP THE YANKEES IF THEY CAPTURE YOU’: WOMEN READING GONE WITH THE WIND IN OCCUPIED GERMANY[J].German Life and Letters, 2018, Vol.71 (2),pp.193-214.2018.
[4] Peiyu Guo.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J].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