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四杰,賈萌
(扶溝縣精神病醫(yī)院 精神病科,河南 周口 461300)
目前,受社會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抑郁癥發(fā)病率呈升高趨勢,流行病學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其總患病率為4.40%[1]。同時,相關文獻報道10% ~30%的女性及7% ~15%的男性一生中可能會受抑郁癥困擾[2-3]。但抑郁癥發(fā)病機制復雜,生物學研究結果顯示,血清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等神經營養(yǎng)因子及相關多個系統(tǒng)均參與抑郁癥發(fā)生與進展[4]。P物質(substance P,SP)作為一種重要的神經肽類遞質,具有多重生物學效應,參與情緒調節(jié)、痛覺傳遞病理生理過程,被認為是抑郁障礙的生物學標記之一[5]。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為臨床常用炎癥因子,已有研究證實炎癥因子與抑郁癥的關系,免疫炎癥反應過度激活致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紊亂是現(xiàn)階段抑郁癥發(fā)病機制的研究熱點方向之一[6]?;诖?,本研究選取120例抑郁癥患者及同期60例健康體檢者,探討血清BDNF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旨在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扶溝縣精神病醫(yī)院收治的120例抑郁癥患者為抑郁癥組,其中輕度29例,中度58例,重度33例,根據(jù)2∶1配比選取同期60例健康體檢者為健康對照組。抑郁癥組經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癥狀及臨床診斷確診為抑郁癥;健康對照組無精神疾病家族史和精神疾病史。抑郁癥組男49例,女71例;年齡24~67(46.12±9.42)歲;體質量指數(shù)17~24(22.13±0.92)kg·m-2。健康對照組男25例,女35例;年齡25~68(48.01±7.18)歲;體質量指數(shù)17~25(22.40±1.03)kg·m-2。兩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研究方法
1.3.1 采集標本 抽取患者10 mL空腹靜脈血,離心(3 000 r·min-1,半徑13 cm,10 min),取上層血清,置于-20℃冰箱中儲存待檢。
1.3.2 檢測方法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血清BDNF、SP、IL-2水平,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檢測試劑盒說明書執(zhí)行操作。
1.4 觀察指標(1)血清BDNF、SP、IL-2水平。(2)血清BDNF、SP、IL-2水平對抑郁癥的診斷價值。(3)不同病情程度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SP、IL-2水平變化。(4)血清BDNF、SP、IL-2與抑郁癥患者病情程度的關系。(5)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SP、IL-2水平間相關性。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通過Pearson相關性模型進行相關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進行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分析預測價值,獲取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curve,AUC)、置信區(qū)間、敏感度、特異度及截斷值,聯(lián)合預測采用logistic二元回歸擬合,返回預測概率logit(P),將其作為獨立檢驗變量。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清BDNF、SP、IL-2水平抑郁癥組血清BDNF水平低于健康對照組,SP、IL-2水平高于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BDNF、SP、IL-2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血清BDNF、SP、IL-2水平比較(±s)
注:BDNF為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SP為P物質;IL-2為白細胞介素-2。
組別 例數(shù) BDNF/(ng·L-1)SP/(ng·L-1)IL-2/(μg·L-1)60 28.79±3.05 33.65±4.01 2.37±0.40抑郁癥組 120 23.16±2.51 67.81±4.87 4.58±0.46 t健康對照組13.183 46.938 31.693 P <0.001 <0.001 <0.001
2.2 血清BDNF、SP、IL-2水平對抑郁癥的診斷價值以抑郁癥組作為陽性樣本,健康對照組作為陰性樣本,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血清BDNF、SP、IL-2水平診斷抑郁癥的AUC分別為0.720、0.745、0.783,將血清BDNF、SP、IL-2水平經logistic回歸模型擬合生成聯(lián)合預測因子,列出聯(lián)合預測因子取不同值時對應的敏感度、特異度和預測準確率,取約登指數(shù)為最大值時聯(lián)合預測因子所對應的數(shù)值作為最佳臨界值,即AUC為0.881,較各原始因子單獨診斷價值明顯提高。見表2,圖1。
表2 血清BDNF、SP、IL-2水平對抑郁癥的診斷價值
圖1 血清BDNF、SP、IL-2水平診斷抑郁癥的ROC曲線
2.4 血清BDNF、SP、IL-2與抑郁癥患者病情程度的關系以抑郁癥患者病情程度為因變量,血清BDNF、SP、IL-2作為自變量進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調整其他混雜因素后,血清BDNF、SP、IL-2仍與抑郁癥患者病情程度獨立相關,血清BDNF水平越低,血清SP、IL-2水平越高,抑郁癥患者病情程度越嚴重(P<0.05)。見表4。
表4 血清BDNF、SP、IL-2與抑郁癥患者病情程度的關系
2.3 不同病情程度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SP、IL-2
水平 輕度、中度、重度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SP、IL-2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輕度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水平較中度、重度患者高,血清SP、IL-2水平較中度、重度患者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病情程度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SP、IL-2水平比較(±s)
表3 不同病情程度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SP、IL-2水平比較(±s)
注:與輕度抑郁癥患者比較,a P<0.05;BDNF為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SP為P物質;IL-2為白細胞介素-2。
程度 例數(shù) BDNF/(ng·L-1)不同病情SP/(ng·L-1)IL-2/(μg·L-1)29 25.41±3.50 62.58±4.25 3.16±0.39中度 58 23.67±3.26a 66.64±5.37a 4.01±0.41a重度 33 20.29±2.98a 74.46±6.54a 6.83±0.45a F輕度20.579 38.776 703.544 P <0.001 <0.001 <0.001
2.5 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SP、IL-2間相關性分析Pearson分析結果顯示,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水平和SP、IL-2呈負相關(r=-0.549,P<0.001),血清SP水平和IL-2呈正相關(r=0.680,P<0.001)。
現(xiàn)階段,抑郁癥成為公眾生活中多發(fā)病、常見病,不僅會對心理情緒產生不良影響,同時會對正常生理、解剖結構產生破壞,如何避免、逆轉疾病進程,緩解臨床癥狀,成為臨床研究重點[7]。但抑郁癥發(fā)生、進展、轉歸機制復雜,其中神經發(fā)育假說認為BDNF神經營養(yǎng)因子異常會損傷海馬神經元,而SP、IL-2水平與神經細胞周圍炎癥反應、神經系統(tǒng)癥狀密切相關[8]。
BDNF廣泛分布于機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周圍神經系統(tǒng)神經元,神經營養(yǎng)假說指出,BDNF在神經元存活、分化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表達降低,無法有效促使突觸生長、維持神經元生存,易誘發(fā)抑郁癥狀[9]。同時,細胞因子假說認為抑郁癥發(fā)生、進展受炎癥應答系統(tǒng)激活影響,免疫激活會通過分泌炎癥細胞因子引發(fā)機體產生抑郁相關行為、神經生化改變、神經內分泌改變[10-11]。SP屬于神經遞質,會在創(chuàng)傷后依靠感覺神經末梢釋放入周圍組織,介導神經源性炎癥反應發(fā)生、進展[12]。IL-2主要來自活化的淋巴細胞,參與內分泌、神經、免疫反應,抑郁癥患者機體免疫應激狀態(tài)會導致IL-2水平升高,負作用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致使神經-內分泌-免疫失衡,加重抑郁癥狀[13]。監(jiān)測血清BDNF、SP、IL-2水平變化,探討其臨床意義,可能會為臨床抑郁癥診治、病情評估提供新靶點。本研究對比兩組血清因子水平變化,結果顯示抑郁癥組血清BDNF水平低于健康對照組,血清SP、IL-2水平高于健康對照組,與王梅等[14]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研究顯示,以抑郁癥組作為陽性樣本,健康對照組作為陰性樣本,繪制血清BDNF、SP、IL-2水平診斷抑郁癥的ROC曲線,結果顯示,血清BDNF、SP、IL-2單獨診斷抑郁癥的AUC分別為0.720、0.745、0.783,聯(lián)合診斷AUC為0.881,較各指標單獨診斷價值明顯提高,具有良好診斷價值。這可能是由于BDNF、SP、IL-2參與抑郁癥發(fā)病的不同機制,聯(lián)合診斷可從多方面診斷,提高診斷準確率。
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監(jiān)測不同病情程度抑郁癥患者血清因子水平變化,發(fā)現(xiàn)輕度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水平較中度、重度患者高,血清SP、IL-2水平較中度、重度患者低,提示抑郁癥患者隨病情加重,血清BDNF、SP、IL-2水平變化明顯。原因在于BDNF表達較低無法維持神經元結構、功能正常,SP高表達會加重對神經細胞結構、功能的影響,加重抑郁癥狀,而抑郁情緒嚴重時機體處于免疫應答狀態(tài),導致IL-2水平升高,高水平IL-2作用于單胺類神經遞質,惡性循環(huán),加劇抑郁癥狀。此外,血清BDNF、SP、IL-2與抑郁癥患者病情程度獨立相關,血清BDNF水平越低,血清SP、IL-2水平越高,抑郁癥患者病情程度越嚴重,提示臨床可根據(jù)血清BDNF、SP、IL-2水平判斷抑郁癥患者病情程度,為臨床治療方案制定提供依據(jù)。Pearson分析結果顯示,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水平和SP、IL-2呈負相關,血清SP水平和IL-2呈正相關,提示抑郁癥患者體內血清BDNF、SP、IL-2水平具有明顯相關性,說明抑郁癥發(fā)病、發(fā)展為多機制共同作用、協(xié)調結果。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選例具有偏倚性,還需臨床多渠道、多中心取樣,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抑郁癥患者血清BDNF、SP、IL-2水平升高,且其水平和病情程度具有相關性,可通過監(jiān)測上述血清因子水平變化,診斷抑郁癥及明確患者疾病進展,指導臨床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