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朱笑寒,劉士超
(1.沈丘縣人民醫(yī)院a.心內科;b.胸外科,河南 周口 466300;2.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心內科,河南 鄭州 450000)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術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常用的冠狀動脈再通術,可有效疏通閉塞動脈,促使血流量及心肌灌注恢復,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1]。據統(tǒng)計,AMI病死率可達70% ~85%,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因此迅速進行梗死動脈再通對患者預后改善具有重大意義[2]。但實際臨床應用中,部分心肌梗死溶栓血流3級AMI患者經PCI術治療后其血流灌注難以完全恢復,影響患者預后[3]。對此,臨床多采用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監(jiān)測ST段變化情況,以觀察心肌組織再灌注水平[4]。目前臨床關于PCI術后AMI患者ST段變化與其心功能關系的研究較為少見,因此本研究選取80例AMI患者,旨在探討ECG檢查ST段變化與其LVEF的關系,以期為臨床預后評估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沈丘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均行PCI術及術后ECG檢查,根據術后1 h ST段變化分為對照組(ST段回落<50%,n=13)和觀察組(ST段回落≥50%,n=67)。其中對照組男8例,女5例;年齡52~78(65.17±6.28)歲;PCI術支架植入7例,球囊擴張6例;觀察組男43例,女24例;年齡55~77(66.12±5.24)歲;PCI術支架植入35例,球囊擴張32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首次發(fā)病;②持續(xù)胸痛,含服硝酸酯類藥物無法緩解,胸痛時間達30 min;③符合PCI術指征;④胸痛至PCI術開始<12 h,12~24 h胸痛劇烈,且ST段明顯抬高;⑤于醫(yī)院接受PCI術治療;⑥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除AMI外其他原因所致心功能不全;②存在肥厚性心肌病、心瓣膜病、心源性休克等;③存在起搏心電圖應用史;④伴有肝、腎功能嚴重障礙;⑤曾發(fā)生束支傳導阻滯、預激綜合征;⑥存在認知障礙。
1.3 研究方法
1.3.1 ECG檢查 患者入院均行ECG檢查,根據PCI術前、術后1 h ECG分析ST段變化。以J點后60 ms為準,ST段回落程度根據PCI術前與術后1 h ECG所示抬高ST段回落總和的百分比計算。
1.3.2 PCI術治療 術前給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各300 mg嚼服,以股動脈或橈動脈為穿刺點,注射對比劑,進行支架植入或球囊擴張。術后給予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降脂藥等AMI常規(guī)藥物治療。
1.3.3 心功能檢測 采用彩色多普勒診斷儀(飛利浦公司,型號:Sonos 5500)于術前、術后3個月檢測左心房徑、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張末直徑、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
1.4 觀察指標(1)基礎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前壁、后/下壁、側壁、右室、≥2個部位)、基礎疾?。ǜ吣懝檀肌⑻悄虿?、高血壓)、吸煙史及用藥情況(阿司匹林、波利維、β受體阻滯劑)等。(2)心功能分級。對比術前、術后3個月后紐約心臟病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級情況。(3)心功能指標。對比術前、術后3個月心功能相關指標,包括左心房徑、LVEF、左室舒張末直徑、LVEDV。(4)AMI患者PCI術后ECG檢查ST段回落與其LVEF水平的關系。(5)圍手術期相關情況及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包括發(fā)病至就診時間、就診至球囊開通時間、住院時間等情況,心絞痛、AMI復發(fā)、心律失常、Killip≥Ⅲ級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秩和檢驗,采用Pea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兩組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基礎疾病、吸煙史及用藥情況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表1(續(xù))
2.2 心功能分級術前兩組心功能分級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心功能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心功能分級對比[n(%)]
2.3 心功能相關指標術前兩組左心房徑、LVEF、左室舒張末直徑、LVEDV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觀察組左心房徑、左室舒張末直徑、LVEDV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心功能相關指標對比(±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心功能相關指標對比(±s)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a P<0.05;LVEF為左室射血分數;LVEDV為左室舒張末期容積。
/mm術前 術后3個月左心房徑左室舒張末直徑組別 例數LVEDV/(mL·m-2)LVEF/%術前 術后3個月/mm術前 術后3個月個月對照組 13 49.56±5.28 45.36±4.25a 43.27±4.87 50.64±6.12a 49.02±4.70 44.76±3.06a 78.32±3.18 75.21±1.56術前 術后3 a觀察組 67 49.12±3.28 41.14±4.24a 42.24±6.60 54.09±4.96a 48.34±5.23 40.27±2.87a 78.86±2.41 72.35±1.48a t 0.397 3.283 0.534 2.208 0.436 5.109 0.701 6.32 4 P 001 0.693 0.002 0.595 0.030 0.664 <0.001 0.486 <0.
2.4 ST段變化與其LVEF的相關性Pearson分析結果顯示,AMI患者PCI術前、術后3個月ECG檢查ST段回落與其LVEF水平均呈負相關關系(r1=-0.632,r2=-0.647,r3=-0.710,P<0.05)。
2.5 圍手術期相關情況及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兩組發(fā)病至就診時間、就診至球囊開通或支架植入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4 兩組術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對比[n(%)]
表5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情況對比(±s)
表5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發(fā)病至就診時間/h就診至球囊開通或支架植入時間/min住院時間/d對照組13 5.26±3.54 48.55±6.73 18.31±3.46觀察組 67 4.58±2.71 45.76±7.08 13.02±2.24 t 0.786 1.310 7.075 P 0.434 0.194 <0.001
開通梗死冠脈血管是治療AMI的關鍵,PCI術有利于心肌血流灌注恢復,改善心肌細胞缺血及心肌電損傷,而ST段變化可一定程度地反映AMI患者心肌組織微循環(huán)再灌注狀態(tài)[5]。臨床研究顯示,PCI術后AMI患者可能因黏附分子生成、再灌注損傷、動脈內血栓形成、心肌細胞水腫、血管痙攣等因素造成微循環(huán)功能失調、ST段再抬高[6]。因此,臨床及時給予抗栓、改善微循環(huán)、擴冠、抗凝等對癥干預措施,有利于避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對改善AMI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7]。臨床工作中部分影響因素難以直接觀察,現階段冠脈內壓力測定、心肌核素顯像、心肌聲學造影等方式為評估心肌灌注程度主要手段,但操作較為復雜[8]。與之相比ECG檢查具有重復性好、操作簡單、費用低等優(yōu)勢,因此臨床多采用ECG監(jiān)測ST段變化[9]。同時,ECG檢查可通過觀察抬高ST段回落情況,評估側支循環(huán)灌注[10],其顯示T波倒置提示梗死相關血管再通,T波變化可反映梗死相關血管心肌血流再灌注發(fā)生情況;此外ECG檢查有利于評估AMI患者病情程度,預測心功能[11]。本研究中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基礎疾病、吸煙史及用藥情況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3個月,觀察組心功能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可見PCI術后可促進AMI患者血流灌注恢復,保護心肌組織,心功能恢復情況較好。研究顯示,PCI術后AMI患者LVEF水平較術前下降[12]。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觀察組左心房徑、左室舒張末直徑、LVEDV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提示ST段回落良好患者心肌缺血恢復較好,ECG檢查ST段變化為反映AMI患者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指標。
臨床數據顯示,正常情況下機體LVEF水平為50%~70%,是臨床常用評估患者心力衰竭狀況的參考指標[13]。AMI患者心肌組織壞死,心臟收縮射血供應不足,造成LVEF水平下降,易導致心力衰竭,是患者病死的重要原因[14]。本研究發(fā)現,AMI患者PCI術前、術后3個月ECG檢查ST段回落與其LVEF水平均呈負相關關系,提示ECG檢查ST段變化對評估AMI患者LVEF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原因可能在于PCI術后心肌灌注恢復,心肌復極延長,造成T波倒置,其倒置幅度越大則再通率越高,進而減輕左室心功能損傷[15]。本研究中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心絞痛、AMI復發(fā)、心律失常、Killip≥Ⅲ級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可見ST段回落≥50%有利于減少A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監(jiān)測并及時干預患者ST段改變可促進其預后改善。
綜上所述,PCI術后ECG檢查ST段回落≥50%AMI患者心功能恢復及預后較好,可減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臨床監(jiān)測ST段回落情況有利于評估患者病情程度及預后,需加強對預測預后較差患者的臨床監(jiān)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