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倩
隨著教育改革持續(xù)推進,體現(xiàn)國家意志的統(tǒng)編教材應運而生。統(tǒng)編語文教材強調(diào)要“增強讀書意識”,其總主編溫儒敏提出“三位一體”閱讀教學理念,并給出“1+X”的閱讀教學建議。怎么理解“1”和“X”?按照溫儒敏教授的理念,“1”的外在形式多樣,但其根本在于統(tǒng)編教材,它可以是教材中的某篇課文,也可以是某個單元的人文主題,還可以是某個知識能力訓練點,等等。而“X”是由“1”延伸而來的若干文本,可根據(jù)統(tǒng)編教材中每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來選擇,用以詮釋和豐富“1”,是教材之外的補白閱讀。概言之,“1”是“X”的基礎,具有典型性、示范性;“X”是“1”的延展,學生在學習“1”的過程中掌握的知識可遷移至“X”的閱讀,借助“X”豐富閱讀體驗,提升閱讀能力?!?+X”構成了一個立體、完整的閱讀鏈條,變革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使學生有能力邁入更廣闊的閱讀空間。
下文筆者將結合五年級上冊課文《鳥的天堂》,闡釋如何在課堂中使用“1+X”閱讀教學法。首先,確定《鳥的天堂》作為“1”。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為“自然之趣”,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而B的天堂》一文中的動態(tài)描寫與靜態(tài)描寫非常精彩,是本單元中最為典型、鮮明的范文。其次,選擇《慕田峪觀云?!贰陡柘纷鳛椤癤”。這兩篇文章同樣符合本單元的人文主題,且體現(xiàn)了“1”中的語文要素。推進“1+X”的課堂教學時,筆者探索出“四步學習法”。
第一步:扎根原點,精準定位“1”,習得閱讀方法。通過“字詞前置、刪繁就簡、學習單輔助、重點突破”四個策略推進“1”的教學。第一課時以單元字詞整合為前提,為學習閱讀中的語文要素做好準備;刪去“場面描寫、由遠及近”等細枝末節(jié),保留“靜態(tài)描寫與動態(tài)描寫”,讓學生系統(tǒng)掌握該單元強調(diào)的語文要素;借助課前設計好的學習單,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描寫手法,闡述自學感悟;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重難點內(nèi)容,如借助“臥”字品讀榕樹之“奇”。
第二步:立足支點,議題驅(qū)動“X”,培養(yǎng)閱讀能力。針對“X”又該怎樣教學?根據(jù)本單元特點,筆者確定了兩個核心議題:讓學生學會表達“景物情趣”,合理運用“描寫方法”。基于“1”的教學,筆者利用表格給學生搭建“腳手架”,將三篇文章和兩個議題作為表格的橫欄、縱欄,比較文章間的異同?;谧h題的比較驅(qū)動著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間的規(guī)律,他們由讀懂一篇文章到讀懂一類文章,從印證式閱讀走向思辨性閱讀,走向深度學習。學生對文本信息的辨識與提取能力、分類比較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均有所提升。
第三步:回到原點,關照“1”,從“1”而終。學完三篇文章后,引導學生整體感受“大自然不同景物都有著獨特的情趣”,回歸到單元的人文主題“四時景物皆成趣”。此時,需借助表格的異同帶領學生回扣本單元語文要素,鞏固描寫手法的相關知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多文本的閱讀中螺旋上升,由學會單文本“1”發(fā)展為學會閱讀品鑒單元整體的“1”。
第四步:延伸原點,整本書推進,提升閱讀素養(yǎng)。除了相同類型的文本,“X”還可以是整本書。課后,筆者引導學生以語文要素為抓手,拓展閱讀《草房子》整本書,借助“思辨式閱讀任務單”,找出書本中作者描寫的景物,并思考:作者如何描寫景物?好處是什么?使學生體會到景色描寫的三個作用——襯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運,表現(xiàn)人物情感,從而在“四時景物皆成趣”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至此,學生完成了“教讀—自讀—整本書閱讀”的過程,形成“三位一體”的閱讀鏈條,有效提升了閱讀素養(yǎng)。
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qū)泉海小學的語文“1+X”閱讀課程體系意在定好一個點,搭好一個架,形成一個鏈,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和素養(yǎng),直指學生思維的進階,真正讓閱讀充滿魅力。
責任編輯: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