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姚瑤
很多人都覺得晚上市的產品有后發(fā)優(yōu)勢,但換一個角度想,前人已經把坑填的七七八八,要想再給人一些驚喜就著實有些困難了。東風風神皓極就是這樣的。
動力總成是馬赫雙擎MHD混動系統(tǒng),1.5T+e-CVT,雖然官方沒有公布這套混動系統(tǒng)是否有本田i-MMD的技術支持,但從工作邏輯來看基本就是一樣的東西。其實,像廣汽傳祺一樣直接承認使用豐田的第四代THS也沒啥不好的,這也算是一種背書,一種合資公司向自主品牌的輸血。
皓極的這套馬赫雙擎MHD最大系統(tǒng)綜合功率為180kW、綜合扭矩為540N·m,而且它并沒有像其他自主品牌一樣,裝什么勞什子的兩擋、三擋變速機構,起碼這些變速機構并沒有讓我看到經濟性的提升,反而讓我懷疑他們的可靠性和復雜邏輯下的能耗提升,回歸簡單樸素的邏輯其實也是一種美。
既然大家都是混動,依靠電機輔助都有更靈動的動力輸出,怎樣做出不同點呢?皓極選擇了“曲線救國”,它為駕駛者提供了更加靈活的搭配組合。動力輸出上,有8擋可調;轉向力度有2擋;據(jù)說未來還有2擋懸架軟硬,這應該是要搭載可變阻尼減振的意思,會不會用PSA的值得期待。即使以現(xiàn)有的技術能力,皓極也能搭配出8x2,16種駕駛模式,也是一種獨辟蹊徑的創(chuàng)新了。
從駕駛感受來看,1擋和8擋之間的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有點慢性子和急脾氣之間的差異。我個人更喜歡根據(jù)交通情況來選擇,1擋下動力平緩而悠閑,在暢通路況下自是最舒服的選擇。而道路一旦擁堵,有更多“穿插”需要,自然還是8擋來的好,雖然噪聲增加了,但動力輸出也更敏銳,不會有著低擋位下,只聞其聲,不見其“行”的尷尬。
說到噪聲,這是每一個混動車型都愿意標榜的地方。但對于一款怠速工況發(fā)動機不啟動;低速行駛,也可以完全依靠電動機驅動,噪聲工況等同于電動車的車型來說。安靜一些沒有什么驕傲的,車速提起來,發(fā)動機介入,甚至急加速時,發(fā)動機全力介入下,還能有著不錯的靜音性,才是能夠小驕傲一下的。皓極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只能算是平均水平,離優(yōu)秀還有點差距。這里還有個問題,在我剪輯試駕視頻的時候,聽到車內有一些異響,像是一些塑料件發(fā)出的聲音,希望在正式量產車的時候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自主品牌在兩個方面一直是拱著往前跑的,一個是設計,一個是尺寸。
東風風神皓極的設計語言叫風之痕,這種玄乎乎的概念我基本上是理解不了的。我只能說,不難看,但一閉眼就不記得了。貌似只剩下類似拉長“S”的燈腔結構還略有印象。內飾相對好些,弧面聯(lián)屏我記住了,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反光。為了看上去很高級,同時少花錢,“聰明”的設計師在儀表盤上做了雙層結構,顯示屏是正常平面結構,但外面的透明殼子用了弧面。結果,反光大翻車,各種看不清,還不如像當時長安一樣,老老實實兩塊V型夾角的屏幕。要知道汽車的一切功能結構,都應以使用為第一前提。
再說說尺寸,4720mm的車長,2825mm的軸距,這樣的塊頭還把自己放在緊湊級市場,中級SUV冠道的軸距也才2820mm。長軸距意味著更好的乘坐空間,皓極也想充分利用這空間,于是它給副駕配了腿托,弄出了“女王副駕”,不過抬起腿托的時候要小心,別讓儀表臺別了小腿,前后距離還是要算計好的。
東風風神對于皓極的期待必然是很高的,緊湊級SUV是SUV市場占比最高的,接近60%,但也是競爭最激烈的,不穩(wěn)定因素最高的。東風風神皓極要想在里面站住腳跟,還要再繼續(xù)努力。這次園區(qū)試駕時間短暫,沒有測試實際油耗成績,但之前試過的幾款自主品牌混動SUV,遠沒有官方給出的NEDC油耗那么美好,如果皓極能在這方面一枝獨秀,應該會贏得自己應有的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