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群眾合唱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多是群眾自發(fā)組織開展,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當前國家大力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背景下,群眾合唱活動規(guī)模逐步擴大,滲透到全國各個地區(qū),在提高群眾音樂素養(yǎng)的同時,也為我國的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做出貢獻。合唱藝術是一種群眾參與的娛樂活動,可以起到陶冶情操、豐富內涵的作用,但由于合唱成員很少有人接受過專業(yè)訓練,合唱技能有所不足,對新時期群眾合唱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在群眾合唱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應引導群眾持續(xù)學習和完善,重點學習合唱技巧,在強化群眾音樂素養(yǎng)的基礎上,賦予群眾后續(xù)合唱動力。綜合分析研究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合唱訓練相關內容,有助于積累研究經驗,為后續(xù)的群眾合唱訓練方法改進提供借鑒和參考,推動群眾文化高水平地發(fā)展。
二、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合唱訓練的重要性
群眾合唱是將群眾劃分為不同聲部,共同演繹某首歌曲,聲情并茂地將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展現出來,順利完成合唱任務。群眾合唱活動要求成員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群眾在參與過程中服從指揮,在協(xié)調配合下進行合唱訓練,通過有效的合唱訓練,能切實提升合唱整體水平。
在當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力度不斷增強的背景下,積極組織合唱訓練十分必要。由于合唱成員多為老年人,很少接受過專業(yè)、系統(tǒng)化的聲樂培訓,因此樂理知識儲備不足,對合唱一知半解,更多的是因為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自發(fā)組織形成合唱團,所以合唱水平并不高。對此,通過有效的合唱訓練,可以提升群眾對合唱知識的了解,了解自身音色、音調和氣息方面的不足,通過有效的訓練來提升成員的整體合唱水平,力求實現音色一致化,避免個人音色過于突兀影響到整體合唱效果。更為關鍵的是,合唱訓練在提升音樂欣賞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改善人際關系,帶給群眾良好的藝術熏陶,切實提升合唱訓練成效。[2]
三、基層群眾合唱訓練中的弊病
合唱藝術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合唱訓練中,由于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導致合唱訓練成效不如預期,浪費資源,遏制群眾的合唱參與熱情。就目前合唱訓練中的弊病來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fā)聲問題
合唱作為一項集體活動,發(fā)聲是其重點內容,如果某個成員存在發(fā)聲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合唱的整體效果。究其根本,是由于成員對合唱意義理解不夠透徹,成員高位、氣深以及直聲幾方面的呈現效果不符合要求,產生不和諧的情況。[3]因此,要高度重視合唱成員發(fā)聲訓練,如果訓練不到位,將會影響到成員整體合唱表演的效果。
(二)氣息問題
氣息是保證合唱效果的一個基本前提,在合唱訓練過程中,有部分成員的氣息控制不穩(wěn)定,導致在合唱時氣息不足或是音準不夠。目前的合唱群體成員以老年人為主,多為熱愛音樂的群眾,很少接受過專業(yè)訓練,所以成員的自我意識強烈,更多的是按照自身理解和經驗進行氣息練習,或是根本不會進行氣息練習。另外,群眾合唱訓練缺乏專業(yè)教師指導,專業(yè)理論知識儲備不足,這種情況下會導致在后期合唱表演中音色突兀,長音技巧運用不當,發(fā)聲力度不足,以及跳音不靈活等問題,嚴重影響到合唱整體效果。[4]
(三)意識問題
合唱參與者多是中老年人,盡管參與人數不斷增加,但合唱訓練卻仍然未能受到足夠關注。主要表現在成員對合唱訓練認知水平不足,部分群眾認為合唱就是多人整齊歌唱,相較于個人歌唱而言聲音更加洪亮即可。也正是這種錯誤意識的影響,導致合唱成員協(xié)調性不足,呈現效果無法達到預期要求。實際上,合唱訓練要求每個成員都發(fā)揮好自己的特長,唱好自己的聲部,挖掘團隊共性,實現整個團隊協(xié)調配合,共同演繹好一首曲目。[5]
另外,當前很多社區(qū)十分重視群眾的業(yè)余文化生活,不定期組織文化活動鼓勵群眾參與,讓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充實精神生活。而合唱活動作為一種群眾參與性較強的文化活動,可以更好地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但社區(qū)在組織合唱活動時,普遍存在群眾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內向、害羞,或是不愿意參加。
四、基層群眾合唱效果提升策略
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力度不斷增強的背景下,為了提升群眾合唱效果,應該在充分了解合唱訓練重要性的基礎上,依托實際情況選擇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以期提升訓練成效,助力群眾文化建設和發(fā)展。
(一)選擇合適的演唱曲目與隊員
合唱訓練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循序漸進,穩(wěn)步提升合唱效果。對此,首先應該做好演唱曲目和合唱隊員的選擇,協(xié)調溝通,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曲目的選擇方面,要多方考量合唱成員整體演唱水平,如果曲目較為簡單,無法反映出演唱團體整體水平;難度較大,則成員難以靈活駕馭。但部分合唱曲目的選擇較為單一,多選擇革命歌曲或是經典老歌等,曲目一成不變,此種情況很難充分調動起年輕人參與的積極性。而老年群體掌握流行歌曲的難度較大,進一步加劇了新老歌曲選擇的矛盾。所以,應該依據成員歌唱水平和學習水平選擇難易程度適中的合唱曲目,以便于提升群眾合唱水平。[6]
關于合唱成員的選擇,應盡可能選擇聲音明亮、松弛、音色統(tǒng)一的成員,成員之間融合度好、有共性,可以發(fā)出和諧的聲音去演繹曲目,避免某個成員聲音過于突兀,影響到整體合唱效果。
在上述環(huán)節(jié)完成后,確定各個成員的演唱聲部,主要是結合隊員演唱水平和音色特點劃分聲部。男高音聲音雄壯、高亢,男低音飽滿、低沉,女高音聲音清脆、明亮、高亢,女低音音域寬廣、聲音渾厚,依據曲目調性和傳遞的思想來合理搭配。[7]
(二)加強群眾合唱的指揮、訓練與管理
1.合唱指揮。合唱訓練中,指揮是關鍵,作為合唱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對指揮要求較高。即便是業(yè)余的合唱隊伍,也要盡可能追求更高的藝術水準。因此,群眾合唱的指揮在深入解讀作品的基礎上,承擔起教師的職能,傳授合唱知識和技巧,答疑解惑。
2.合唱訓練與管理。群眾合唱隊伍是一個完整的組織機構,多數合唱成員由音樂愛好者構成,成員的共同信念是唱好歌。但實際上,由于合唱隊伍的成員受教育程度不一,專業(yè)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合唱隊伍訓練難度較大。對此,要求指揮充分發(fā)揮領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將合唱成員之間緊密結合,在統(tǒng)一領導指揮下共同完成合唱作品。
群眾合唱日常訓練中,主動參加合唱的成員多是歌唱興趣較高,喜歡合唱,并具備一定合唱能力的,因此后續(xù)訓練中要緊緊把握成員的興趣愛好進行針對性訓練,鞏固興趣,便于留住和吸收更多的成員。通過有效的合唱訓練,有助于成員學習到更多的音樂知識,激勵成員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切實增強隊伍整體的合唱水平。
(三)培養(yǎng)團結的合唱意識
合唱是一門集體藝術,所有參與者均是作品演繹的主角,因此追求的是合唱成員整體共性,而不是單一成員的個性發(fā)展。所有成員均遵循統(tǒng)一指揮,調整聲部和演唱狀態(tài),更加自然地融入合唱中,提升合唱流暢性,彰顯集體美感。因此,在統(tǒng)一指揮下,通過訓練來增強團隊成員整體的合作意識。如多聲部和弦訓練,邊聽邊唱,掌握輕聲高位置,調整音調、氣息以及力度,實現培養(yǎng)成員合作意識的目的。
(四)進行多樣性的發(fā)聲訓練
合唱訓練中,發(fā)聲訓練至關重要,合唱共性要點在于高位、氣深以及直聲方面。因此,可以從基本的發(fā)聲訓練著手開展,選擇合理的訓練方式來提升發(fā)聲合理性。
1.游戲式發(fā)聲。此種發(fā)聲方式,實質上是在訓練中組織游戲活動,創(chuàng)設輕松、歡快的情境,將實際生活元素融入合唱訓練中,實現情和知結合,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訓練,便于更好更快地地掌握合唱發(fā)聲技巧。此種訓練方式可以細化為音準訓練、呼吸訓練。人們時刻都在呼吸,但歌唱時的呼吸是有規(guī)律的,需要有意識地控制呼吸,選擇合適的呼吸節(jié)奏,才能更好地發(fā)聲。而采用游戲方式讓群眾去感受歌唱中的呼吸節(jié)奏、技巧,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此種方法在歌唱呼吸訓練中效果顯著,可以有效鍛煉成員歌唱時的氣息深度,靈活把握呼吸的著力點。[8]
音準訓練同樣是發(fā)聲訓練的重難點所在,對很多老年群體而言難度較大,由于其自身專業(yè)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對于譜子認知水平不高,因此專業(yè)訓練方法并不合理,甚至可能挫傷群眾的合唱訓練積極性。合唱訓練中可選擇柯達伊手勢訓練方法,即一種音階視唱手勢,將音調高低轉化成不同的手勢,表現出明顯的聽覺差異?;诖朔N訓練方式,有助于群眾形象、深刻地掌握音準,通過手勢變化情況來調整發(fā)聲位置、嘴型,直到找到音準??逻_伊手勢訓練方法是一種科學的發(fā)聲訓練方式,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應契合實際情況合理化運用,幫助合唱成員去掌握正確的發(fā)聲技巧。
2.情境式發(fā)聲。發(fā)聲訓練中采用情境式發(fā)聲方式,可以令原本枯燥、單一的訓練方式更加趣味化,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創(chuàng)設不同的訓練情境,以此來激發(fā)群眾的訓練熱忱,全神貫注地參與其中,提升訓練成效。呼吸訓練中,使成員假設自己置身于自然環(huán)境中,通過調動多重感官,想想自己正處于山間田野,看著漫山遍野的花草樹木,緩慢呼吸,腹腔充滿空氣后緩慢呼氣。想象著面前有一朵蒲公英,緩慢地吹落蒲公英的種子,幫助蒲公英的種子飄向遠方。False訓練中,發(fā)聲者將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深層次感受曲目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激發(fā)情感共鳴,以此來更加生動地演唱曲目。
3.母音U訓練。具體的發(fā)聲訓練中,可以采用輕聲帶假音的方式,用假音去尋找頭聲,擴大共鳴。使用母音U發(fā)聲訓練,克服喉音、大聲喊唱等問題,確保合唱時聲音始終和諧統(tǒng)一。
4.直聲訓練。合唱訓練中,重點要追求合唱共性,通過直聲訓練方式來彰顯共性,以此來獲得清晰、明亮的音質。訓練過程中,直聲作為訓練基礎,在正式曲訓練和表演中帶入情感,聽起來有共性、有活力,聲音更加流暢、統(tǒng)一。
5.和聲訓練。在以往的和聲訓練基礎上,組織成員進行聽音訓練,如三度、五度、六度聽音訓練,從旋律音程逐漸過渡到和聲音程,單聲部訓練過渡到雙聲部合唱訓練。
(五)合理有效的氣息及音準訓練
1.氣息訓練。合唱氣息訓練效果直接影響到合唱效果,通過有效的個人氣息訓練方式,有助于提升訓練效率。氣息訓練中,首先要控制好氣息力度,依據歌曲旋律有意識地控制呼吸,增強合唱音區(qū)記憶。其次,學習長音技巧,通常歌曲的末尾會選擇長音處理,這就需要演唱者在長音時將情感融入其中,一氣呵成,類似于吹氣球方式托起聲音,呈現更加飽滿的聲音。最后,跳音練習,即高低音轉換靈活,氣息緩慢呼出的基礎上,短暫用力支撐,維持喉頭穩(wěn)定,聽其獨自快速吐氣,感受到橫膈膜的跳動狀態(tài)。
2.音準訓練。音準訓練,即鍛煉合唱成員的音準,在日?;A訓練中始終保持興奮狀態(tài),努力消除緊張情緒。音準訓練中,采用中等速度進行訓練,速度過快或過慢都可能導致注意力分散,進而出現音調不準的情況,合唱過于突兀。練習時定調不適合,合唱隊伍應該將練習的曲目調子調高或調低練習,有一定基礎、有把握后再恢復原調練習。先選擇較為簡單的曲目練習,訓練過程中聲部整齊,然后要求各個聲部準確。音調訓練中,選擇哼唱方式來幫助合唱隊伍集中注意力,但是要注意嘴型保持微張狀態(tài),配合合適的呼吸節(jié)奏來發(fā)聲。選擇沒有伴奏的合唱曲目,用于訓練成員的樂感、聽覺,提升訓練成效。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大背景下,應正確看待合唱訓練的重要性,選擇合理措施進行全方位訓練,逐漸提升合唱隊伍整體水平,促進群眾文化事業(yè)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小明.創(chuàng)造合唱完美藝術形象的多種因素——論業(yè)余群眾合唱的排練與指揮[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9(09):122-124+135.
[2]劉剛.開展群眾性合唱活動的意義與建議——以云南省文化館為例[J].民族音樂,2021
(03):84-85.
[3]楊靜.歡樂大家唱——從群眾性聲樂、群眾性合唱的普及和發(fā)展談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新思路、新做法[J].戲劇之家,2017(11):282.
[4]胡洋.論區(qū)域性合唱發(fā)展的不平衡現狀——以廣東省合唱發(fā)展為例[J].戲劇之家,2020(36):
91-92.
[5]柴璇.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中對老年合唱的輔導工作研究[J].北方音樂,2020(22):214-216.
[6]普俊蘭.開展群眾性合唱活動的意義與發(fā)展建議——以玉溪市文化館為例[J].民族音樂,2017(04):51-52.
[7]黃育奇.群眾合唱在群眾文化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探析[J].北方音樂,2018,38(17):235.
[8]王舒.對煙臺市中老年業(yè)余合唱團發(fā)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大眾文藝,2014(23):150.
(作者簡介:毛興,女,本科,張掖市甘州區(qū)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聲樂>)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