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銳章
摘 要: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有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小學階段則是學生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通過古詩詞進行德育,可以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對此教師應通過多種科學有效的方式,讓古詩詞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
關鍵詞:古詩詞;德育;融合路徑
一、古詩詞教學與德育結合的意義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表現為閱讀、表達、書寫等,人文性則表現為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道德品質的提升。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而且具有德育的功能,這是語文學科人文屬性的重要體現。在以往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將重點放在能不能背熟古詩詞,是否了解其大致含義等方面,忽視了其德育價值。
近年來,隨著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提出,以及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明確,古詩詞與德育的融合得到新關注。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古詩詞教學與德育的內涵是高度一致的,德育與古詩詞的融合不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如在學習《滿江紅》《出塞》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學習《游子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感受親情和友情;在學習《龜雖壽》《登鸛雀樓》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如果能夠以科學合理的方法推動兩者的融合,不僅可以提升德育效果,而且也有利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二、小學古詩詞教學和德育有效融合路徑
(一)淺吟低唱
古詩詞創(chuàng)作時間較為久遠,對于小學生來說無論是閱讀還是背誦都有一定的難度。這要求教師要先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一方面,感受語言的抑揚頓挫、合轍押韻;另一方面,明白古詩詞中的道理,形成情感共鳴。以《憫農》為例,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古詩,背誦難度不大,但學生對詩中的含義卻是一知半解,不知道種植、勞作和食物之間的關系,為什么每一粒糧食都是辛苦換來的呢?這正是解讀這首詩歌的關鍵所在。對此需要教師將詩的含義講明白: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間勞作,一滴滴汗水灑在灼熱的土地上。我們餐桌上的美食,正是他們用汗水澆灌農作物換來的。因為種植農作物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無論是刮風下雨,嚴寒酷暑,都要施肥、除草、收割等,否則就難以獲得好的收成。雖然我們的物質生產已經極為豐富,但是仍然要做到“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看到每一粒糧食的時候都應該想到背后辛勤的勞動,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在明白了詩歌的含義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此時所讀的每一個字都是他們的心聲吐露,學生不僅能夠做到身體力行,甚至還會積極地勸導和告誡他人,達到知行合一的德育效果。如果課堂時間有限,可以定期或在假期通過微信或釘釘的語音功能,學生通過分享誦讀視頻,教師進行字音、停頓等方面的糾正,讓學生在一次次吟誦中真正認同古詩詞中美好和高尚的道德觀念。
(二)情境交融
古詩詞不是憑空產生的,是作者在一定的情境下情之所至的結果。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其情境,并利用多種方法對其情境進行復現,情境越逼真,學生的感受就越深刻,同時也可以讓整個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以《望廬山瀑布》的教學為例,在講解古詩之前,可先請學生講述自己觀看瀑布的經歷,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廬山瀑布的壯美景象。當學生看到上級如飄云拖練,中級如碎玉推冰,下級如玉龍?zhí)旖?,銀河倒懸奔騰而下的場景時,對“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有了更加真切的體驗。一些古詩對人物和事件描寫十分直觀,可以讓學生以情景劇的形式進行表演。以《回鄉(xiāng)偶書》為例,即可以讓學生為古詩配上簡筆畫,也可以選幾位小演員分別扮演作者賀知章、村里的孩童等,通過對話和表演詮釋古詩詞的含義。條件成熟后還可以將若干首古詩經過編排后組成新劇本,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加深學生對古詩詞中的道德觀念和品質的認知,變?yōu)橐环N此情此景下發(fā)自內心的認同。這既與古詩詞本身情景交融的特點相一致,也有力提升了古詩詞學習和德育的效果。
(三)墨香落紙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睂懽髦允钦Z文學科的重要內容,是因為寫作是一個不斷體悟、思考和表達的過程,這對于學生的認知和思想認同是極為重要的。所以教師可以設置“墨落紙香”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寫出自己對古詩詞的所思所感。當然,考慮到小學生的學識水平有限,教師可以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為例,這首詩歌是送別詩的代表作。教師先帶領學生品讀詩歌,讀準“闕”“宦”和“歧”三個生僻字,然后就作品的大意進行講解。在長安城的城墻外,遠望著杜少府將要去任職的蜀州。為什么對這種離別的愁緒深有體會?因為自己也曾與友人有過同樣的經歷。短暫的傷感后,詩人感嘆道只要我們心意相通,彼此惦念著對方,即便是在天涯海角也像鄰居一樣親近。最后,詩人勸慰友人不要因為離別而哭濕了衣巾,而是要坦然豁達,邁開大步向前走。在講解完詩歌大意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以下幾個寫作方向:請寫出這首詩歌的主旨句?作品表現了哪種類型的情感?能否寫出自己與親朋好友分別時的感受?我們還學過哪些送別詩?等等。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先不在文本上有過高的要求,重點是學生是否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是否明白了真正的友誼可以超過時空限制這個哲理,并由此延伸到怎樣與同學和諧相處。對于一些優(yōu)秀作品,則可以通過線上或線下進行展示,在給予學生以充分鼓勵的同時,起到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四)外化于行
德育的目的除了讓學生認同道德觀念外,還在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德育意識,并在行動中表現出良好的道德品質。所以品讀感悟也好,寫作抒情也罷,最終都是為了如何做、如何身體力行將古詩詞中的道德品質付諸實踐,這才是古詩詞德育的最終目的。以父母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為例,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嫌自己嘮叨,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緊張,家長束手無策。而古詩詞中卻有著很多解決的辦法。以孟郊的《游子吟》為例,教師在引領學生讀完古詩后可以向學提問:“孟郊要出遠門了,母親為自己做了哪些準備呢?”學生回答:“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苯處熢龠M行適當擴展:“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手中的一針一線,都包含著對兒子的深情,希望他遠行順利,早日歸來。同學們每天上學的時候,你們的媽媽都會為你做哪些準備呢?”學生回答:“準備早飯、讓我?guī)Ш秒娫捠直?、提醒我注意安全等”。教師則趁機引出主旨:“我們的母親都與孟郊的母親的一樣偉大,都有著無私的母愛,有時可能方式方法不合適,但是她們卻是發(fā)自內心地愛著我們,愿意為我們付出一切。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是不是也為母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呢?”課后,有的學生給媽媽送了小禮物,有的學生主動做家務,有的學生陪媽媽散步,表達了自己對父母、長輩的敬愛之情。這種自覺、主動的轉變,正是德育的最佳效果所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德育滲透于古詩詞教學中,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這既源于古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精華所具有的德育價值,也源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更源于小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得到學校和教師的充分重視,善于挖掘古詩詞中的德育資源,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馮喜勝.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J].文學教育(下),2020(03).
[2]趙芬.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情境教學策略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11).
[3]祁鳴.傳承經典 徜徉詩詞海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9).
[4]駱樹芳.中國古詩詞的德育功能研究——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必背篇目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