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進
濟南市第八人民醫(yī)院,山東濟南 271104
肝臟是人體極為重要的器官, 承擔人體循環(huán)代謝、造血、有害物分解等功能,由此維持生命體征穩(wěn)定及機體狀態(tài)平衡[1]。肝癌在肝臟疾病中屬惡性腫瘤疾病,其成因復雜,病毒性肝炎患者、長期酗酒者是其高發(fā)人群,發(fā)病后可損害患者肝臟功能,出現肝區(qū)疼痛、腹脹、異常消瘦、乏力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導致患者出現發(fā)熱、黃疸、腹瀉、上消化道出血等情況,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危害[2-3]。 目前,針對肝癌有多種治療方式, 首選的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但部分患者發(fā)現時即處于肝癌晚期,或合并肝硬化失代償期,失去手術機會,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則起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但該方式亦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病灶難以徹底清除、腫瘤易復發(fā)、異位栓塞等[4-5]。隨著射頻消融術的出現,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肝癌治療的有效率, 射頻消融術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治療方式,通過對病灶組織做消融處置,可以達到腫瘤根治的效果,且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并且可視病灶情況采取單次或多次消融[6-7]。 基于此, 該研究便利選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164 例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射頻消融、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的臨床療效,及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164 例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單雙號分為兩組,各82 例。 對照組男40 例,女42 例;平均年齡(62.42±3.55)歲;腫瘤所在位置:57 例為肝右葉,25 例為肝左葉;腫瘤平均直徑(42.72±5.78)mm;臨床分期:早期35 例,中晚期47 例;腫瘤個數:單一腫瘤32 例,多發(fā)腫瘤50 例。 研究組:男42 例,女40 例;平均年齡(62.53±3.48)歲;腫瘤所在位置:50例為肝右葉,32 例為肝左葉;腫瘤平均直徑(42.69±5.74)mm;臨床分期:早期34 例,中晚期48 例;腫瘤個數:單一腫瘤33 例,多發(fā)腫瘤49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準許實施。
診斷標準:參照《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8]對患者進行診斷,所有患者均經肝穿刺活檢明確診斷。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知曉課題研究內容,自愿同意參與;②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可做正常溝通交流,個人意愿表述清晰;③生命體征穩(wěn)定;④個人資料采集完整,患者依從性良好,臨床治療可做到積極配合;⑤未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⑥屬首次接受臨床治療。
排除標準:①以往接受臨床相關治療,效果不理想;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③患有傳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④存在敗血癥、肝膿腫等疾?。虎莅l(fā)生肝外轉移情況。
以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方式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經皮穿刺方式將導管置入股動脈,行血管造影,將導管置入肝總動脈,微導管超選至腫瘤供血動脈,注入超液化碘油、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再予以明膠海綿顆粒輔助實施動脈栓塞[9]。
以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射頻消融方式治療研究組患者: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操作同對照組,該組增加射頻消融治療: 采用影像學檢測方式確定病灶所在位置,調整患者至合適體位,以CT 進行定位引導,給予麻醉藥物進行局部麻醉后,電極針經皮穿刺病灶,予以射頻消融治療,如病灶較大,則以改變針道方式進行射頻消融, 通過多次治療實現病灶消融目的,如病灶較小,可一次性實現病灶消融[10]。
肝功能指標對比:包括總膽紅素、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等。
腫瘤壞死率、復發(fā)率(術后24 個月)、生存率(術后24 個月)等指標對比。
對比組間并發(fā)癥發(fā)病情況,包括感染、發(fā)熱、肝區(qū)疼痛、膽囊炎、消化系統(tǒng)不良反應等。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經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s)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liver func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對照組(n=82)研究組(n=82)t 值P 值總膽紅素(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谷丙轉氨酶(U/L)治療前 治療后谷草轉氨酶(U/L)治療前 治療后52.98±10.35 52.85±10.04 0.081 0.935 38.45±9.06 25.44±5.31 11.218<0.001 121.39±15.68 121.42±15.52 0.011 0.991 74.33±12.90 59.89±10.12 7.975<0.001 93.59±10.47 93.61±9.93 0.013 0.990 50.86±6.28 42.65±4.73 9.456<0.001
治療前,兩組肝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肝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腫瘤壞死率、復發(fā)率、生存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腫瘤壞死率、復發(fā)率、生存率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umor necrosis rate, recurrence rate and survival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研究組與對照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原發(fā)性肝癌在我國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機制當前尚不明確,但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長期酗酒者、長期食用霉變食物者為主要發(fā)病人群,發(fā)病后除造成患者肝臟功能損害外,對其機體狀態(tài)、生理機能等方面也存在極大影響,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 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病率高,難以早期發(fā)現,并且受其病情進展影響,部分患者惡性腫瘤轉移概率較高,由此導致其生存期限明顯縮短,病死率居高不下[11-12]。因此, 我們必須及時采用有效治療方案對肝癌患者實施臨床救治,有效控制病情進展,從而達到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的治療目的。
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肝癌較為常用的方式, 其治療原理是以微導管超選腫瘤供血動脈,直接給予肝臟化療藥物,給藥后,藥物成分經動脈輸送,作用于病變組織,以此發(fā)揮栓塞、化療作用,阻斷腫瘤供血,使腫瘤細胞壞死、凋亡[13-14]。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與其他治療方式相比, 雖然創(chuàng)傷性較小、患者治療期間耐受度較高,但在既往實施中發(fā)現,部分患者經治療后,肝功能恢復情況并不理想,感染、消化系統(tǒng)反應、肝區(qū)疼痛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且腫瘤復發(fā)率、致死率并未完全做到有效控制,因此,在肝癌治療中,單一開展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療效存在一定局限性[15-16]。射頻消融術是以熱效應原理為理論依據所創(chuàng)立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式, 其通過插入肝癌組織內的電極針發(fā)出中高頻的電頻波造成組織細胞離子震蕩摩擦生熱, 可使病灶組織細胞變性壞死,并凝固閉塞腫瘤周圍血管,以此產生消融作用, 在臨床中適用于惡性腫瘤疾病、 血管疾病治療,具有療效確切、操作便捷、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等特點,具有顯著技術優(yōu)勢性及先進性[17-18]。 應用射頻消融術于肝癌疾病治療中,通過射頻消融腫瘤瘤體,可快速達到清除病灶、改善肝臟功能的治療目的,因其屬微創(chuàng)操作,操作較為便捷,患者接受治療期間,痛苦感受相比其他治療方式較小,對患者身心狀態(tài)影響較低,因此耐受度較高。此外,射頻消融術的實施,能夠有效清除微小病灶,阻滯惡性腫瘤細胞對健康組織侵蝕,從而在治療實施后,可以抑制腫瘤復發(fā),對患者疾病康復、延長生存期限等均有著積極的作用[19-20]。為進一步提高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康復率, 將射頻消融術與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進行聯合, 對患者實施治療,以射頻消融術消融病灶,配合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消殺患者肝臟中所存惡性腫瘤細胞, 避免惡性腫瘤轉移或復發(fā),二者聯合后,能夠對原發(fā)性肝癌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并降低疾病復發(fā)率。 與此同時,射頻消融、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實施,可減少臨床治療實施次數, 所致不良影響能夠顯著降低,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因此,聯合治療存在良好治療效果及治療安全性,疾病治療作用極為顯著。
該研究選取164 例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經分組后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實施射頻消融聯合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治療后, 總膽紅素、谷丙轉氨酶分別為(25.44±5.31)μmol/L、(59.89±10.12)U/L,優(yōu)于對照組(38.45±9.06)μmol/L、(74.33±12.90)U/L。與劉娜娜等[21]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采用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射頻消融治療后, 觀察組總膽 紅 素(22.95±3.41)μmol/L、谷 丙 轉 氨 酶(45.95±9.98)U/L,均低于對照組總膽紅素(26.31±3.67)μmol/L、谷丙轉氨酶(55.28±9.01)U/L,其結果與該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谷草轉氨酶、腫瘤壞死率、復發(fā)率均得到有效控制,生存率明顯提高。雖然射頻消融聯合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相比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但聯合治療的實施并未導致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升高,因此,治療安全性較好。由此可見,射頻消融聯合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的開展,在肝癌疾病的治療中療效顯著,因疾病所致肝功能損傷能夠得到改善, 患者機體狀態(tài)及組織器官功能可以得到恢復,控制病情進展的同時,降低疾病危害性,并對患者康復、機體生理機能恢復等產生促進作用,維護了患者生命安全,且聯合治療有著顯著的安全性, 因此, 對肝癌具備顯著治療作用,臨床應用效果較為理想。
綜上所述,肝癌治療中,射頻消融聯合經導管肝動脈栓塞化療能夠產生良好治療效果,療效極佳,具備臨床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