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財福
摘 要: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危機的預防、預警、干預(簡稱“三預”)工作直接關系著教學安全與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其責任重大。文章就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剖析與探討,分析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危機“三預”機制的內容、重要性以及具體實施途徑,同時對“三預”的創(chuàng)新教學進行論述。
關鍵詞:心理學;“三預”;創(chuàng)新教學
一、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的日益進步,我國的教育也隨之發(fā)展。激烈的社會競爭,加上社會、家庭以及學校等環(huán)境日趨復雜,直接或者間接地給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造成巨大影響。學生如果在學業(yè)、生存和社會適應性等方面遇到困難和挫折,難免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學習的心理壓力問題
如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學生面對的來自升學以及學習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些會給學生的精神以及身體帶來不利影響。伴隨著身體和心理的不適,學生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反應,如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衰退、思維遲鈍等,這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形成了厭學心態(tài)或患上“備考焦慮癥”。比如,部分學生一到考試(特別是重要考試)的前一天晚上便久久無法入睡,導致他們第二天精神疲憊,嚴重影響考試水平的發(fā)揮;部分學生因為懼怕上學,產生妄想自己生病等一系列的心理暗示。
(二)與教師的關系問題
導致這一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是中小學生對教師教育行為的不理解、不信任而形成的壓抑心態(tài)及逆反心理,或者是教師沒有適時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危機,沒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干預,而是選擇了責怪、懲罰等不恰當?shù)姆绞?。學生持續(xù)保持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久而久之會產生消極處世、自我否定等心理問題。
(三)與父母的關系問題
在民主型家庭中,孩子會感受到溫馨有愛的家庭氣氛,家長與孩子之間有正常的情感交流;但是在專制型家庭中,家長與孩子之間往往缺乏有效溝通,孩子會因此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創(chuàng)傷。比如,有的家庭父母關系不好,經常出現(xiàn)家庭暴力,造成孩子形成孤僻、專橫的性格;有的家庭父母離異,孩子與單親生活或寄居在親戚家,其中一部分孩子因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適當?shù)墓芙潭聊缬诰W絡游戲,導致其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
(四)挫折適應問題
現(xiàn)在的多數(shù)孩子在家倍受呵護,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成長,缺乏挫折教育,導致他們在學習或生活中突然遭遇比較大的打擊時,往往會不知所措。當今社會、學校和家長都極其重視孩子的學習,但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教師和家長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也要時時留意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心理問題,對其多加引導。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是社會壓力、父母壓力、學校壓力等合力造成的,這些心理問題應引起有關人員的高度重視。
二、“三預”工作機制的內容
(一)“預防”工作機制內容
1.發(fā)展性教育內容
發(fā)展性教育從學生的個人品格、人際交往心態(tài)、親子家庭教育、社會適應性等方面展開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包括自信心態(tài)、意志情感、學習心理健康等,是當今“雙減”背景下教育的核心理念,地位突出。
2.發(fā)展性教育模式
首先,建立相應的心理課程體系。不同年齡層的中小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要針對他們不同的心理特點選取相應的家庭教育內容。為更好地實現(xiàn)家校共育,各中小學要創(chuàng)設符合自身實際的校本心理教育課程,并形成一定的心理課程體系。
其次,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動。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心理德育,比如心理活動課、班會課等,課程形式要多樣化,教師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德育。
3.發(fā)展性教育要求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心理德育課程要廣泛涉及各個領域,要面向全體學生,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
(二)“預警”工作機制內容
制定心理“預警”工作制度,要以預防為首要工作。同時,有關人員在“預警”工作制度的幫助下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能對那些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首先,學校要定期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開展研究,發(fā)現(xiàn)并解決明顯存在的問題,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可以在入學初期對本校學生實施身心健康監(jiān)測,并建立校園身心健康信息檔案,對監(jiān)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界定,并及時做出警示預報。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時,要注意自己選取的測試工具是否科學。
1.“預警”級別層次
一般預警:相關的心理教師、班主任以及任課教師要對這一層次的學生進行定期訪談、跟蹤評定。
重點預警:對于列入此層次的重點警示對象,學校專職或兼職心理教師、班主任、相關學科教師和德育處要建立相應的工作計劃,重點跟蹤。
特殊預警:被列為特殊警告對象的中小學生(屬高風險群體,易產生自我傷害性行為,有輕生心理傾向,易產生其他有害性行為),校方和心理教師要對其予以嚴格觀察、保護。
2.“預警”程序層次
一般預警:在嚴格保密、不傷害對象的前提條件下,校兼職、專職心理教師應當立即將預警學生的相關情況通報給他們的班主任,協(xié)同班主任上報學校德育處。
重點預警:在保護對象的前提條件下,由心理健康教師將重點警示學生的狀況及時地通知班主任、學校德育處、校方負責人,并采取預防措施,密切監(jiān)控重點警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特殊預警:學校心理教師要迅速地把特殊預警學生的情況通知班主任、學校德育處、校園主管與學生家屬,校方將與家屬協(xié)作,共同采取相應的特殊預防心理干預舉措。
(三)“干預”工作機制的內容
1.“干預”工作原則
首先,工作人員在當事人遇到心理危機時必須及時處理,要注意減輕當事人的心理壓力。其次,工作人員對當事人進行干預時要從現(xiàn)實出發(fā),幫助當事人認清實際、自我反思,從而增強其應對和處理自身問題的能力。最后,工作人員分析當事人的心理危機狀況要從內、外兩方面入手,不僅需要考察當事人的行為能力,還要了解其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
2.“干預”工作方法
首先,工作人員一定要有耐心地傾聽當事人講訴個人情況,在此基礎上與當事人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同時,工作人員要注意自己的服務態(tài)度,一定要真誠,這樣當事人才愿意傾訴。其次,工作人員要緩解當事人的情緒,不僅僅是給予其心理上的緩解,同時也要考慮當事人的身體狀況。當事人常常懷著壓抑、不安等心情,所以工作人員要給予當事人充分的尊重,給其發(fā)泄情感的機會。在當事人發(fā)泄情感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當事人,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來緩解當事人的情緒,比如心理暗示、放松身體等。接下來,工作人員要綜合分析并酌情處理當事人的問題。危機干預不能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而是要以激勵性語言、給予切實信息等諸多方式,切實地解析當事人亟待解決的問題。最后,危機干預工作人員應當借助未成年指導中心、家庭教育機構等社會、社區(qū)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讓當事人體會到來自社會的關懷和幫助,讓其能夠充分利用周圍資源改善自身情況,有必要時也可以求助專業(yè)的心理輔導機構。
3.“干預”工作方式
“干預”工作的方式主要以個人心理輔導、個體心理咨詢治療以及個體危機干預為主。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般預警干預:由心理教師進行的個人心理指導。一般預警干預工作要求相關人員建立學生個案資料,記錄和分析當事人受輔導干預后的心理變化情況。
重點預警干預:由專門的心理健康服務師進行的重點個人心理咨詢以及心理療法。重點預警干預工作需要制訂心理健康危機重點干預實施方案,選擇特定的心理健康干預手段,并設立重點干預工作檔案,提供詳細的評估、分類、指導心理健康干預工作過程的記錄材料。若重點預警干預工作失敗,且當事人心理危機較嚴重時,可將其轉為特殊預警層次。
特殊預警干預:由專業(yè)心理健康師所實施的特別個體危機管理干預。特別預警的心理健康干預工作需要經過細致的學生心理健康危機分析、歸因分析和心理健康診斷,有關人員要制訂學生心理健康危機特殊干預工作方案,選擇專業(yè)的心理健康干預手段實施干預工作,建立特殊的心理干預工作檔案,并做好詳盡的評估、分類、指導心理干預的過程記錄。在必要時,工作人員需要請具有心理治療干預特長的專家學者對特別預警對象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或轉介醫(yī)療機構。
三、心理危機“三預”工作機制的意義
首先,心理危機預防機制是學生心理教育的一道重要防線,不僅使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更易于進行,還可以日常提醒學生重視身心健康。其次,完善心理健康危險預警機制就好比完善了一個靈敏的“心理健康傳感器”,教師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最后,心理危機狀態(tài)的直接心理干預機制是由心理教師或其他指導人員對學生發(fā)生和潛伏的身心健康困難問題實施有意識的心理干預與控制調整。由此看來,構建心理危機的“三預”制度是緩解學生心理危機與促進和諧校園的必經之路。
四、心理危機“三預”創(chuàng)新性教學
(一)“預防”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
為達到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加、全方位傳播、全程推進”的校園健康素質教育發(fā)展需要,“三預”工作可以從多方面實施。例如,可采取學校健康知識教學宣講活動課、班會課、講座會等形式,也可借助學校廣播電臺、宣講欄、心理小報、學校心理劇等,大力做好學校健康、心理咨詢工作和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工作;做好教師建設,特別是加強對德育干部、班主任的培訓,積極開發(fā)學生互助資源,成立心理社團和選舉班級心理委員,等等。
(二)“預警”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
“預警”工作可設置學生心理檔案,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生智力發(fā)展情況數(shù)據分析、學生個性特征數(shù)據分析、心理健康狀況數(shù)據分析(MHT)、學業(yè)發(fā)展動力情況數(shù)據分析(KKT)、學習認知因素分析(AAT)、學業(yè)社交原因數(shù)據分析(FAT)、職業(yè)能力傾向數(shù)據分析。學生的常規(guī)心理健康測評量表包括:心理診斷測試(MHT)、身心癥狀自評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卡特爾十六種性格影響測試(16PF)、抑郁癥自評價表(SDS)、焦慮自我考核評價表(SAS)。
(三)“干預”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
“干預”工作要建立安全、安靜、規(guī)范的心理咨詢廳,統(tǒng)一公布心理咨詢室地址、熱線電話、心理咨詢時限、預約事項等;心理咨詢人員應對來訪學生的姓名、班別、聯(lián)系方式、心理咨詢干預狀況進行記錄,但必須做好保密措施;有關工作人員必須時刻確保自身聯(lián)絡的通暢,準備心理行業(yè)人士通訊錄以便及時咨詢心理專家意見;注重提高專職、兼職心理健康師的業(yè)務水平,提升其健康指導和咨詢服務技術;對于超出學校能力范圍的精神心理個案,須盡快將當事人轉介醫(yī)療機構。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應貫徹整體性原則,相關工作需要各方面協(xié)同配合、相互支持。明確健康教育的意義與需求,是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五、總結
“三預”工作機制涉及心理學知識,需要學校領導對其提起重視,需要各方協(xié)調參與。“三預”工作不僅能有效應對學生的心理危機,有利于學校管理,而且有助于德育工作。學校對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要從多方面考慮,始終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安全,推動學校教學秩序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鄧薛青.九年級班主任德育工作中預防學生心理危機的方法[J].新課程導學,2021(10):93-94.
商亮.心理預警·教育干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29):12-14.
張紅星.班主任請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級預防工作[J].科教文匯,2016(5):158-159.
張?zhí)m鴿,涂翠平,杜玉春.心理育人視角下危機干預中家校合作的困境與對策[J].北京教育(德育),2021(Z1):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