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 葉
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導致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了急躁的情緒。這對強調(diào)慢工出細活的紫砂藝術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上驳氖?,依然有一批深愛紫砂藝術的年輕人,愿意靜下心來,潛心研究這門古老而神奇的藝術,從前輩的手中繼承紫砂制作技藝并傳承下去。吳張聞便是他們之中的代表。
紫砂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技藝。數(shù)百年來,傳承者們在艱苦的條件下與沙和泥打交道。藝術的傳承需要的不僅是天賦和理想,更要有堅定的信念與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從事紫砂藝術創(chuàng)作的先輩們正是憑借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將這門藝術傳承至今。
《梅樁壺》 吳張聞/作
吳張聞愛梅花,因為梅花有傲雪欺霜、不畏嚴寒的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他扎實學習、努力工作。在學習紫砂技藝的過程中,吳張聞親眼看到先輩們?yōu)榱酥谱鞒鼍赖乃囆g品進行辛勤勞作的過程,看到了紫砂匠人身上彰顯出的如同梅花一般的品質(zhì)。紫砂匠人們不畏嚴寒酷暑,每日將雙手浸入泥水之中,攪拌泥漿,揉捏泥團,不顧雙手皸裂,泥水浸入傷口。正是這千百次的淘洗與揉捏,才能篩選出最上乘的泥料,可謂每一份泥料都是匠人們血汗的結晶。選好泥料之后,便是考驗創(chuàng)意的塑形階段,多年積累的經(jīng)驗在這時發(fā)揮出了作用。原本混沌一團的泥團、泥條,在技藝高超的匠人們的手中,轉(zhuǎn)眼間就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壺。有的渾圓如卵,托在手中溫潤如玉;有的六瓣似瓜,擺在桌上穩(wěn)重端莊;有的如一截樹樁,樹皮的皺褶清晰可見;有的如一座石碑,剛勁的書法躍然壺身。這種從質(zhì)樸自然之物轉(zhuǎn)化為精美藝術品的技藝,令吳張聞贊不絕口。正是那段難忘的學習經(jīng)歷,讓他與紫砂藝術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連接在了一起。
《連年有余》 吳張聞/作
在制壺過程中,吳張聞將他最愛的梅花鐫刻于紫砂壺上。他的《梅樁壺》借助梅花的形象,既展現(xiàn)了梅花的傲骨,更歌頌了紫砂匠人傳承藝術的堅定信念。在學習的過程中,這種信念和技藝從先輩那里傳承到了吳張聞的身上。這種信念正是紫砂藝術生生不息的源泉。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哪怕身邊的人都忙碌于應酬與奔波,吳張聞也能遺世獨立,不忘初心,沉心靜氣,不急躁,不冒進,扎扎實實地學,勤勤懇懇地做。這讓他比同齡人更好地參透了紫砂藝術的精髓?,F(xiàn)在的他,不僅在藝術造詣上擁有了相當?shù)慕洌跒槿颂幨郎弦诧@得老成持重、沉穩(wěn)豁達。
藝術的傳承,正需要一批像吳張聞這樣能靜下心來的傳承者。愿更多的青年匠人能夠參透此道,潛心做事,踏實做人,讓我們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能夠更好地傳承,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