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娜
(南京市江寧區(qū)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孕產保健科 江蘇 南京 211000)
唐氏綜合征(down's syndrome,DS)是導致我國新生兒出生缺陷的常見染色體數目異常遺傳性疾病。唐氏綜合征可導致新生兒智力低下、生長發(fā)育遲緩、頭面部特征異常等一系列病變,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孕期進行唐氏篩查是產檢必檢項目,可使DS胎兒在孕期的診斷率明顯提高,極大地降低了DS新生兒出生率。但唐氏篩查也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對DS的陽性預測值較低。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能提高對DS檢測的特異度和準確率。近年來,外周血游離胎兒DNA檢測在DS篩查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文進一步分析孕婦中期唐氏篩查聯合外周血游離胎兒DNA檢測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南京市江寧區(qū)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孕產保健科進行DS產前篩查的230例DS高風險孕婦的臨床資料,均接受唐氏篩查和外周血游離胎兒DNA檢測,將單純唐氏篩查作為A組,單純外周血游離胎兒DNA檢測作為B組,唐氏篩查聯合外周血游離胎兒DNA檢測作為C組?;颊吣挲g20~34歲,平均年齡(27.4±3.2)歲;孕周12~18周,平均(16.1±2.5)周;體重46~72 kg,平均(56.4±7.8)kg。所有孕婦均為單胎妊娠,處于孕中期,常規(guī)行唐氏篩查后顯示為唐氏綜合征篩查高風險,或超聲檢查提示胎兒異常,或孕婦服用過致畸藥物或有感染等致畸史、有染色體異常家族史、曾經生育過染色體異?;純骸⒂胁幻髟虻奶ネ<八捞サ?;所有孕婦均充分了解外周血DNA檢測技術,明確檢測適應證及局限性;排除多胎妊娠、孕早期或孕晚期、內分泌性疾病、遺傳性疾病、拒絕DS篩查等。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孕婦均知情同意。
(1)唐氏篩查。采集孕婦肘靜脈血10 mL,保存于EDTA抗凝管中,在4 h內進行檢測,于4 ℃下離心1 600 r/min,處理10 min,取上清液,分裝至多個1.5 mL離心管中,以時間分辨免疫熒光法測定血清游離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二聯篩查法,檢查結果以中倍數(multiples of the median, MOM)表示,結合孕婦年齡、體重、既往是否有21-三體不良孕史等指標,應用DS風險評估軟件,計算DS風險值,唐氏高危切割值為1:270。(2)外周血游離胎兒DNA檢測。抽取孕婦外周靜脈血10 mL,置入專用采血管混勻,在8 h內進行檢測,分離血漿,在4 ℃下1 600 g離心100 min,將獲得的上清液置入幾個2 mL離心管中,再次4 ℃下1 600 g離心100 min,將獲得的上清液置入2 mL離心管中,置于-80 ℃冰箱中待查;提取血漿中游離DNA的血漿超過2 mL,經PCR擴增后獲得樣本DNA文庫,使用高通量測序儀測定外周血胎兒游離DNA,計算待測染色體的比例與總體人群的比例之差,除以待測染色體的方差,得出每條染色體所占的比例,計算Z值,若Z值≥3,為三體高危,Z值<3,為單體高危。(3)聯合篩查。先行唐氏篩查,再行外周血游離胎兒DNA檢測。(4)對唐氏篩查陽性孕婦行羊水穿刺,在超聲引導下穿刺針經腹壁及子宮,進入羊膜腔抽取羊水20 mL,離心后獲取沉淀物0.5 mL,混合均勻,轉入加有羊水培養(yǎng)基的瓶內,開放式培養(yǎng)后觀察羊水細胞生長情況,加入一定量秋水仙素,停止細胞分裂至中期,制片后得到羊水細胞標本片,進行介入性產前診斷,以染色體核型分析結果作為DS診斷的金標準。
記錄三組對DS的診斷陽性及陰性病例數;統計三組對DS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和準確率。
A組陽性27例(真陽性9例、假陽性18例),陰性203例(真陰性201例、假陰性2例);B組陽性21例(真陽性10例、假陽性11例),陰性209例(真陰性208例、假陰性1例);C陽性13例(真陽性11例、假陽性2例),陰性217例(真陰性217例、假陰性0例),見表1。
表1 三組診斷結果分析
A組對DS診斷的陽性預測值為33.33%(9/27)、特異度為91.78%(201/219)、準確率為91.30%(210/230);B組對DS診斷的陽性預測值為47.62%(10/21)、特異度為94.98%(208/219)、準確率為94.78%(218/230);C組對DS診斷的陽性預測值為84.62%(11/13)、特異度為99.09%(217/219)、準確率為99.13%(228/2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三組對DS診斷的陽性預測值、特異度和準確率比較
21-三體綜合征、18-三體綜合征、13-三體綜合征的診斷符合率均為100%,見表3。
表3 唐氏篩查聯合外周血游離胎兒DNA檢測結果與染色體核型結果分析
我國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新生兒約120萬,占每年所有出生人口的6%。新生兒出生缺陷的發(fā)生主要與遺傳、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其中,染色體異常是最常見的遺傳因素,主要表現為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的異常。我國每年因染色體異常而發(fā)生出生缺陷的患兒達10萬左右,而染色體非整倍體異常約占所有染色體異常出生缺陷患兒的95%。臨床統計顯示,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類型包括21-三體綜合征、18-三體綜合征、13-三體綜合征及性染色體綜合征,尤其以21-三體綜合征的發(fā)病率最高,危害也最為嚴重。依靠目前的臨床治療技術,尚無法治療染色體疾病,因此,加強產前染色體疾病的篩查及診斷,及時終止妊娠,是降低出生缺陷患兒出生率的關鍵。
DS是產科重點排查畸形的疾病之一,也是孕期必檢項目,早期發(fā)現并干預,對保障新生兒出生質量有重要意義。目前,唐氏篩查是孕期主要的DS篩查方法,具有篩查成本低、創(chuàng)傷小、孕婦接受度高、臨床開展便利等優(yōu)點,通過血清測定F-βhCG、AFP,計算DS風險值來評估DS發(fā)病情況。但唐氏篩查對胎兒DS的診斷率較低,仍需要結合其他檢測方法進一步明確診斷。
既往臨床產前診斷通過羊膜腔穿刺、臍靜脈穿刺、絨毛活檢等侵入性方法來獲取胎兒細胞進行染色體核型檢驗,這些方法均屬于有創(chuàng)性產前診斷,可引起流產、感染、胎兒損傷、孕婦出血等并發(fā)癥或不良結局,臨床開展明顯受限。近年來,無創(chuàng)產前基因檢測在臨床得到推廣,通過抽取母體外周血,提取游離胎兒DNA,采用高通量測序法檢測游離胎兒DNA的染色體非整倍體,具有無創(chuàng)、準確性高等優(yōu)點,明顯提高了DS的診斷率,減少了羊水穿刺給孕婦帶來的痛苦,甚至可造成流產風險。相關研究表明,宮內胎兒DNA可呈游離狀態(tài)進入母體外周血循環(huán),母體血漿總游離DNA中游離胎兒DNA高達10%以上,且在孕5周即可檢出。且胎兒游離DNA分子長度多不足200 bp,明顯短于母體DNA,容易在孕婦外周血中檢測出游離胎兒的DNA。這給臨床早期診斷DS提供了有利證據。但該技術的檢測成本較高,在基層醫(yī)院及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難以普及。唐氏篩查聯合外周血游離胎兒DNA檢測能夠優(yōu)勢互補,兩者結合能提高診斷準確性,減少檢查費用,提高DS的早期診斷及干預率。
本文結果顯示,A組對DS診斷的陽性預測值為33.33%(9/27)、特異度為91.78%(201/219)、準確率為91.30%(210/230),B組對DS診斷的陽性預測值為47.62%(10/21)、特異度為94.98%(208/219)、準確率為94.78%(218/230),C組對DS診斷的陽性預測值為84.62%(11/13)、特異度為99.09%(217/219)、準確率為99.13%(228/2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C組對21-三體綜合征、18-三體綜合征、13-三體綜合征的診斷符合率均為100%。充分證明唐氏篩查聯合外周血游離胎兒DNA檢測能有效檢測出21-三體綜合征、18-三體綜合征、13-三體綜合征,整體對DS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率高,為臨床診斷胎兒是否存在染色體非整倍體提供了可靠依據。
綜上所述,孕婦中期唐氏篩查聯合外周血游離胎兒DNA檢測的診斷價值確切,診斷準確率高,且安全無創(chuàng),可為臨床早期診斷DS及終止妊娠提供可靠依據,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