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鳳
摘要:"雙減"政策的落地,讓不少地區(qū)和學校都在創(chuàng)新和拓展家校共育的路徑。對于鄉(xiāng)村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學校和家庭是兩個非常關鍵的場所,學生在這兩個場所中學習和生活的時間是最多的。所以在這兩個場所中展開深度的教育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文將圍繞著家校共育的教學策略展開探究。
關鍵詞:"雙減";農村初中;家校共育;
一、引言
家校共育倡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統(tǒng)一目標和觀念,以此形成合力,更好地教育學生。在學生年齡較小的初中階段,任何新教育理念的落實都需要家校共育的輔助。"雙減"政策是當今提出的一項新政策,其要求減輕作業(yè)練習對學生的負擔,目的在于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可以說,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減負"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使得教學以知識教學為重點向以育人為重點轉變的手段。在這樣的情況下,單單憑借教師的努力往往是不夠的。因此,在初中階段,基于"雙減"政策的落實,教師需要構建立體式的家校共育模式,以使家長和學校形成合力,在做好"減負"工作的同時全面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1]。
二、現(xiàn)階段鄉(xiāng)村初中家校共育中存在的問題
家校共育教育工作基于質量良好的家校溝通工作,教師和學生家長需在溝通中明確鄉(xiāng)村初中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突出問題,進而針對此類問題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對此類問題盡早干預。但在此過程中,家校溝通的形式比較單一,導致家校溝通的質量并不高。首先,鄉(xiāng)村初中教師在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時,往往借助于家長會,而在家長會上,主要的會議內容往往是為學生家長匯報近期班級教育教學工作的最新進展和班級學生的共性問題。
三、鄉(xiāng)村初中學校家校共育的策略
1、開展親子活動,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和諧的親子關系是高效教學的重要條件,"雙減"政策的落實需要家長與學生相互理解。而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和諧的親子關系本身就會為學生帶來較大的負擔,這與"減負"的理念是相悖的。在立體式的家校共育模式構建中,家長、學校和學生三方的充分交流是相當必要的。而親子活動則為三方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這有利于教師與家長統(tǒng)一教育理念,讓家長一定程度上認可"雙減",也有利于家長和學生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促進學生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因此,在初中教學中,教師需要積極開展親子活動,輔助學生和家長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
2、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組織培訓工作
在"雙減"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學生的學習壓力得到有效釋放,但是減壓不等于降低學習的主體地位,反而更加強調高質量的學習,所以,家校共育也成為了當下教育改革持續(xù)深化的必然趨勢。但是為了促進良好穩(wěn)固的關系養(yǎng)成,網絡培訓是必不可少的一大環(huán)節(jié)。因為家校共育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促進學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長,在實踐過程中必須克服一切不安定因素,保持思想行動的協(xié)調性。網絡培訓能夠增強家校共育的實效性,同時也能不受空間地理位置的限制,及時掌握最新教學資訊。其次,網絡培訓的手段方式豐富多彩,可以更好地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培訓,能夠充分考慮到個體差異性,從而選擇最有效最讓人感興趣的方式。比如當下,網絡直播百家爭鳴,引人入勝,可以將網絡直播創(chuàng)新化融入,將先進的教育理念送達到每一位家長的身邊,幫助家長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最佳成長方案,同時也讓家長可以看到學校教師的付出,對家校共建模式的發(fā)展增添許多信心,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fā)展,讓學生在"雙減"背景下?lián)碛懈訝N爛的明天[2]。
3、拓寬家校共育的渠道
在過往的經歷中,家長和學校的教育難以形成合力,主要還是因為渠道有限,再加上忙于自身的各自工作,未能有實質性舉措展開頻繁的交流。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舊模式,應該創(chuàng)設更多渠道來實現(xiàn)學習和家長的積極交流。首先應當組織專業(yè)化家校共育機構,由學校牽頭,以班級為單位,由教師負責機構的主要日常事務,然后積極邀請平時比較活躍的家長作為團隊核心力量,擔任常務理事一職,定期展開會議,總結前段時間工作的特色和不足,為下一步教學計劃的開展提出新思路新方向。同時,也可以不定期組織團建活動,充分調動每一個家長成員參與家校共建的積極性,傳達先進教學思維,讓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高質量的提升。與此同時,也可以編輯一套家校共育的學刊資料,用大數(shù)據(jù)說話,充分融合家長的智慧,讓每一個家長的有質量的想法都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從而激發(fā)家長主動參與的熱情。
4、發(fā)放評價量表,引導家長參與監(jiān)督
"學而不思則罔",反思是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影響因素,這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學評價的影響。在新課改的指導理念下,引入多樣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指標成為了教學評價的發(fā)展方向。在家校共育的指導理念下,引入家長作為評價的主體成為一種相當必要的措施。相比過去的書面作業(yè),在"雙減"政策的要求下,家庭教育更加偏向于學生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對于家長的評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相比教師,家長一般缺乏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評價方法也不夠合理。量表是評價的重要方法,能有效引入多個指標,為家長指明評價的方向。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積極向家長發(fā)放評價量表,以更好地構建立體化的家校共育模式,落實家校共育的原則[3]。
5、積極應用"微信公眾號"或者"微信小程序"功能
微信是現(xiàn)階段應用范圍最廣的手機溝通類App,并且此App的界面比較友好,不同年齡段的家長均可在短時間內掌握此應用的一般應用方法,但受限于班級微信群的公開性,學生家長在提及一些私密的、個性化的問題時,不便于在班級微信群中進行溝通。雖然很多家長會利用微信或者電話直接與學生班主任進行溝通,但有時由于雙方時間安排或者工作、生活節(jié)奏上的差別,導致微信回復或者電話接聽并不及時,家校溝通不及時,延誤問題的最佳解決時機。
四、結語
"雙減"政策的推行,讓家長和學校都充分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這種新模式的構建,不僅可以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樣貌帶來新的活力,同時也能讓學生的成長在更加自由的環(huán)境里吸收養(yǎng)分,并且也能夠讓家長同學校在教育方面達成更多的共識,培養(yǎng)出默契。所以無論是哪一方,都應該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訴求,都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路徑,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化平臺的優(yōu)勢,讓學生在輕負擔的學習氛圍中實現(xiàn)更快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呂曉菲. 初中家校合作現(xiàn)狀及優(yōu)化策略研究——以青島H中學為例[D]. 青島大學. 2022,(06).10-13
[2]陳步學,焦德應,胡林. “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N]. 廣元日報,2021-11-12(004).
[3]沙紅芳.目標“雙減”的家校合作轉向:基于家校共育的視角[J].教育視界,2021(2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