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迪 肖兆風 莢艷麗 黃潔
【關鍵詞】病毒性小兒哮喘;孟魯司特鈉;臨床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25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3--01
病毒性小兒哮喘主要因為病毒感染呼吸道引起氣道高反應性而發(fā)病,急性發(fā)作能引起呼吸困難,幫助患兒及時控制病情、緩解呼吸道炎癥非常重要[1]。對小兒哮喘進行治療常規(guī)方法是應用糖皮質激素和β2受體激動劑,雖然有良好的疾病控制效果但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孟魯司特鈉的參與,能夠減少激素類藥物的劑量,還能提高臨床效果,促進患兒病情更早改善。研究分析孟魯司特鈉治療病毒性小兒哮喘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基礎信息
研究選擇2019年4月~2021年8月在我院治療的病毒性哮喘患兒108例。用拋幣方法將108例患者分為兩組,試驗組(54例)和對照組(54例)。試驗組患兒年齡5個月~4歲,平均年齡(1.74±0.43)歲;病程1~6個月,病程均值(2.11±0.54)個月;其內男、女各有33例、21例。對照組患兒年齡6個月~4歲,平均年齡(1.83±0.52)歲;病程1~7個月,病程均值(2.38±0.62)個月;其內男、女各有32例、22例。將兩組患兒各方面基礎信息相互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
1.2方法
患兒基礎治療方法基本相同,包括吸氧、鎮(zhèn)咳、糾正水電解質等,伴有發(fā)熱癥狀的患兒首先物理降溫,若體溫超過38.5℃予以藥物干預。同時所有患兒應用特布他林(國藥準字H20010702,華宇制藥)和布地奈德混懸液(國藥準字H20213357,長風藥業(yè)),具體用法:特布他林,以0.065 mg/kg的劑量用藥;布地奈德混懸液,以1.0mg的劑量用藥,和適量生理鹽水混合,進行霧化吸入治療,每天治療1次,每次吸入時間20min。
試驗組加用孟魯司特鈉(國藥準字H20083330,魯南貝特制藥)治療,具體用法:口服,每晚睡前用藥,每次用藥劑量4mg。
兩組患兒均完成1個月的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哮喘癥狀改善情況并完成癥狀評分。治療前后幫助患兒檢測血清Cyslts水平。觀察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觀察兩組患兒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記錄兩組患兒糖皮質激素用量。
根據(jù)患兒病情改善情況和復發(fā)情況進行療效評價,標準如下:治療后患兒哮喘癥狀、體征消失,停止用藥3個月沒有復發(fā),顯效;治療后患兒哮喘癥狀、體征明顯減輕,停止用藥3個月有輕度發(fā)作,有效;患兒治療后哮喘癥狀、體征明無變化,無效。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研究獲得數(shù)據(jù)資料輸入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肺功能等指標等計量資料通過x±s表示,完成t檢驗;臨床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等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結果
2.1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癥狀評分、Cyslts水平和糖皮質激素用量
治療前試驗組和對照組患兒對比哮喘癥狀評分和Cyslts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兒治療后的哮喘癥狀評分和Cyslts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兩組患兒用藥期間糖皮質激素用量和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兒用藥后均順利完成治療,期間沒有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試驗組發(fā)生1例嗜睡和1例上腹不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70%,本組患兒糖皮質激素用量(93.27±15.74)μg/d;對照組發(fā)生7例胃腸道不適,3例嗜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8.52,本組患兒糖皮質激素用量(293.86±31.55)μg/d;試驗組患兒用藥期間糖皮質激素用量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病毒性哮喘是小兒哮喘常見的類型,有研究指出出生在12個月內患兒發(fā)生哮喘,其中20%是被呼吸道合胞病毒引發(fā);而年齡半歲內的哮喘患兒中60%是因為病毒引發(fā)[2-3]。病毒性哮喘主要是因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等誘發(fā)。
綜上所述,病毒性小兒哮喘應用孟魯司特鈉能夠提高臨床療效,且藥物利于患兒耐受,具備良好的用藥安全性。
參考文獻:
[1]管政.孟魯司特鈉治療病毒性小兒哮喘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9,40(5):1015-1016.
[2]王會磊.喘嗽寧聯(lián)合孟魯司特鈉及布地奈德治療小兒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效果[J].河南醫(yī)學研究,2021,30(1):133-135.
[3]周斌,彭淑梅,何敬華,李麗賢,黃冬平.孟魯司特鈉聯(lián)合普米克令舒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的療效及對患兒炎癥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21,32(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