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清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思想、塑造品性的最佳時期,抓住這一時機對學生開展德育,是小學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內容。目前在德育中盛行的“立德樹人”教育思想,能夠促進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實現教育公平,也有利于培養(yǎng)更多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人才。因此,教師必須要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積極構建高效的德育課堂。
關鍵詞:“立德樹人” 小學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9.041
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的德育,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來講具有持續(xù)的影響。在小學德育中,教師除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外,也要關注對學生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認真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以多渠道、多手段展開德育工作,注重教學各方面的創(chuàng)新,組織高效的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促進學生自身思想品德的提升,最終達成德育的目標。
一、“立德樹人”教育思想運用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必要性
首先,在“立德樹人”中,“德”與“人”是統(tǒng)一的,注重德育在前、以人為本,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改變學生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指引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這種教育思想,正是小學德育的基本指導思想,也確保小學德育工作方向的正確性。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缺少必要的道德認知能力,是非觀不夠成熟,大多數學生只能通過事件的最終結果、利害關系等定義好壞,這使得小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與道德水平有待完善。“立德樹人”下的小學德育,能夠幫助學生端正思想觀念,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得以更好地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質與綜合素質。
其次,“立德樹人”思想為小學德育提供了教育目標。“立德樹人”是以培育學生的“德”與“才”為核心的,在教育中致力于塑造學生的完整人格,可以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保障。而小學德育的目標也在于使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思想品質與行為習慣,與“立德樹人”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可見,“立德樹人”是小學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不僅讓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與“才”的培養(yǎng),也要求教師能夠身體力行,踐行“立德樹人”這一先進思想,做好對學生的德育工作,為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
最后,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德育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個人學習效率。因為這種教育方式能夠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習慣和學習觀念,讓學生以更為積極、向上的姿態(tài),參與到知識學習中,不僅推動了“立德樹人”在德育中的應用,也提高了實際教學效果。同時也拓展了教學內容,引起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展開高效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實現“立德樹人”。
二、“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在小學德育教學中運用的原則
為了保障“立德樹人”思想在小學德育中的貫徹落實,使德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必須要以正確的“三觀”作為教育的引領方向。在“立德樹人”思想的支持下,助推小學德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轉型,保證德育課程體系在科學化觀念的指引下順利開展,所以應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使德育內容完全融入教學中。課堂是小學德育的主戰(zhàn)場,也是促進“立德樹人”思想發(fā)揮的重要路徑。若想真正活化德育課堂,則要做到“以生為本”,將學生的特點作為支撐,根據教學內容,使“立德樹人”的德育常態(tài)化,謹遵“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使德育內容貫穿小學教學的各領域和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第二,使德育內容融入教學管理和服務中。教學管理和服務也是小學德育中的重點內容,是保證“立德樹人”思想充分發(fā)揮育人價值的堅實屏障。尤其是在教學創(chuàng)新和改革環(huán)境中,必須要將德育工作與教學管理和服務有機結合,將“立德樹人”思想添加到教學質量評估以及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機制之中,使管理制度、守則公約等內容切實成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可以自覺踐行和堅守。
第三,使德育內容融入實踐活動中。社會實踐對于小學德育體系來講是體現“立德樹人”思想的最佳時機,通過發(fā)揮社會實踐的推動作用,能夠保證“知行合一”理念的呈現,也得以促進“立德樹人”思想的滲透。學??芍贫ㄅc社會實踐有關的指導大綱,建立健全實踐活動機制,做好實踐性德育課程的開發(fā),建立起小學德育的新體系,以達到實踐育人的工作目標,將“立德樹人”思想對德育的引領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三、“立德樹人”教育思想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制定實施方案
開展小學德育教學的第一步,便是制定好實施方案。教學方案是這項“德育教學工程”的藍圖,是對德育工作中各項任務作出統(tǒng)籌規(guī)劃的內容整合,還是德育工作從計劃到實施的具體行動路線與方針,對于提高德育教學成效,加強“立德樹人”思想滲透等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教師在制定實施方案時,應牢牢把握教學內容,從教學目標入手,基于“立德樹人”思想作出對各項目的規(guī)劃,明確德育的工作任務、方式、流程等。還應預測教學進度和階段性成果,規(guī)劃不同工作項目之間的關系,使德育工作中的項目做到協調統(tǒng)一。在這一實施方案中,還應包含對當前德育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等的詳細分析,指出解決問題、實現“立德樹人”的方法,并提出具體的措施,為德育工作的有序開展夯實基礎。
2.引入生活元素
通過對以往的小學德育進行分析后,會發(fā)現德育存在“理想化”的情況,即將德育放在了過于神圣的位置,在設立教學目標時,目標過于抽象。小學生的這方面思維意識還在形成和發(fā)展時期,“理想化”的目標很明顯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范圍。這種情況會讓學生難以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德育的作用,嚴重影響了德育的落實,也制約了“立德樹人”思想的體現。為了讓學生更明顯、深刻、全方位地理解德育內容,切身感受“立德樹人”思想的力量,并受到良好德育內容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應基于“立德樹人”思想,積極引入生活化元素,使德育課程更傾向于貼近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接觸的層面。即在對學生開展德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善于挖掘學生經歷或積累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的視角,從學生生活的世界中尋找豐富多彩的生活化元素,不斷對德育教學中的生活化資料、案例等進行拓展和研究,探尋將這些元素引入德育中的有效渠道。這種方式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在接受德育時出現負面情緒,從而讓學生對于生活化的學習要求獲得了充分的滿足。
在基于生活化的德育實踐中,應當關注圍繞學生的三大方面。首先應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教學點燃學生的熱情為主導,使學生投身生活實踐中,能夠受到德育的影響。另外,要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推動生活化元素在各層面或領域內的共享。教師還應注重發(fā)現生活中存在的德育資源,使德育資源的取得途徑更加開闊。最后,教師也要加強與家長的合作,通過家校互動協同育人的方式,打造共同管理學生,實現德育的良好局面,使生活化的德育獲得長久發(fā)展。
3.嚴抓教學紀律
在教學中,紀律是學生在課堂中必須嚴格遵守的行為準則,在小學德育課堂中,教師更要督促學生遵守課堂紀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管控紀律時,應有意識地盡量為學生提供自由的空間。小學生活潑好動,自律能力欠缺,由于沒有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經常會出現違反紀律的情況,比如在教室中打鬧,在教室亂扔垃圾,此類現象不僅擾亂了紀律,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更會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產生阻礙。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為學生提供自由天地的同時,也要明確地為學生指明課堂規(guī)則,讓學生在課堂中認真聽講、保持肅靜、保持教室地面干凈整潔,使全體學生共同維護課堂秩序。
但是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教師在對其進行紀律上的管理時,手段不可過于強硬、刻板。首先,要強化對學生的習慣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使學生清楚地懂得擁有良好的習慣不只對于品質有益,也對于今后的生活和學習大有裨益。教師在教學時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在教材中提煉與德育內容有關的素材,并基于對學生當前的表現,對于不同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思想教育,學生也會在教師的合理引導后,認識到形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意義。其次,教師應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對于學生來講,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課堂的輔助者等,也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生活中最直接的榜樣,要做到以身作則,通過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在教師榜樣作用的引導下,學生作為德育的主體,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在德育層面的潛力。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向榜樣學習,也能促進學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站在教師的角度,也可以做到有效改善目前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德育價值獲得進一步的發(fā)揮。最后,教師要用最適合于當前學生情況的培養(yǎng)方法,作為開展德育的重要支點。通過將常規(guī)訓練融入其中的方式,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養(yǎng)成良好習慣。教師可制定并監(jiān)督學生完成課堂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做到愛護桌椅等教室內的公共設施,遵守班級和學校內的規(guī)章制度,也要讓學生明確這些紀律是學生在課堂中應當承擔的重要義務。若想在德育中結合管理的內容,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則需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是班級中的一員,是課堂的主人,以這種方式讓學生嚴格遵守課堂秩序,保護班級環(huán)境,將學校、教師、同學當作自己的家與家人一樣愛護,從而塑造學生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使學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品格。
4.豐富教學活動
上文提到社會實踐對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以活動為載體的德育,比單純的說教更具說服力,也更容易讓學生在心理層面上接受與理解。所以,在德育中,教師可根據當前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的認知情況,以德育需求為中心,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以實踐的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可以更為深刻地感受到德育的光芒,透徹地理解抽象的德育內容,也能夠充分發(fā)揮出德育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正確導向作用。為此,教師可在每年的重要節(jié)日中組織相應的活動。比如在世界地球日組織學生到公共場所進行宣傳,培養(yǎng)學生保護地球、愛護環(huán)境的品質;在植樹節(jié)安排學生到郊外種植樹苗,培養(yǎng)學生勤奮勞動的精神;在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組織感恩活動,讓學生明白父母的辛苦,能夠回報父母等。或者在教師的帶領下慰問敬老院、孤兒院等,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良好美德;組織學生清掃校園內的垃圾,樹立學生愛護校園的意識等。也可以德育為主題,組織大型的教育活動,如在國慶節(jié)開展回顧我國歷史的演講活動,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世界家庭日以“弘揚優(yōu)秀家風”為主題,邀請知名教育學者開展講座等。
5.創(chuàng)設德育環(huán)境
教育如果沒有深入學生的心靈和情感中,學生也只能體會到表面的教育,無法在長遠的層面體現與升華教育的實際價值。小學德育也是如此,只有為學生打造一個優(yōu)良的德育環(huán)境,才能保證“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順利完成,使德育更加完善,促進德育工作的全面落實。
首先要基于宏觀環(huán)境,打造一個為學生服務的優(yōu)秀校園環(huán)境,其中校園文化的優(yōu)化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感受到德育內容中的優(yōu)秀思想,使學生遵守公德和美德,成為一個擁有完善品格的人。在打造環(huán)境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在教育中的影響,體現出“立德樹人”思想在德育中的優(yōu)勢。其次,要基于微觀環(huán)境,即以班級的層面創(chuàng)設教育環(huán)境。在新生入學時便要做好德育工作,使新生的德育具有規(guī)范化、標準化、特色化等特征。與校園文化相對應的是要注重班級文化的弘揚,可以設置班級名次、奮斗目標等,對班級中的各個崗位和負責人進行確定,選擇身邊的榜樣開展長期的德育,使班級內全體學生都有共同的價值與精神追求。
6.強化評價反饋
雖然德育工作可以事先設計好,但在具體實施中,無法避免地會發(fā)生意外情況,容易降低教學實效,影響“立德樹人”思想的發(fā)揮。因此,在德育結束后,教師應及時作出教學評價,對課堂中德育的實施情況進行反饋,便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問題,并及時予以糾正,使德育的有效性得到保障。教學評價中,一般以結果性輔助過程性評價的模式為主,不僅看到了德育的實施過程,也注重了學習成果,另外也要注意教學評價的客觀、公正、全面。評價的指標要以德育教學目標為主要參考依據,教師通過評價指標,可以看到德育目標是否在實際教學中有所實現,也能夠對學生德育內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作出分析,判斷教學方式是否適合目前學生的情況。一旦發(fā)現了問題,教師要做到深入分析原因,制定出可行性較強的解決方法,使德育教學更加完善。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思想是當前德育改革的根本任務,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科學組織德育工作,全面貫徹“立德樹人”理念,積極改善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積累工作經驗,使學生得以德才兼?zhèn)涞匕l(fā)展,彰顯出德育對培養(yǎng)學生思想的價值。這樣才能引領學生實現立體式的健康成長,推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將學生培養(yǎng)為品格更加高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佩珍《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德育工作探究》,《教育觀察》2021年第11期。
[2] 呼和、張紅霞《學科德育在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中的地位——評〈“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學科德育研究〉》,《社會科學家》2020年第12期。
[3] 禚麗麗《體驗學習,立德樹人——素養(yǎng)導向下小學體育學科德育實施的路徑優(yōu)化探微》,《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