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楠 方丹東 杭歡歡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 神經(jīng)外科 護理部 47000
垂體瘤是發(fā)生在垂體前葉和后葉及顱咽管上皮殘余細胞的腫瘤,腫瘤可壓迫垂體周圍的組織以及影響垂體的功能,可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學習,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但有研究顯示約有75%的經(jīng)鼻蝶入路手術患者嗅覺功能嚴重減退[1],因經(jīng)鼻蝶入路手術需使用內(nèi)鏡,可引起鼻黏膜損傷、水腫,導致鼻腔功能下降,降低嗅覺功能和睡眠質(zhì)量,因此在術后應積極采取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嗅覺功能。臨床多在患者術后予以心理干預、并發(fā)癥預防、用藥指導等常規(guī)干預,未給予嗅覺功能的針對性訓練,患者的嗅覺功能仍然較差[2]。嗅覺訓練是讓患者定期、重復試聞不同香型的溴素,以刺激嗅覺的恢復[3],在早期進行嗅覺訓練,可能會有助于經(jīng)鼻蝶垂體瘤切除患者術后的嗅覺功能恢復。故本文將探討早期嗅覺訓練對經(jīng)鼻蝶垂體瘤切除患者術后嗅覺功能的影響,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我科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03例經(jīng)鼻蝶垂體瘤切除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1例)和觀察組(52例)。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27例,年齡48~62歲,平均年齡(56.60±3.63)歲;垂體瘤直徑2.0~3.5cm,平均直徑(2.96±0.31)cm。觀察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49~64歲,平均年齡(55.42±4.02)歲;垂體瘤直徑2.0~3.5cm,平均直徑(2.78±0.42)cm。兩組性別、年齡、垂體瘤直徑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確診為垂體瘤[4],行經(jīng)鼻蝶垂體瘤切除術;(2)術前認知能力正常;(3)無哮喘、呼吸道感染。排除標準:(1)術前有嗅覺功能障礙;(2)對溴素過敏;(3)鼻竇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經(jīng)鼻蝶垂體瘤切除術。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guī)干預,常規(guī)進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用藥指導、康復訓練指導以及并發(fā)癥預防。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嗅覺訓練。術后7d拔出鼻腔填塞物,在通風的房間中運用玫瑰、檸檬、丁香、薄荷4種味道的溴素進行嗅覺訓練,每種溴素聞10s/次,聞2種溴素間隔時間為10s,訓練5min/次,每日在早餐前及睡前各訓練1次。出院后在家也遵循上述方法和頻次進行訓練。氨溴索需避光密封保存。通過電話或微信隨訪患者的訓練情況,2次/周。并及時為患者更換新的溴素。術后均接受3個月的干預。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指標 記錄兩組嗅覺功能、鼻腔功能、睡眠質(zhì)量。(1)嗅覺功能:于術后1周、3個月,使用TT嗅覺計[5]檢測,記錄嗅覺察覺閾值(DT)、嗅覺識別閾值(RT)、溴素濃度,包括8個等級:-2(濃度最低)、-1、0、1、2、3、4、5(濃度最高),受試者的濃度越高表示嗅覺功能越差;應用嗅覺心理物理(Sniffin’Sticks)檢測法[6]評價嗅覺功能,總分0~48分,評分越高表示嗅覺功能越好;應用嗅覺-12項(SS-12)試驗[7]檢測患者的嗅覺,辨別12個測試棒的氣味,正確記1分,錯誤記0分,得分越高表示嗅覺功能越好。(2)鼻腔功能:于術前、術后3個月應用鼻腔功能測量表(ASK)[8]評估患者的鼻腔功能,量表包括嗅覺、味覺、流鼻血、呼吸時的哮鳴音等12項內(nèi)容,總得分0~6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鼻腔功能越差。(3)睡眠質(zhì)量:于術前、術后3個月采用24h動態(tài)腦電圖觀察患者的睡眠結(jié)構(gòu),記錄患者的夜間睡眠時間、覺醒頻次。
2.1 兩組嗅覺功能對比 術后3個月觀察組的DT、RT低于對照組,Sniffin’Sticks檢測法總得分、SS-12試驗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嗅覺功能對比
2.2 兩組鼻腔功能對比 術后3個月觀察組的ASK量表得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鼻腔功能對比分)
2.3 兩組睡眠質(zhì)量對比 術后3個月觀察組的夜間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覺醒頻次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睡眠質(zhì)量對比
經(jīng)鼻蝶切除垂體瘤是臨床上治療垂體瘤最常見方法,但因手術入路方式,可損傷鼻黏膜、嗅黏膜,導致患者的嗅覺功能障礙,嚴重可進一步導致患者記憶力減退和認知功能下降,影響生活質(zhì)量,故在術后采取干預措施很有必要。而臨床多在術后予以常規(guī)干預措施,未針對患者的嗅覺實施相關干預措施,患者的嗅覺功能較差[9]。嗅覺訓練是讓患者主動吸嗅各種類型的香味,其常應用在上呼吸道感染、創(chuàng)傷后的嗅覺障礙中[10],在術后7d拔除鼻塞填充物后即進行嗅覺訓練,可能會有助于經(jīng)鼻蝶垂體瘤切除患者術后的嗅覺功能恢復。
DT是患者剛好能感覺到某氣味分子的最低濃度,但不可判斷出氣味名稱;RT指患者能確切感覺到某氣味分子的最低濃度,并能判斷出具體的氣味。本文中,術后3個月觀察組的DT、RT低于對照組,Sniffin’Sticks檢測法總得分、SS-12試驗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早期嗅覺訓練可改善經(jīng)鼻蝶垂體瘤切除患者術后的嗅覺功能?;颊咴谛g后取出鼻塞填充物后即進行氣味訓練,重復的氣味可提高患者嗅覺上皮的敏感性,刺激嗅上皮水平基底細胞分化為球形基底細胞,并分化成正常的嗅上皮細胞,逐漸恢復損傷的嗅黏膜。并激活三叉神經(jīng),而三叉神經(jīng)可參與嗅覺信號的處理的傳導[11],長期重復訓練可提高對氣味的識別能力和辨別能力,改善嗅覺功能。
本文中,術后3個月觀察組的ASK量表得分低于對照組,夜間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覺醒頻次少于對照組(P<0.05),說明早期嗅覺訓練有助于改善經(jīng)鼻蝶垂體瘤切除患者術后的鼻腔功能和睡眠質(zhì)量。鼻腔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嗅味覺功能障礙,且手術導致的鼻黏膜腫脹可引起患者呼吸不暢、流涕、頭痛,增加患者夜間覺醒頻次,影響睡眠質(zhì)量。在早期進行嗅覺訓練,溴素的氣味分子可刺激鼻黏膜,將嗅細胞傳遞信號至初級嗅覺皮層,誘發(fā)神經(jīng)元突觸聯(lián)系,進而重塑受損的嗅覺傳導通路,促進嗅覺功能恢復[12];且氣味刺激可改善三叉神經(jīng)的應激紊亂,激活神經(jīng)元的嗅覺中樞神經(jīng)元的活動,有助于調(diào)控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使得腦血流量和血氧含量增加,加快鼻黏膜的腫脹消退[13],進而改善鼻腔功能,并減少鼻腔的不適癥狀對睡眠時呼吸的影響,改善睡眠質(zhì)量。
綜上所述,早期嗅覺訓練有助于改善經(jīng)鼻蝶垂體瘤切除患者術后的鼻腔功能,進而提高嗅覺功能,改善睡眠質(zhì)量。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因嗅覺功能障礙還會降低經(jīng)鼻蝶垂體瘤切除患者術后的生活質(zhì)量,而本研究未觀察嗅覺訓練對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作用,且納入觀察的樣本量偏少,研究結(jié)果可能會出現(xiàn)一定偏倚。在未來的研究中,可增加樣本量,并補充生活質(zhì)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