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草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考中也占相當?shù)姆种?,而文言文由于年代久遠,遠離學生生活等原因,存在一系列的閱讀障礙——諸如古今異義詞、通假現(xiàn)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故讀懂文言文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文言教學中多下功夫,努力消解學生文言文閱讀難度。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應該授之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受益。反思多年的文言文教學實踐,我覺得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課前:指導學生做好文言文預習
預習是提高文言文教學質(zhì)量的關(guān)鍵,是教學過程的第一步,是學生接觸課文的開始,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預習的好壞,直接關(guān)系到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預習。 預習時,告訴學生要充分利用好課文注釋,并通讀課文。每篇文言文都有注釋,注釋好比拐杖,可以引領學生走進文言文,摒棄學文言文的畏難思想。
閱讀文言文要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出處、寫作背景、文化常識、與課文有關(guān)的作者經(jīng)歷,以便學生知人論世,解讀作品;在此基礎上通讀全文,力爭上課前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粗知大意。
二、課堂:變串講為精講、點撥
文言文的講解一定要走出串講的教學模式,因為學生畢竟沒有過耳不忘的本領,串講只能是當時聽懂,但過后所留下的印象卻微乎其微。精講則不然,它可以讓學生抓住課文重點,每節(jié)課都有收獲,但精講的前提是教師對課文內(nèi)容要洞悉,對學生學習水平要吃透。否則當講未講教學效果就談不上了。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就像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朗讀在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中尤為重要。
(2)學生分小組互譯文章,(小組人數(shù)不宜太多,以4—6最好)教師巡回指導解決學生口譯過程中的有爭議處或疑難處。
(3)教師精講根據(jù)課文歸納出的一些重點文言實詞含義,虛詞用法,文言句式等。并要求學生記住,以便以后靈活運用。比如在《岳陽樓記》一文的教學時,在學生互助合作通譯全文后,可以給學生歸納出詞語“賦”的幾中含義:1一種文體——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2賦稅:更若役、復若賦3征收——歲賦其二。④寫作---銜觴賦詩。再如《桃花源記》學完后,我給學生歸納出文言y文中表“全,都”意的詞語:1咸(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2皆(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3并(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4悉(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在學完文言文單元后,再給學生歸納出文言中“之、而”等的用法,這樣寸積銖累,學生的文言素養(yǎng)會慢慢提高。
(4)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后分析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放手給學生,提倡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只做點評歸納。
三、課后:指導學生拓展鞏固
課后要求學生將所學文言文反復朗讀,達到熟練背誦的程度,并指導學生及時鞏固積累的文言詞語、文言現(xiàn)象。在此基礎上最好能輔以相關(guān)的文章讓學生在閱讀中活用積累的文言知識,實現(xiàn)課內(nèi)外緊密銜接,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除了教材上的文言文之外,也可以多買幾本文言文進行拓展,特別像一些歷史類的文言文名著,這類文章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文化歷史修養(yǎng),而且在考試中考到的可能性比較高。學生在進行文言文閱讀的時候,可以先看全文再看注釋,一點點理解記憶。
我們要讓學生需要明白,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就是古為今用,不是為了掌握幾個詞匯,會幾句古詩詞。古代典籍里有太多太多的精華,我們今天的所有成就和文明都源于此。所以,學生學習文言文,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積累基礎知識,付出了時間,才可以學好文言文,初中生需要作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時代在發(fā)展,教育在革新,傳統(tǒng)的越俎代庖式的講解已不能適應今日的教育大潮,教師只有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才能在教學上出成績,當然這對我們教育同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這樣我們才能在自己的一片園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