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新坤 肖培東
【關鍵詞】非文章類語篇寫作,語文學習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2022 年版義教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深化教學改革的背景之下,語文課程要增強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推動學習方式變革,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需要真實的學習發(fā)生和可見的語文學習力培育。在新課標背景下,“語言運用”“真實的情境”“變革學習方式”“思維方法、品質(zhì)”“以文化人”等關鍵信息成為語文學習的航標。據(jù)此,我們要在方法論上尋求突破,探索出一條切實有效的實施路徑。非文章類語篇寫作便是良策。本文擬從三個方面對其展開論述。
一、有助于寫作觀的重塑與學習觀的新建
談到寫作,我們習慣將其視為語文課程意義上的作文教學,而寫作的結果就是作文。但是,寫作的結果未必是文章。試卷上的論述題、一份簡歷、一段祝福語、一則宣傳語、一副對聯(lián)、小結、反思、計劃、點評、調(diào)查報告等都是寫作的成果,屬于非文章類語篇寫作?!八^語篇,是獨立地達成一個交際意圖的語言單位,它不僅僅指首尾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一句話,一個段落,或幾個意義上有密切聯(lián)系的段落?!盵1]而非文章類語篇,“是指完成一定交際任務的詞、句、段等語言交際單位,主要包括語句性語篇、語段性語篇”[2]。從人的發(fā)展歷程和實際需要來看,非文章類語篇寫作貫穿學習、工作、生活整個過程。鑒于我們對“寫”的理解與定位大多還是停留在舊有的文章寫作上,所以我們的寫作觀需要將非文章類語篇寫作納入進來進行重塑,寫作的功用才不會被觀念遮蔽而少用武之地。
寫作觀重塑,學習觀也會隨之改進而新建。對于寫作,美國較早地就產(chǎn)生了這樣的觀念:一種是學習寫作,另一種是通過寫作來學習。“寫作本身既被看作學習過程與內(nèi)容,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憑借不同情景下各學科中的多種形式的寫作,學生才能主動理解、吸收、加工、運用學科知識,進而建構自身的學科知識體系?!盵3“] 2020年美國頒布了《共同核心州立英語語言藝術與歷史/社會、科學、技術中的讀寫標準》,‘通過寫作來學習,寫作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理念得到了進一步強化?!盵4]非文章類語篇包括語句性語篇、語段性語篇,往往具有篇幅簡短、用時較少,形式靈活、話題豐富,主題集中、目標清晰,易于反饋、評價高效等特點,可以根據(jù)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嵌入學習情境。它可以凝聚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表達力,使其聯(lián)結多樣的知識,激活默會的知識,實現(xiàn)知識的整合與遷移運用,使學習“不是被動地記憶知識,而是通過能動地參與,解釋信息、建構知識的過程”[5],“學生在設計真實世界的、與學習者關聯(lián)的問題和項目的情境脈絡中進行探索、討論和有意義地建構概念和知識”[6]。學習不再只是知識的習得,也不是“行為主義”的、強調(diào)“反應強化”的題海戰(zhàn)術,更不是被“訓練”代替的純粹接受,教育也不再只是知識的灌輸。非文章類語篇寫作在很大程度上會促進“學習即行為的變化,即意義的生成,即生存的感悟,即智慧的對話,即文化性的實踐”[7]學習觀的樹立,讓學習過程真實,充滿動態(tài)生成,使公共的知識有效轉(zhuǎn)化為學生的個體知識,實現(xiàn)自我意義建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設置了六個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名稱都是并列結構,“與”字之前側重閱讀輸入,“與”字之后側重表達輸出,“梳理”“交流”“創(chuàng)意表達”和“表達”都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習反應。從學理上講,“寫”更有“反應”的力度。筆記、批注、概括、評論、小論文等學習性、研究性的非文章類寫作樣式,遠比文章(文學)寫作的頻率要高。榮維東認為:“2017 年版課標中傳統(tǒng)寫作概念和類型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正由應試寫作向?qū)W習性寫作、認知寫作、應用性寫作、思辨寫作、學術性寫作轉(zhuǎn)變。這種轉(zhuǎn)變是比較科學且合乎高中生學業(yè)發(fā)展及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的實際需要的?!盵8]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的課程改革凸顯真實性寫作、真實性學習的特點,已努力消除虛假寫作的弊病。那么,初中階段也應與高中的課改接軌。2022 年版義教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jīng)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倍蝿杖旱臉嫿ㄕ且陨罱?jīng)驗為基礎,將語言實踐活動貫穿其中。在這個過程中要實現(xiàn)生活經(jīng)驗向話語經(jīng)驗的轉(zhuǎn)換,就應以語用體驗作為中樞。非文章類語篇寫作則會作為學習方式,通過高頻率運用大展其功。
二、有助于閱讀力的縱深發(fā)展與學習力的建構
以讀促寫與以寫促讀是各國母語教學的常態(tài)方式,閱讀力、學習力的培養(yǎng)也是各國母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作為學習方式的非文章類語篇寫作,是促進閱讀力形成的關鍵,更是實現(xiàn)“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策略。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閱讀體悟隨之加深,通過梳理建構,思考模糊地帶得以逐漸清晰起來,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會逐漸提升,閱讀力和學習力自然隨之養(yǎng)成。潘新和認為:“寫作智能向閱讀智能的轉(zhuǎn)化率要高于閱讀智能向?qū)懽髦悄艿霓D(zhuǎn)化率。”[9]“‘以寫作促進學習是各國課程標準對跨學科寫作的共識?!盵10]教材編寫方面,“葉黎明在比較我國和美國語文教材層面的‘讀寫結合之后指出,我國語文教材中的讀寫結合是‘為了寫作,而美國語文教材中的‘讀寫結合包括兩個取向:‘為了寫作和‘通過寫作”[11]。綜觀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里面依然充滿了非語篇類寫作的契機?;凇盀榱藢懽鳌钡膯卧獙懽髦械那皟蓚€任務與歸向“通過寫作”的課后思考探究,就是非文章類語篇寫作。在閱讀教學中介入非文章類語篇寫作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的閱讀力和學習力實現(xiàn)內(nèi)增長。我們要立足課堂,在不同階段將其有效地貫穿到師生常態(tài)化的“教—學”之中。
1. 課前:學習前置
前置性學習源于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是指在教授新課之前,組織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進行的準備性和嘗試性學習,是具有指向性、目的性、任務性的課前學習”[12]。學生在課堂上不是一片空白地進入學習,而是有著自己的前理解,通過特定的“寫作”方式進入課前學習,比起一般的“預習”要深得多。無論是單篇閱讀、群文閱讀還是名著導讀,基于“寫作”來學習的前置性學習都可以很好地使學生參與到“讀—思”結構中來。例如,《〈水滸傳〉導讀之武松》的前置學習任務是完成《武松小傳》。一位學生寫道:
行者武松,江湖上都稱他武二郎,山東清河縣人。景陽岡打虎后聲名遠播,做了陽谷縣步兵都頭;后為哥哥報仇,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主動自首后被發(fā)配到孟州牢房。在安平寨牢營,他結識了金眼彪施恩。為替施恩奪回店鋪,武松大鬧快活林,醉打蔣門神。后來蔣門神勾結張團練陷害武松。武松在飛云浦殺死公差,回鴛鴦樓殺死張團練、蔣門神,到二龍山落草,后來投奔梁山泊,成為梁山第十四條好漢,步軍第二名頭領。攻打方臘時他失去左臂,留在六合寺照看林沖,后出家為僧,活到80歲。
完成這一語段寫作,須通讀武松的故事,厘清故事之間的各種關系。這是對概括力、思維力、閱讀力、學習力的培養(yǎng)。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需要相互切磋、討論等,才能形成自我的學習成果,實現(xiàn)讀寫共生。
2. 課中:讀寫共生
“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是閱讀教學的好方法,因為讀寫之間是互融共生的。由“讀”而產(chǎn)生的閱讀體驗,借助非文章類語篇寫作之“寫”的方式來實現(xiàn)“視域融合”,參與文本意義的建構。作者為了創(chuàng)作的需要,會必要地隱去一些文字,以達到藝術效果。從教者、學習者(同時也都是讀者)的角度來對待作品,就要作出相應的反應來回應作者的匠心之處,體味文字背后的奧妙。擴寫、續(xù)寫、補寫、改寫等是非常好的方式,這些“寫”的結果就是語句性或語段性的非文章類語篇。在閱讀中介入非文章類語篇寫作,會讓讀者在一定程度上帶著創(chuàng)作意識深度品析文章每一個細節(jié),體會文章為什么這樣寫而不那樣寫,悟得其語篇原理,也是在指向任務群中的“創(chuàng)意表達”?!白x者以自己的內(nèi)存圖式與文本(作品)圖式比較,或同化(把刺激納入已有的圖式之內(nèi),使其成為自身一部分),或順化(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圖式來同化新刺激時,便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或重復以求適應)?!盵13]在有限的閱讀教學時間內(nèi),非文章類語篇寫作以其小巧靈動而較好地實現(xiàn)教學價值,正視了詞、句、段等非文章類語篇的過程性語言訓練和學習意義的生成,為文章類語篇寫作練就基礎學力。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春望》時,設計了“ 以我是……(一朵花/一只鳥/一封信等)為開頭,發(fā)揮聯(lián)想、想象,寫出看到的景象”語段寫作活動。一位學生這樣寫道:
我是一只喜鵲,我喜歡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渴望著每天都可以忙碌地穿過門前的拂柳向人們報喜。我飛來飛去,瞪大眼睛,我熟悉的一棵棵柳樹呢?怎么到處彌漫著嗆人的黑煙,連一個人影都不見?瞧!那房梁耷拉著,燕子窩不保!我是在做夢吧!那里有一個人!微傾著身子,拄著棍子,頭發(fā)花白且稀疏,愁容滿面,向遠處望著……待我離開時,他依然在那里……
類似這種寫作,由“讀”生發(fā),以“詩”的思維展開豐富具體的想象,顯然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
3. 課后:作業(yè)評價
真實性的學習需要真實性的作業(yè)評價?!白鳂I(yè)主要是指學校教師依據(jù)一定的目標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利用非教學時間完成的學習任務。”[14]長期以來,我們對作業(yè)的認知大多受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和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等主張的“作業(yè)即教學鞏固”影響,作業(yè)偏向單一、機械、枯燥、量重質(zhì)輕,“遠離了學生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變成教師延長課堂教學時間和管理教學的手段,因此作業(yè)也就可能成為學生被迫完成的毫無樂趣的負擔”[15]?!霸谶x擇題、填空題之類的紙筆檢測中,只能片面地評價是否記住了傳遞的知識?!盵16]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教育界在作業(yè)目標、作業(yè)質(zhì)和量、作業(yè)方式等方面作出諸多的思考,力圖避免機械單一訓練,注重完整性、情境性、創(chuàng)造性,注重作業(yè)清晰的目標以及具體的指導,注重學習的真實發(fā)生。正如前文所述,非文章類語篇寫作具有篇幅簡短、用時較少,形式靈活、話題豐富,主題集中、目標清晰,易于反饋、評價高效等特點,所以在“雙減”政策背景之下,它是優(yōu)化作業(yè)評價的關鍵策略,可以鞏固所學、聚合鏈接、遷移運用與解決問題,實現(xiàn)“教—學—評”的統(tǒng)一,祛除以量化評價為中心的弊病,促進學習系統(tǒng)向“學—研—評”“主題—探究—表達”的范式轉(zhuǎn)變。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社戲》時,讓學生通過體味“對話”把握“阿發(fā)”與“雙喜”的人物形象,設計了“對白之中識‘六一”的課后非文章類語篇寫作任務。一位學生的作業(yè)如下:
《社戲》中的“六一公公”與“我們”的對話,耐人尋味。
“小鬼”的稱呼含著寬容;“又不肯好好地摘,踏壞了不少”的言外之意是要摘便摘,只要不踏壞。
從對白話語量來說,他的話語遠遠超過“我”,“我”
只答“好”“很好”,他的和善,“我”的膽怯、羞愧、緊張的心理也隨之寫了出來。不“寫”就是“寫”。
態(tài)度、語氣上,“踏壞了不少”后的句號,一身和氣;談到豆相時,他的話立馬又興奮起來,從“才識貨!”標點的變化可以看出“六一公公”最真實的自豪之心。話語間,都是他來主動搭話,也正好契合“我們”被發(fā)現(xiàn)偷豆時“按兵不動”的心理,他的熱情、慈祥、善良更自然而渾然統(tǒng)一地流露出來。
我喜歡的“雙喜”,對“六一公公”“毫不客氣”
“目無尊長”,細細想著,正是他機靈,想擺脫被責備的“危險”,與前面的“借船”“偷用柴鹽”細節(jié)吻合統(tǒng)一。“請客”正好與前文的“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呼應。
這一細節(jié),匠心獨運,值得玩味!
很顯然,這項作業(yè)具有探究性、賞評性、激發(fā)性,以寫作來融合學生對語言的細致品味,化為“自學”,與課內(nèi)教學形成互補,又高于課堂,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寫作的過程因充滿生發(fā)的思考而更加深刻,同時激活了學生的默會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聯(lián)結、自問、知識轉(zhuǎn)化,建構自我的讀書體驗,使閱讀認知結構發(fā)生重組與改造,從而達到學習價值的自我內(nèi)化與實現(xiàn)。
三、有助于知識觀的突圍與生本觀的實現(xiàn)
隨著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發(fā)展,我們逐漸認識到教學不是簡單的線性知識傳遞的過程,而是一個由環(huán)境、教學資源、師生關系等相互交織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盡管如此,現(xiàn)在的課堂依然大量存在著簡單的知識傳遞現(xiàn)象。知識本位觀充斥著課堂。語文教學以獲得知識或者知識性結論為目的,教學過程以大量的知識講授為主要內(nèi)容,遮蔽了語文學習的意義,偏離了生本發(fā)展的核心。我們甚至頑固地認為掌握了知識就達到了學習目的,就“解決了問題”。舊有的知識觀對學習力培育產(chǎn)生反制力。教師更多的是在用一段話語去解釋某一個知識,“只關注學力的顯性部分——知識、技能,而忽略了學力的隱性部分——思考力、思考方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是赤裸裸的‘目中無人的教育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17]。知識始終是靜止的,停留在被認知的境地。
真正的知識觀是動態(tài)的、具身的、生成的,注重激發(fā)人的默會知識。非文章類語篇寫作是在動態(tài)地運用知識,同時也在產(chǎn)生知識?!吧铙w驗和話語的轉(zhuǎn)換生成不是自動進行的,而是在語用體驗作用下轉(zhuǎn)換生成的?!盵18]“人們不是等話語完善之后才去使用話語的,而是邊使用邊完善,是在使用話語中完善話語?!盵19]非文章類語篇寫作就是在使用話語,就是語用體驗。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學要依托一個又一個真實而指向明確的情境,將確定結果的、單點式的指向知識的問答,轉(zhuǎn)向有思維空間的“寫作”過程。比如《秋天的懷念》一課,“母親是怎樣的一個人”就是結果確定的偏向知識的“點”狀問題,如果將之轉(zhuǎn)化為“母親心里都思量著什么”的“面”狀問題,讓學生圍繞它來寫作,就具有了意義生成性。再如,面對學校大門頂上因排水管堵塞而積聚的深水,筆者因時制宜地設計“寫建議書”的活動,將現(xiàn)實情境、寫作知識、寫作需要與精神擔當融為一體,以“寫作”作為手段和成果貼近學生生活與精神成長的需要,實現(xiàn)了多重意義的聚合。
知識觀的改變是為了生本觀的實現(xiàn)。以豐富的寫作觀來觀照語文學習,學生的學習力就會真實提升。反觀語文教學現(xiàn)實,教師習慣于大量的習題講解,甚至可以說,學生的能力不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養(yǎng)成的,而是在大量循環(huán)往復的習題“講—練—評”中“練”成的。習題的指向也大多是各類知識。其實,我們一直在苦苦追尋的“答案”,只是“寫作”的結果,但很少有人注意“解答”的工具和基礎正是“寫作”。比如學習《臺階》,可以設計問題:“有人說‘父親可悲,也有人說‘父親可敬,你怎么看?說一說理由?!痹偃?022 年中考語文蘇州卷第7 題:少平渴望走進書的世界,獲取苦難日子里的精神動力。請你從《紅星照耀中國》《紅巖》《艾青詩選》中選擇一部推薦給他,并告訴他閱讀的理由。其實質(zhì)就是語段寫作,蘊含著知識與思維。在具體情境中的寫作能力就是保證學生答好題的關鍵。由此,美國“把學科考試中的簡答題、論述題、分析題等主觀題的回答納入寫作訓練體系”[20]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針對考試寫作,教材編者開發(fā)出了一系列寫作策略,“其中包括‘舉例‘過程說明‘原因分析‘比較或?qū)φ铡枋觥q論‘歸類或分類‘定義等八種思路拓展策略,讓學生根據(jù)不同題目的具體要求,從八大策略中選擇相應的策略形成自己的答案”[21]。要解決上述《臺階》學習中的問題,就需要運用“原因分析”“描述”“辯論”等寫作策略。要完成2022 年中考語文蘇州卷第7 題,就得用到“原因分析”“描述”的寫作策略。從非文章類語篇寫作的“學力”視角來尋找“答案”,且有具體的指導,這就是對學生寫作力、學習力的觀照,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的的生本觀會隨之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