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詩歌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古典詩歌是高考必考的文體,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強化學生鑒賞能力、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學語文教學要重視詩歌教學,確保詩歌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率,讓學生掌握理解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賞析詩歌的基本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代詩歌是中華文化中最為集中的載體,是中國人文精神、主流思想、傳統(tǒng)道德、文化藝術的傳承,要從中學語文抓起,從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能力著手,做好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一、高中古代詩歌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學生的詩歌學習興趣不高,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鑒賞能力,更無法做到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韓愈在《師說》中強調(diào):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是影響學生學習的直接原因,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學生對詩歌的認識、基礎素養(yǎng)也是造成學生學習詩歌熱情不高、詩歌教學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一)學生對古典詩歌缺乏興趣,沒有足夠的學習動力
詩歌教學在高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也相對較高。但學生卻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多情況下不愿意主動去學,多是迫于教師的要求和考試的驅(qū)使,學習古典詩歌也是為了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或是為應付高考。很少有學生主動把閱讀古典詩歌當作一種樂趣,將感知中國古典文化當作一種追求。時空的跨度和文化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給高中生古典詩歌的理解與鑒賞帶來較大的阻礙,給他們的情感體驗和審美培養(yǎng)造成較大的空間張力。所以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學習熱情一直沒有得到點燃,他們學習的熱度一直不高,更缺乏足夠的學習動力,被動學習是當前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主要特征。學習缺乏主動性,興趣和熱情不高,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最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應試目的下的教學讓學生很難獲得較強的學習熱情,功利性教育引導必然無法持久,更不符合新時期語文教學和課程改革思想理念。
(二)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培養(yǎng)不到位,不能引導學生真正進入詩歌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不同于現(xiàn)代詩歌,更有別于西方詩歌,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語言,創(chuàng)設更具詩情畫意的意境,可以讓詩歌顯得更有內(nèi)蘊,更富神秘感。而今天的很多詩歌教學多是出于應試目的,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而忽略對詩歌意象美、音樂美、情感美、意境美的把握。讓學生去理解各句的意思,感知其情感,最后給學生總結(jié)一般的技法、技巧,尤其是一些套路性的做題方法和模式,將一篇更具意境美的詩歌肢解得凌亂不堪。中國古典詩歌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學生理解詩歌的意思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字、詞、句的意思。中國古典詩歌有其語言、思想情感及藝術的特殊性,通過意象選擇和意境創(chuàng)設,能讓詩歌變得更具情感、意蘊、內(nèi)韻之美。如果僅僅對學生進行基本詞義解釋和句式、修辭的講解,那么講詩歌就變成了文言文的解讀,詩歌的美感就消失了。因此,詩歌過分注重對句意的分析,而忽視對詩歌意境的闡述引導,并不能讓學生通過想象更好地進入詩歌所創(chuàng)造的特殊環(huán)境,也就讓學生失去了欣賞美的機會,學生感受不到詩歌的美感,只能體會文言句式的枯燥,無法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感知詩歌的藝術魅力。
(三)過分注重應試技巧的訓練和強化,忽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在高考改革沒有徹底突破應試教育桎梏之前,高考還是引領學生學習最主要的指揮棒,學習最直接的目的還是通過考試進入高等學府,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講,只有先通過高考才能實現(xiàn)其人生理想和目標。詩歌教學需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應試技巧,但如果僅僅為應試而應試,將應試技巧訓練當作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主要目標,那么高中詩歌教學就變成了應試教學的演練場,學生就無法更好地體會詩歌的人文性,感知詩歌的藝術性,體會文化的魅力,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此,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訓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詩歌最基本的文化和藝術,僅僅進行應試技巧訓練是詩歌文化和藝術發(fā)展到今天的一大悲哀,不利于學生長遠發(fā)展,當然,也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要想真正領悟詩歌的藝術魅力,只有真正學會欣賞,感知其思想情感、文化藝術魅力,并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解讀,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也只有這樣才能在考試中考出高分,才能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
(四)教師古典詩詞素養(yǎng)欠缺,影響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詩歌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更多的詩意解讀,更重要的是考查教師的綜合鑒賞能力,教師的古典詩詞綜合素養(yǎng),直接決定著對詩詞的領悟和解讀,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決定著他們詩歌課程的內(nèi)涵闡述與新時代解讀。古典詩歌教學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掌握更多的詩歌鑒賞理論。但是很多教師的文化積累不夠,文學功底不夠深厚,詩歌鑒賞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這樣也就制約了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文化傳承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甚至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二、高中古代詩歌鑒賞培養(yǎng)學生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分析
(一)注重學生文化知識的積累
核心素養(yǎng)首先是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要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首先就要做好語言知識和文化常識的積累與建構(gòu),讓學生有基本的文學鑒賞基礎,了解各種詩歌的風格流派,這樣才能消除學生對詩歌的陌生感。讓學生在了解文學常識,逐步感知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意蘊,拉近學生與詩歌內(nèi)容的距離,讓學生獲得初步的審美體驗,并在實踐中逐步感知詩歌的藝術魅力。詩歌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流派風格在不斷演變,只有對詩歌流變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才能體會詩歌的不同特點、不同風格。學生要感知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不同特點,體會不同時代詩歌的發(fā)展演變,針對不同時期的作品,感知不同文體的風格特點。
比如,讓學生明白詩歌的詩風與歷史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王昌齡是盛唐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不僅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思念家鄉(xiāng)的基本情感思想,同時也體現(xiàn)了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種氣象,那就是渴望建功立業(yè)。這與唐代國力、社會發(fā)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只有盛唐人才具有這樣的胸襟和氣度,才會有這樣的格局和膽識。所以高適《別董大》雖然是一首送別詩,其中最著名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涯誰人不識君”,生動地寫出了唐人的氣度和胸懷。
(二)讓學生掌握詩歌中的一些典故和常見意象
讀懂詩歌,首先要了解詩歌最常見的構(gòu)建方式,意象構(gòu)成了中國古典詩歌最顯著的特點,既能夠讓中國詩歌的含蓄之美得以充分體現(xiàn),更是中國人對自然、人生、社會更好的觀照,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直接體現(xiàn)。意象是詩歌中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的統(tǒng)一體,大自然的各種物象寄托了詩人的情感,所以詩人將其融入詩中。這些意象構(gòu)建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意境,從而讓詩人的情感得以寄寓,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古人仰望明月,懷念故鄉(xiāng);折柳送別在古典詩歌中最為常見,也成為人們一種共同的表達方式,成為詩歌相同的意象,也成了詩歌用于情感共鳴的典型媒介。所以在賞析詩歌時,要抓住詩歌的這些意象,感知意象熔鑄的各種情感,能夠快速、準確地把握詩歌要表達的情意。對常見意象的熟悉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閱讀理解速度以及他們對詩歌情感理解的精度。如“落花”本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經(jīng)過更多詩人的不斷提煉,就成了青春年華的一種代表和象征,表現(xiàn)惜春與傷春之情,也寄托了年華流逝的無盡感慨。
用典是中國詩歌最常見的一種間接地表達感情的方式,古代詩歌因各種原因不便于直接抒情,要通過相應的典故來表達,這樣的詩歌含蓄且更具韻味兒,語言變得更加凝練,從而達到一種言簡義豐的藝術效果。學生只有了解足夠多的典故,才能更好地把握詩歌所體現(xiàn)的深層含義。如果對這些典故不了解,那么所要表達的情感也就不能真正體悟。例如,辛棄疾的很多詩歌都愛用典故,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用孫權(quán)堅決抗擊曹操、南朝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平定中原的英雄事跡和不朽的壯舉與南宋統(tǒng)治者茍且偷生形成鮮明的對比;運用宋文帝劉義隆北伐慘敗的歷史典故來諷刺當朝韓侂胄在戰(zhàn)爭中空有理想,沒有才能,導致?lián)p兵折將、誤國的嚴重后果;最后用“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樣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雖然年邁,但依然像廉頗那樣寶刀不老,時刻不忘國家,一心馳騁沙場。這樣的典故能夠?qū)⑿翖壖惨恍幕謴椭性睦硐氲靡院芎玫恼宫F(xiàn),又能把現(xiàn)實的殘酷和英雄的無奈更好地對立起來,展現(xiàn)了一個有心恢復中原、馳騁沙場卻無法施展抱負,終究老在馬廄的悲劇英雄形象。
(三)引導學生注重生活體驗感悟
高中語文教學不僅是讓學生了解語文知識,更要注重語文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語文,培養(yǎng)他們的語用能力,更提升他們對語文的把握能力。高中生的生活非常忙碌,很多學生沒有更多接觸自然和社會的機會,無法深入了解社會,更不能對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悟。而詩歌等文學作品都是關于自然、社會、人生的一種表達,沒有了生活,離開了社會,遠離了自然,就無法真切地感知詩歌的情感。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必須注重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體驗。語文最大的外延是無限的生活和社會大背景,要真正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就必須讓學生與自然有更親密的接觸,讓他們感知宇宙的永恒、大山的巍峨高大、江海的遼闊空曠等,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意境能夠更好地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去感知社會,認識生活,這樣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悟。而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主題,就能在學生那里得到很好的印證,以此來更真切地感知詩歌的畫面情感。詩歌是最美情感的文體,而情感又是詩歌的靈魂。比如,現(xiàn)在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遠在異地務工,他們在生活中都會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感悟這些生活現(xiàn)實,從中體會思親或者念人情感,這樣就能非常容易地理解白居易在佳節(jié)到來之際,獨自一人面對枯燈,沒有朋友、沒有伴侶,更沒有親人守護在自己的身邊,那么“影伴身”的孤獨與凄涼,就更容易體會到白居易遙想家人也圍坐燈下,在談論著遠在外地的自己,說著遠行人。因此,不管社會怎么轉(zhuǎn)變,也不管時代怎么變遷,白居易那個時代是家人在家,詩人遠行;今天這個時代是學生在家,父母遠行。但這種空間距離感、這種相思都是相同的,這樣對于學生來講,更容易理解詩歌的情感,也就會對詩歌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悟。
(四)注重學生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的培養(yǎng)
中學詩歌教學要摒棄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理念,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走進詩歌,走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悟詩人所融入的情感,這樣才能真正感知詩歌的藝術之美,讓學生獲得更強的鑒賞能力,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等核心素養(yǎng)。注重學生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借助詩歌由象到意,由意到境,再由境到意,借助想象,將文字變成相應的事物,并將具體的事物組合成畫面,通過想象進入相應的畫面,引導學生超脫現(xiàn)實,進入詩歌創(chuàng)造的意境。
比如,讓學生理解王昌齡詩中“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首詩,這是很多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由象到意的思維轉(zhuǎn)移,并讓學生將具體、抽象的東西二者融合在一起,以此來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引導學生去想象“玉壺”是怎樣的一個物品,學生通過想象就能感知其非常透明、潔凈;理解“冰心”這個詞語,讓學生去想象“冰”的具體形象特征,感知“冰心”的冰清玉潔,這樣把“玉壺”的潔凈透明與“冰心”的冰清玉潔二者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就不難體會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情感,詩人那守身如玉、清廉自潔、表里如一、光明磊落的形象。再比如,學習杜甫的《登高》這首詩,詩人前兩聯(lián)通過一系列意象的組合來展現(xiàn)一個秋天所特有的畫面,這種清冷、凄涼、蕭瑟的畫面,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想象,如秋天的秋風、藍天,還有猿的哀鳴,還有天地間一只孤獨的鳥兒在徘徊,無邊的落葉蕭蕭而下,感受深秋的凄涼與蕭瑟,看滔滔不盡的江水,聯(lián)想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這樣就能更好地感知詩人的傷逝之感與飄零之情,讓學生由意象進入詩歌的意境,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感知詩人所表達的深重情感。
(五)教師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
要想通過高中古典詩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首先,教師就要具備更加全面的綜合素養(yǎng),轉(zhuǎn)變教育發(fā)展理念,將應試教育變成素質(zhì)教育,將考試能力訓練變成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以此來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其次,教師要具備更加豐富的詩歌素養(yǎng),閱讀大量的詩歌經(jīng)典著作,對詩歌有更加豐厚的知識儲備,對民族文化有更強的認同感,對詩歌的藝術有更強的鑒賞能力。再次,教師應該多閱讀一些理論,強化詩歌的審美鑒賞能力,以此來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和欣賞。教師只有真正理解詩歌,只有真正感知詩歌的藝術之美,才能用自己的方式和語言引導學生去體驗和感悟,而不是做一個簡單的教案或者其他教參轉(zhuǎn)述。如讀嚴羽的《滄浪詩話》,真正體會詩歌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蘊藉之美;仔細品讀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對于詩歌中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有自己更加深刻的領悟,能夠真正感知詩歌所表現(xiàn)出來的神韻,就會更全面地引導學生從最基本的詩意畫面入手,感知詩歌的淺層意思和深層美學,由最基本的自然現(xiàn)象上升到更高層次的生命哲學,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
總之,古典詩歌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要破除傳統(tǒng)的應試弊端,就要消除學生對詩歌的陌生感,強化他們對欣賞詩歌的興趣與熱情,在學習中讓學生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與人生感悟,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思想情感共鳴。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和聯(lián)想能力的強化,讓學生不僅愛上詩歌,學會理解和鑒賞詩歌,更能通過學習詩歌來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在審美體驗中塑造完美人格和健全性格。
參考文獻:
[1]楊露.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有效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2]楊偉平.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有效教學策略探索:以《中國古代詩歌與散文欣賞》為例[J].青海教育,2014(11):16.
[3]侯靜.如何教好《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J].語文天地,2013(1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