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首鵬
1. 問題情境的概念與特征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基于某種目的,用提出問題的方式來構建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知識、思維、學習品質的發(fā)展。該教學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的問題教學法,后經過不斷發(fā)展,教育家們紛紛提出了新的主張觀點,共同構建成了如今的問題情境教學法。教師在既定的教學任務下,將一組信息組合起來,提出包含了數學問題、數學知識的情境性問題,讓學生在問題中能夠了解知識呈現的背景,再去思考,尋找答案。
問題情境包括兩種類型,分別是問題顯現型和問題隱含型,二者的區(qū)別就是是否直接提出明確的數學問題。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數學情境,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因此問題情境具備的首要特征就是學生主體性。一個充斥著問題情境的課堂,一定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師用問題來引導學生,而不是用大量的口述講解來先入為主,剝奪學生自主思考的機會,跳過他們構思、猜想的過程。問題情境的第二個特征是多樣性,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的知識內容來設計不同的問題情境,具體的方法是靈活的,沒有標準。保持問題情境的多樣性也是學生保持思考熱情的一個關鍵要素。通俗來講,問題情境就是將數學問題帶入到學生們熟悉的情境當中,運用他們所理解的一些現象和生活常識,再綜合知識點去解決問題,這也側面反映出了問題情境的實踐性特色是極強的,學生在情境中的學習體驗增多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自然會增強。
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可得到充分鍛煉,該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小覷,實踐價值高。
2. 問題情境的理論依據
2.1構建主義理論
在認知心理學派中有一個分支,那就是構建主義理論,該理論對我國當今的教育改革產生了極為深重的影響。該理論認為,學習應當基于學習者已經建立起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搭建新的結構,讓學生成為自己的知識構建者。也就是說,當學生所學的內容與他們的生活經驗越接近,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因為他們會自覺地接納知識,形成認知,這個過程是主動實現的,而不是被動的。從問題情境的特征來看,只有與構建主義理論相一致,順應該理論,學生才能建立起完整而堅固的知識體系。
2.2情境認知學習理論
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和環(huán)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交互狀態(tài),而不是一種簡單的表征,學習和實踐之間相互并不是獨立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根據動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來完成一系列的協(xié)調行為,達到知識構建的目的,這說明教師在教學中也要盡可能保持知識與情境的一致性,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表面深入到本質。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教學活動需要以學習者為主體來設計,學習活動及內容要與實踐相聯(lián)系,最好能夠在逼真的情境中,讓學生以實踐的方式去學習,這與問題情境教學的特征是相一致的。
2.3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知逐漸豐富,探索的知識區(qū)域逐步擴大,已經建立起的認知對學習新的知識內容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在穩(wěn)固的基礎上,認知呈螺旋式上升。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可以達到的學習目標,以及他們最大的發(fā)展?jié)撃苤g的區(qū)域,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該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jié)撃苁蔷薮蟮?,如果教師總是在他們的認知范圍內教學,控制難度,會阻礙學生的發(fā)展。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與學習潛能,最大化挖掘他們的學習能力。這也是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需要把握住的一項原則。
2.4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擁有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和自我認識智能,但是不同的人在上述七種智能中存在優(yōu)勢和弱勢項,這導致他們在同樣的學習活動中有不同的表現,學習能力、學情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而教師在面對多個不同的個體時,要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他們進行不同程度的引導,進行差異化評價,最大程度促進學生各項智能的互補。該理論還強調,同時促進學生智力與人格的共同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問題情境教學下,同樣有利于學生知識、技能和情感的多元化素質發(fā)展,對他們形成探索精神和自主思考習慣具有顯著作用。
3. 初中數學課堂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3.1依據課程特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數學知識點具有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很強,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按照編排的先后順序,共同交織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到高中還會進一步延伸。教師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應當把握住知識的這一特征,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在情境中體現出來。比如,教師為了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記憶,從而在該基礎上理解新的知識內容,可以用問題情境來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以初中數學“不等式的基本性質”為例,這部分知識點與學生們之前學習的等式性質有相似之處,教師可以先和學生們一起回憶等式性質的內容,再用幾個簡單的算式引出不等式:5+(-2)____3+(-2);6-(-1)____4-(-2);a+b____b+c(a>b),讓學生用“>”或“<”填在空白處。學生給出答案后,開始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自己總結不等式的性質,這就是一個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不必口若懸河地講解,學生們自己憑借知識經驗來理解新知識點,內在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已經被激發(fā)出來。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類比情境來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具有相似屬性的概念,同樣是由他們自己來建立認知,為新的概念賦予定義。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不能是突兀的,應當做一些鋪墊,這樣學生對情境的接納度會更高,對新知識點的理解會更深入。比如,在學習實數的概念前,教師首先帶領學生重溫之前已經經歷過的多次數集擴充,從正整數到自然數,再到非負有理數和有理數,要讓他們知道,數集的擴充是為了滿足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在擴充的過程中,每一次都會增加一些新的元素,以上一次成立的數集運算規(guī)律為基礎,能夠解決原有數集無法解決的更高難度的問題。打好這一鋪墊,學生就不會對接下來引出的無理數感到陌生和突兀了。
3.2依據學生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數學問題與生活問題應當保持一致,這樣學生才能站在熟悉的角度,利用自己的某些生活認知來建立數學問題,最終將數學和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知識的實踐者。這樣的問題情境能夠將數學問題變得簡單,易理解,也能更好地吸引學生。
對于富有規(guī)律性的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時不應該單純地用理論驗證,讓數學脫離實踐的大背景,應當轉而采用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在完整的感官體驗下,建立起感性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推理、分析、概括和判斷,最后再將感性的認識轉化為理性的理解。在這樣的實驗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再以不等式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實驗問題情境,首先拋出問題:一個水杯中有a克糖水,糖水中的糖重b克(a>b>0),此時如果在杯子中添加c克糖(c>0),那么糖水在添加前的糖含量高還是添加后的糖含量高?這個問題如果讓學生依照生活經驗去回答,能夠立即給出答案,很明顯是添加c克糖后的糖含量更高。但是在這里,就必須在原問題中抽象出數學算式,即:b/a < b+c/a+c。如果學生無法理解,就讓他們用水杯、糖和水來實驗,隨意設定a、b、c的值,無論怎樣操作,都會得出一致的結論。教師還可以不斷對問題進行變換,比如改為:在兩杯甜度相同的糖水中分別加入a克糖和b克糖,且a>b≥0,現在哪一杯糖水的甜度更高?要求學生用字母表示出不等式。實驗操作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思路,也實現了從現實問題到數學問題的抽離,這對他們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是大有幫助的。
當然,除了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操作外,還可以將數學問題真實地還原到生活的大場景中,讓學生以實踐的方式來驗證,教師負責設計實踐化的問題情境。在教材中,出現了許多和學生們日常生活相關的應用題,其實這就是最典型的實踐問題情境,這類問題的設計完全以真實的生活場景為依托,只不過學生在解答問題時都是通過苦思冥想、列算式、打草稿等方式來尋找解題路徑,不僅效率低,效果也不理想。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不如讓學生用真實的實踐來尋找答案。如題:小光沿著一個五邊形的廣場,按照逆時針的方向行走,當他從一條街轉向下一條街道時,身體轉過了多大的角度?在走完一圈時,他的身體轉過的角度之和是多少?該問題屬于多邊形外角和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學校的五邊形花壇走一圈,模擬該情境,從中找到答案,以免冥思苦想,毫無眉目。
3.3抓住學生認知矛盾設置問題情境
初中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觀。然而,數學盡管擁有嚴密的邏輯,卻也充滿著矛盾,比如自然數中存在一與多的矛盾,整數中存在正數與負數的矛盾,有理數中存在整數與分數的矛盾,實數中也存在著有理數與無理數、實數與虛數以及復數與超復數的矛盾。如果能夠利用這些矛盾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打破學生已經建立起的固有認知,一定會令學生在感到驚奇的同時,感嘆數學的奧妙,屆時他們的學習興趣會迅速被激發(fā)出來。事實證明,這樣的問題情境是學生們較為感興趣的一類。舉例說明,當我們詢問學生,1和0.999……哪個數更大時,學生們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1更大”。但實際上,如果運用極限思想來思考,0.333……=1/3,則0.999……=? ? ? 3×0.333……=3×3/1=1,也就是說這樣來看0.999……和1是同樣大的。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用于調節(jié)課堂氣氛,也可以用于思維鍛煉,效果很好。如果教師能夠經常性地提出這樣打破學生認知平衡的問題,一定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進入到奇妙的數學世界中探索,也能鍛煉他們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問題情境已經成為了數學課堂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增強數學認知、強化數學實踐起到了極大的幫助作用??梢哉f,設置問題情境的質量已經成為了影響教學效率的一個主要因素。教師應當保持問題情境的多樣性,體現學生主體性,把握好問題切入的時機,設法增強情境的吸引力,利用問題情境保持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這對學生的發(fā)展以及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踐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