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燕
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就是手捧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細細品讀。在平靜中和作者對話,像是覓到一位知音,享受著心靈的洗滌,沁人心脾,愉悅、欣喜……
因學校推薦,我讀了教育家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學習了兒童教育的奧秘。
書中“行走”這一篇章提到這樣一種觀點:“成年人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是放棄自身的利益以適應兒童成長的需要。”
高級動物天生就是這樣做的,它們會調整自己以適應幼崽需要。當母象帶領小象進入象群時,那些成年大象會放慢腳步以方便小象跟隨,當小象累了、停下來時,成年大象都會停下來。
那么,我們成年人會愿意放下自己的優(yōu)勢,以配合兒童發(fā)展嗎?我們實際是怎樣做的呢?
“不許碰!”“別動,安靜點!”“住手!別動那個東西!”有多少次他們幼小、稚嫩的手被大人責打,為的是教育他們不要亂動任何東西。什么都不讓孩子碰,永遠乖乖的,就會成為影響兒童發(fā)展的關鍵障礙。如果一只饑餓的小狗發(fā)現一塊骨頭,會叼到角落里啃咬它,生怕到嘴邊的食物被誰奪走。如果孩子抓到某種東西時,也像小狗一樣時刻提心吊膽,他不僅無法從中獲取營養(yǎng),長此以往還會影響心理發(fā)展。
作為教育者,我們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請放手吧。要學會用同理心看待孩子的言行,分析他的需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為兒童準備適宜的環(huán)境,讓他更好地展現自己的興趣方向,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近一年,我覺得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心態(tài)平靜了許多。很少生氣,不責罵孩子,不拿作業(yè)去限制他們。營造舒展和諧的環(huán)境,索性當弱者,被孩子們簇擁著、幫助著,慢慢地享受教育者的幸福。
五班的科科(化名)會拿著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小羊、母羊、公羊搬磚的題目請教我,三顧茅廬后問題終于迎刃而解,他開心得一蹦三尺高。六班的軒軒(化名)忽然愛上了數學,他會怯怯地敲開辦公室的門,找我改錯,實屬不易。
教育就像牽著蝸牛散步,學生便是一只只調皮、可愛的蝸牛,讓我們不得不放慢腳步,陪他們一起欣賞沿途風景。蝸牛慢慢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何必呢?我不快樂,孩子們也不快樂。
正如賈會杰校長分享:遇事深呼吸,如果情緒左右了你,退后一步,慢下來,慢下來。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我們何必要催促他們急匆匆往前沖?為何不放慢腳步,陪孩子一起感受微風拂面,聆聽鳥叫和蟲鳴,欣賞朝霞滿天、夕陽西下的美景和滿天星斗的亮麗呢?
我喜歡牽著五班、六班的小蝸牛們散步。我和這群蝸牛的成長故事,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