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靜
摘 要:《雪地里的小畫家》作為一篇集科普知識與兒童趣味性于一體的兒童詩,極具童趣。文章通過運用擬人等方法,詳細描繪雪地上的小動物腳印形狀,并利用設問方式說明青蛙未能參加繪畫活動的原因,為兒童講解青蛙為什么要冬眠等知識,幫助兒童積累更多常識。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根據兒童特點來調動兒童的感官,可使其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幫助其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能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诖?,文章圍繞《雪地里的小畫家》這首兒童詩,探討優(yōu)化語文閱讀教學與具體設計的方法。
關鍵詞:童心童趣;《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片段;點評
一、《雪地里的小畫家》的特點
《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篇韻文形式的兒童詩,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具有濃郁的兒童情趣。兒童詩區(qū)別于成人詩,藝術特征相對不突出,主要從兒童角度進行觀察,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描寫。二是形象鮮明?!堆┑乩锏男‘嫾摇芬辉姷膶懽饕孕蜗笏季S為主,主動適應兒童思維模式,需要教師采用具有童趣的方式進行教學。詩歌在對動物進行描述時,運用擬人手法,將動物比喻為畫家,并結合雪地上的動物腳印形狀,對腳印特征進行介紹。三是貼近學生生活。《雪地里的小畫家》符合當下語文新課標提出的教材編寫要求,即選擇的文章必須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想象世界保持密切聯系,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興趣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四是文章語言優(yōu)美,韻律流暢。
《雪地里的小畫家》的特點與兩方面因素相關。一方面,詩歌形式能夠滿足兒童在語言方面的表達需求;另一方面,兒童詩歌承擔著訓練兒童語言能力任務,必須保證整體規(guī)范、得體?!堆┑乩锏男‘嫾摇氛w文質優(yōu)美、難度適合,符合低齡兒童心理及學習需求[1]。
二、《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學習文章內容時,可以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在朗讀過程中要盡可能保持情感與文章內容相契合,并能背誦文章;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加強對《雪地里的小畫家》內容的了解,并適當進行延伸,使學生掌握小雞、小鴨和小狗等動物的爪蹄形狀,了解更多動物爪蹄的特點,提高學生對動物冬眠的特征及原因的認知。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閱讀《雪地里的小畫家》時,學生需要深入體會文中小畫家們在繪畫過程中產生的喜悅之情,并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對相關內容進行解讀、探索,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認識。
3.情感和態(tài)度目標
一是學生需要樹立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意識;二是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此類兒童詩等文學作品的喜愛之情,使其能主動進行內容分析、問題解決和背誦。
(二)教學方法
第一,推動學問性指示轉向體驗性知識。新課程標準更加關注語文閱讀在教學中的作用,強調改變以往教師以分析為主的課文解析方式,以學生教學實踐為主?!堆┑乩锏男‘嫾摇返慕虒W中,強調利用繪畫、表演、朗讀和想象等方式提升學生體驗感,尤其是朗讀過程?!堆┑乩锏男‘嫾摇肥且皇變和?,通過閱讀這一材料能夠加強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以及體驗。同時,學生在朗讀期間與文本直接接觸,可產生更多感悟和思考,并起到熏陶情感和獲得審美享受等作用。
第二,以方法性知識代替內容性知識。新課標更加注重教學“過程與方法”的作用。在《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中,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章包含的愉悅氛圍。同時學生在閱讀中通過思考,可以了解“不用顏料和畫筆”進行繪畫的方式,并配合資料查閱和討論,能夠加強對動物冬眠情況的了解。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提升整體教學效果[2]。
第三,將學科性知識中心轉移至綜合性知識。在新課標要求下,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以培養(yǎng),這就需要采用綜合性學習方式。而綜合學性學習方式關注學生聽、說、讀、寫方面能力的整體發(fā)展。在《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中,教師需要將《雪地里的小畫家》課程與其他課程進行聯系,并結合書本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展開綜合性教學,鼓勵學生根據課文提出真實性問題,并有目的地收集相關資料,主動觀察大自然中的多種現象,然后通過討論獲取結果和答案。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中,教師必須加強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了解,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課堂順利開展?!堆┑乩锏男‘嫾摇方虒W的重點在于識字和對課文的理解,需要學生了解小雞和小鴨等動物爪蹄的形狀,掌握青蛙冬眠習性。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情感閱讀文章,并感受小動物們在畫畫期間產生的喜悅之情,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冬天的向往之情。教學難點在于“小雞畫竹葉……小馬畫月牙”這句,需要在閱讀中加強對相關內容的了解。
(四)文章分析
《雪地里的小畫家》兒童趣味性濃厚,閱讀朗朗上口,重點描述下雪期間小雞等動物走過雪地后留下腳印而形成美麗圖畫的故事。同時對青蛙未參與繪畫活動原因進行說明,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表達方式將故事與科普知識融于一體,可使學生處于相對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利于學生對文中內容進行思考、觀察,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堆┑乩锏男‘嫾摇贩闲抡n程標準中相關要求,利用雪地的動物小畫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符合新時期教學中的“大語文觀”。《雪地里的小畫家》具有開放性且富有創(chuàng)新性,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和領導者,對文章內容和教材使用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并積極開發(fā)更多課程資源,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式對學生實踐學習進行引導,能夠加強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時根據低齡學生心理特征以及基礎語文教學課程特點,借助充滿韻味的趣味教學內容,利于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關注程度,且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從而提升學生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
(五)學情分析
首先,學生對閱讀起來朗朗上口的文章,會產生深厚的興趣。其次,部分學生已經接觸“啦、家、用”等生字。這些字,閱讀障礙相對較小,但對部分學生來說完全是生字。而在教學中,為提升閱讀流暢性,教師需要在閱讀前預設學生均不認識這些生詞,然后引導學生完成識字步驟。最后,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利用竹葉、梅花、楓葉以及月牙此類自然中的事物,讓學生從思想層面將這些自然事物與動物腳印聯系起來,并利用啟發(fā)、引導等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提升教學內容趣味性[3]。
(六)設計思路
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性格活潑好動,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能夠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情景,可激發(fā)他們參與各種知識學習提升積極主動性。文中利用動物小畫家雪景圖,以及動手實踐教學等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維持相對興奮的學習狀態(tài),使其集中注意力。在具體教學中緊抓語言表達訓練,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突破口,對文章內容進行適當改變,并設計讀與說相結合的教學訓練方式。利用文章中四種小動物腳印圖案,依托替換教學方法,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進行表述,以此對其語言運用能力進行訓練。
三、《雪地里的小畫家》中的童心童趣
(一)建造學習情境,提升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多媒體課件方式,將《雪地里的小畫家》中動物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并展示動態(tài)的動物畫家雪景繪畫的畫面,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究文章內容的欲望。同時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冬季美景,感受樂趣。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自然進入語文情境中,甚至產生自主學習相關知識的欲望,利于提升整體閱讀效果。然后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字,引導學生使用生字進行口語表達,并保證發(fā)音準確,以此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并認識生字。
(二)依托多媒體課件,關注重點難點教學
由于處于一年級階段的學生尚未形成語言感受能力,在進行課文朗讀時,通常無法讀出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意,只能讀到字音。因此,在《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中,讓學生在讀出詞匯,同時表達出字詞中包含的情感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保證教學效果和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可借助多媒體課件制作精美畫面,并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產生更加真實的感受。然后配合使用多種方式進行授課,并利用相關游戲,讓學生積極主動回答有關問題。同時,在教生字時,應改變以往簡單枯燥的教學方式,利用生字進行語言訓練,鼓勵學生進行個性表達,并進行適當糾正和指導。
(三)落實雙基,關注語言文字積累
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要關注學生語感培養(yǎng)和語言文字積累,提升學生的閱讀通暢性,加強感悟效果,使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在《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詞語積累,并進行詞語句式運用訓練,如利用多媒體課件形式導入圖片,然后讓學生結合“雪地里來了( )、( )、( )和( )?!薄埃?)、( )、( )和( )來到了雪地里?!本涫竭M行語言訓練。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詞匯記憶和積累,同時可進行語感訓練[4]。
(四)緊扣主題,質疑導讀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的意義,相較于解決問題具有更高價值。古語有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相應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主動提出質疑,以此落實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在開始階段出示主題后,可結合個體內容引導學生對內容和問題進行質疑,在學生情緒高漲時引發(fā)其疑問,此時學生正處于求知狀態(tài),因而能夠提升其閱讀積極性,有利于提升整體閱讀效果。
(五)流暢閱讀,讀中識字
在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后,教師應對其閱讀能力進行訓練,并讓其在朗讀中掌握更多生字。第一,學生要能利用多媒體設備聽錄音跟隨閱讀;第二,借助拼音嘗試自行閱讀;第三,自行閱讀并結合要求學會生字,重點閱讀生字,通過齊讀、同桌相互閱讀等方式進行朗讀練習,并糾正相關字音;第四,保持輕聲、自由朗讀,對需要認識的生字進行反復閱讀;第五,跟隨錄音輕聲閱讀,盡可能讀出其中的情感。采用這種訓練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掃清生字障礙,并鞏固生字,有效提升閱讀的正確性和流利性。
(六)關注朗讀訓練,重視朗讀評價
一方面,教師應幫助學生提升閱讀效果,應以讀代講。朱自清在《論朗讀》中表明閱讀在知識學習和情感培養(yǎng)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在語言教學中必須提升對其重視程度。同時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提升對閱讀教學內容的關注程度,讓學生進行充分閱讀,加快其形成整體感知,培養(yǎng)其語感,熏陶其情感。如在閱讀最后一句“青蛙為什么沒參加?他在洞里睡著啦”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語境和內容采用適合的閱讀方式。此時采用語句輕讀方式,既可以展現青蛙還在睡覺,不要驚醒它的內涵,又可增加閱讀趣味。
另一方面,教師要對閱讀內容進行特色評價。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教師評價作用,以激勵性評價為主,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努力方向,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激勵性評價能夠增強學生自信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閱讀的積極性,利于提升閱讀教學效果,如在“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這一句內容閱讀中,教師可對展現出高興情緒的學生進行表揚,可直接對學生說:“這位同學閱讀得真好,誰能比他閱讀得更好?”使用這種激勵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認可。
(七)采用多種閱讀方式,培養(yǎng)閱讀興趣
閱讀《雪地里的小畫家》時,為提升閱讀效果,教師應指導學生采用泛讀、指讀、同桌互讀和自由讀等多種方式進行反復朗讀,加強對文中內容的掌握。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你喜歡哪句?喜歡的理由是什么”等問題,尊重學生喜好,然后對其進行朗讀指導,使其在朗讀中進行字詞積累和語感培養(yǎng)。如學生喜歡“下雪了!下雪了!”這句,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感嘆句,引導其聲情并茂地讀,表達出自身對冬天的喜愛,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fā)童心,還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
[參考文獻]
季雅涵.童心 童趣 童詩:《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教學實踐與反思[J].小學教學研究,2021(18):93-96.
張維靜.童心寫童趣,我手寫我心:淺談對低年級寫話教學的一點思考[J].讀與寫(教師),2019(1):120.
陳青.把握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能力:《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片段啟示[J].教育觀察,2020,9(27):70-71.
鄭玉芳.巧妙運用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言語實踐:《雪地里的小畫家》第一課時教學偶得[J].新智慧,2019(27):57.
羅瑤.落實言語實踐,培養(yǎng)語感能力:《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教學要點[J].小學時代,2020(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