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彤
人類在掌握了生存手段后,在欲望的支配下渴望將自己對于生存的想法,即生活的歸納與總結表達給更多的人聽,這種表達的形式便是藝術。
藝術家創(chuàng)作藝術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得到受眾的認可,更多的是希望受眾能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思考共性,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藝術的創(chuàng)作動力,是從人類的個性中思考共性;藝術的表現(xiàn)與欣賞過程,是從個性中思考共性。
共性,即指人類所共同的思想價值,例如對于美的理解、對于世間萬物的對錯判斷等。共性不會因社會群體所處的地理因素、時間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差異性所影響。當我們欣賞一部百年前來自大洋彼岸的文學作品時,同樣會感受到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從而引發(fā)我們的思考與共鳴。人類在隨著時間不斷進步,但存在于我們思維意識中的共性,是很難去改變的。
與共性不同,個性是來源于社會群體的差異性,教育程度、原生家庭、社會環(huán)境與歷史背景等都會影響受眾的性格特點與哲學觀念。
電影作為第七藝術,相比于其他藝術形式更加生動豐富,從而成為當今備受歡迎的藝術形式。電影作為動態(tài)的視覺表現(xiàn),結合“視聽語言”這一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令受眾更加直接地感受藝術本身。
電影是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的,表達得也更直觀、更清晰,受眾能夠更加感同身受地觀賞一段“夢境”,是造夢者即創(chuàng)作者贏得共鳴的最好形式,所以電影的商業(yè)價值相比于其他藝術形式也更加突出一些。
在電影中,藝術創(chuàng)作者即導演希望通過劇作來展現(xiàn)其作為藝術家對于生活的思考與理解。導演通過對生活與人的思考,將個性群體中的共性進行歸納與總結,于是便有了電影所表達的“主題”。電影的核心是通過故事塑造人物、通過人物表達主題。電影中的人物是有個性的,是由導演精心設計的群體人物,如果觀眾能夠與電影中的人物產(chǎn)生情感共鳴,那么這將是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
比如,英國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在電影《星際穿越》中塑造了一個宇航員的人物形象,雖然這個人物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遙遠,但導演通過故事展現(xiàn)了人物身上的父愛、求知欲、探索精神等人類的共同點,從而讓觀眾產(chǎn)生了共鳴。最終,這個人物形象受到了觀眾的歡迎,更讓觀眾在觀賞之后對于宇宙、維度、愛、重力等主題產(chǎn)生了更多思考,也證明了這部電影是成功的。
法國著名藝術批評家、史學家Hippolyte Adolphe Taine(H.A.丹納)的重要著作《藝術哲學》中指出:“人在藝術上表現(xiàn)基本原因與基本規(guī)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而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于理智,而且訴之于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俄國文藝理論家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也曾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p>
這些名家名言都提醒我們,創(chuàng)作藝術時要對生活進行解構,看清不同群體的共同特性,然后通過塑造一個個有個性的人物,來表達主題,最終要讓受眾能夠從藝術作品中找到人物與自己的共性,從而產(chǎn)生共鳴,并對生活與世界進行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