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茹 王艷萍
21世紀是一個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對于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師的教育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這個階段,高中教師更應該注重教育方法。就地理科目而言,校本教育的進行有利于其教學的深入;從學生的角度看,也更加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高中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學習進入了更加豐富和深入的階段,因此開發(fā)學生各個方面的智能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從側(cè)面反映出開展校本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開展校本教育與多元智能的關(guān)系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首先提出的,所謂的多元智能理論就是指人類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單一的,從主要的方面來看,人類主要有八種智能,這八種智能分別如下:語言智能、邏輯智能、音樂智能、運動智能、空間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認知智能。那么開展校本教育與多元智能有什么關(guān)系呢?從學生學習的效率等方面來看,校本教育能夠讓學生接觸更多豐富多彩的課程,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例如,在必修一中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中,就需要學生具有空間智能、邏輯智能和自然認知智能等,由此可見多元智能貫穿課程中每一個章節(jié)的每一個部分。因此,在多元化視角下,在地理課程的教育中就要采取更多樣化、更豐富的教學方法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就“行星地球”這一章節(jié)而言,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制作太陽系的分布圖,由此加強學生的空間理解能力,還可以采取多媒體演示教學等手段來讓學生加強理解,鍛煉學生的思維。
二、將學習從課堂內(nèi)引向課堂外
可以說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會應用知識,也就是實踐。因此,教學也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內(nèi)。特別是對于地理課而言,地理大多與自然有關(guān)系。
例如,在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中,實踐觀察就非常重要。在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就可以帶領(lǐng)學生親自去觀察各種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以及原理。在實踐觀察中學生各方面的智能都得到了鍛煉,從多元智能化視角看是百利而無一害的。當然,如果不具備接觸自然的條件,也可以利用好多媒體的各種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和變化過程。
三、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yǎng)
每個人的思維和想法都是不一樣的,雖說都有八種智能,但其實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因此要想發(fā)展學生的智能,讓學生更多地融入課堂中,就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必修二第三章“農(nóng)業(yè)地域的形成與發(fā)展”第一節(jié)“農(nóng)業(yè)區(qū)位的選擇”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討論或者自我思考的方式來考慮農(nóng)業(yè)區(qū)位該如何選擇,然后再讓學生來分享自己的想法,既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又能夠很好地引入后兩節(jié)的學習,一舉兩得。
四、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些學生厭學就是因為對某一個學科或者老師的授課方法不感興趣,從而使學習技巧得不到提高。因此在多元智能視角下,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須使學生的興趣點在學習上。
例如,在必修二第一節(jié)“人口的變化”中,地理的學習不僅是對自然的學習,還包括對人類社會的學習,這一章相對較為枯燥,但同時也和人類社會密切相關(guān),因此,可以通過預測人口增長趨勢、猜測未來人口變化帶來的影響等方式,增加學生興趣。
五、結(jié)語
學習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教育方法的探索實踐亦是如此,在多元智能化的視角下,實行校本教育是符合社會發(fā)展、符合學生學習目的的。在將來廣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校本教育的成效會更好。
參考文獻:
[1]沈曉敏.社會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
[2]鐘啟泉,王斌華.校本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注: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開發(fā)策略與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26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