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芳霞
在初中階段語文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但是由于過去教學資源與條件的限制,語文教材中很多有價值的內容沒有在教學中被挖掘出來,當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語文教學的意義。作為新時代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了解互聯網,認識互聯網的作用,挖掘它的功能和教學資源,使“互聯網+”為教學服務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新時代初中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各個階段、各門課程的教學都在不斷地改革與變化中越來越優(yōu)化,教學質量、教育水平都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升,這是令家長、社會、學校還有教師都欣慰的事情。但是任何改革、變化步子邁得太快,或者對于改革的理念、目標理解不透徹,就會偏離方向,與目標越來越遠,初中語文教學也不例外地在教學改革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教學目標模糊,內容脈絡不清晰
“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語文教學相比以往不但內容豐富了,方法也靈活、多變了。這對于成長中的初中生來說是好事,既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又滿足了他們學習的需求。遺憾的是,筆者在教學調查中發(fā)現,有些教師一味地追求新穎、追求多變,忽視了課堂教學目標的制訂,內容設計的重要性,使教學內容像飄在天空中的云彩,學生看得見,卻抓不住,知識點零散,重點不突出,導致課堂教學華而不實,沒有效率。
首先,教師沒有課堂教學目標,教多少算多少,隨意性太強,學生的學習也沒有動力,缺少積極性。比如,在教學曹操的《觀滄?!窌r,教師如果在備課時設計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如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積累文學常識;理解詩歌內容,深刻領悟其意境,并通過學習,掌握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寓情于景的寫作方法以及其所傳遞的情感;結合音樂喚起學生的同理心,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中的宏偉感情與理想等。學生不僅能深入詩歌意境,獲得知識、情感,還能理解它,學懂它,實現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上?,有些教師迷失在新時代“互聯網+”的環(huán)境中,設計課堂教學重形式、輕內容,使教學沒有重心,落不了地,也走不進學生的心里,自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其次,教學沒有目標,也就沒有主線,即使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了相關的知識點,可沒有串珠子的線,學生抓不住,現學現忘。一堂課結束,學生渾渾噩噩,不知所以,課下復習的時候更無從下手。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自然難以實現高效教學,預期的教學目標也就成了泡影。
(二)依賴多媒體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基礎積累
新時代的素質教育把學生各方面學習能力的提升當成教學評價的一項標準,如思維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讀寫能力等。這種教學的改變適合新時代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規(guī)律,也讓課堂教學變了模式,換了方法。但教師對于改革太依賴,對于改革的理念理解不透,在教學中過多地運用多媒體等一些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忽視了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任何課程教學或者學習,基礎都是根本,沒有基礎蓋不起房子,知識構架也架不起來。
比如,《觀滄海》的學習,如果學生對基礎知識不理解,教師對于詩歌的講解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云里霧里。如,“若出其中”“若出其里”,這里的兩個“若”,放到現在,學生的習慣性理解是“如果”,可是在曹操的詩歌中,它的意思是“好像”,說明作者包蘊萬千,吞吐日月的如大海一般浩渺的想象,也襯托出詩的宏大、深遠的意境。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這些基礎知識的講解與強調,學生對于整句、整首詩歌的理解可能是遠離本意的,難以走進作者的情懷,更難以達到學習的目的。
二、“互聯網+”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改進策略
(一)科學運用多媒體,優(yōu)化教學過程
以往教學條件有限,教學中沒有更多設備,像多媒體、電子白板等,更是遙遠的,想都想不到。教師的教學只有一本書、一張黑板、一支粉筆,如果教師再缺少教學藝術,沒有風趣幽默的語言,加上學習內容與任務的繁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肯定是沉重的,缺少輕松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了多媒體,問題卻沒有隨之而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出現了,如教師對多媒體毫無選擇性地濫用;教師對多媒體技術與原理了解匱乏;教師對多媒體運用單一等,這些都影響初中語文教學節(jié)奏、效率以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筆者想說的是,多媒體是幫助我們教學,改變甚至優(yōu)化我們的教學過程,但是不能濫用,要科學、合理地根據需要而用,才能使它發(fā)揮作用,助力教學。
比如,在學生熟悉了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就可以找一首能代表春天的輕音樂,春天的圖片(如春天的陽光、春天的生命等),讓音樂的旋律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他們一邊閱讀,一邊欣賞春、走進春,感受春的氣息、春的生命等,從而達到對《春》的朗讀效果。如果教師對“互聯網+”的認識不全面,認為它就是信息技術、就是多媒體等,只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幾幅春天的圖片,當然也可以,但是方法老套,引不起學生的興趣,也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感受,使清晰的教學目標、知識內容蒙上一層紗,學生理解不了,就難以梳理知識脈絡,自然影響教學效果。
(二)運用“互聯網+”,對學生做好跟蹤指導
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很多教師盯住了多媒體,卻忽視了“互聯網+”的連接、溝通功能,學生像以往一樣走出學校,就脫離了教師的視線,教師再也“看”不見,不管不問,做不到隨時點撥、引導、監(jiān)督,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堆積,習慣養(yǎng)成過程中的空白過多,對學生的提升造成影響。如教師沒有充分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只把它們當成給家長發(fā)通知的一個平臺,也沒有充分利用微課,使微課只成了課堂上的補充,沒有發(fā)揮幫助學生個性化、再學習的功能。作為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師,筆者認為,“互聯網+”最大的優(yōu)勢不僅是資源豐富,獲取信息便捷,還有交流、溝通無障礙、無距離,教師與學生可以隨時搭起一個臨時的在線課堂,形成教學模式,進行交流、溝通,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比如,這兩年的在線課堂就是很好的例子,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也滿足了停課不停學的教育教學需要。所以,教師要想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下改變初中語文的教學面貌,就要充分利用它,借助它的力量,助力課堂教學。
首先,靈活運用微課,助力學生的學習。過去由于條件的原因,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聽懂的內容,除了課下問老師、問同學,沒有更方便、靈活的解決方法。這種不方便,造成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越堆越多,久而久之,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與興趣?,F在有了“互聯網+”,教師可以把課堂上的重點內容、難點知識制作成微課件,發(fā)到班級群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再學習,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學生不再有畏難情緒,對學習更有信心,從而為課堂有效教學、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打好基礎。
其次,利用好QQ群、微信班級群,做好指導、監(jiān)督。QQ群、微信群的溝通功能非常強大,可以單獨進行文字交流、語音交流、視頻交流,也可以邀請多人同時進行語音或者視頻聊天。作為語文教師,要利用這些功能,隨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監(jiān)督學生做好復習、預習,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比如,在教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學生在課下復習時,還是對詩歌全意不太理解,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到底指什么?是整個人生,還是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或者理想、夢想等?對于學生的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進行視頻或者語音,把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學生、不理解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討論。學生心中的疑惑解除了,他們對詩歌真正理解了,才能有助于學生成績的提升、興趣的培養(yǎng),也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運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互聯網+”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資源豐富;二是運用便捷。作為新時代的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想到這一點,更要運用這一點來改變課堂教學內容單一的現狀,拓展教學邊界,滿足學生多方面、多渠道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需要,借助“互聯網+”的特點,為學生補充課堂內容。比如,教學《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教學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主旨、寫作背景和作者情感,在閱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如在網上搜集史鐵生的其他散文、小說、隨筆,如《務虛筆記》《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走近史鐵生,走進他的文字,幫助學生真正走進《秋天的懷念》,讀懂其中的感情,從而在促進教學的同時,也升華學生的學習意義。
三、結語
總之,“互聯網+”是多元的,為了在課堂上靈活運用,教師要先全面了解它的原理,掌握它的技術,與它合二為一,融為一體,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學習需要有選擇性地運用它的技術、資源,為課堂教學添磚加瓦,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