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彩 張晗
“一條林蔭道/通往城鄉(xiāng)/你是厚實的張望/你是聲張的向往”……
在浙江諸暨春江路,47歲的老趙在朋友圈,用一首首浪漫的詩歌,為自己賣的水果賦予了或熱烈或靈動的情感,順便圓一下自己的詩歌夢。做過小工、跑過地攤、開著水果店的“野生詩人”老趙火了。他說:“我這個人,不仰望天空是多么燦爛,也不感嘆雨是多么連綿。我現(xiàn)在的心態(tài),就是順其自然、盡力而為吧。”
由“水果詩人”老趙,我們可以看出,詩不在云端,詩在每個人的汗水里,詩在每個人真實可見的生活里。
文本解讀
1.詩和遠方的生活讓現(xiàn)代人心心念念。
人生的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遠方永遠只是一種形式,有詩、有發(fā)現(xiàn)詩意的眼光與心境才是內(nèi)核;生活在別處,把近處的生活點化成詩意的存在卻是智慧。讓生活甘之如飴的,未必是財富與地位,而是一種生活境遇與自我定位的匹配。紅塵中的小人物,能活出一點超拔來,足以讓人為之叫好!
2.享受生活。
客觀地說,這位野生的詩人,有詩才,但并不多。從新聞中引用的幾句詩來看,鋪排敘述都還有章法,但詩味未見得濃郁,很多詩缺少對世界獨到的發(fā)現(xiàn)與體會,而這往往成為判斷一首好詩的關鍵。這份超越常人一點又不太多的對文學、生活的敏感與觀察,既讓他能夠享受尋常意義上的平凡生活,又不至于像真正的詩人那樣活得太激烈——不是在與外部世界沖突,就是陷入自己內(nèi)部世界的沖突中。
3.不一樣的活法。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野生詩人”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線中。上一次,是“快遞詩人”王二冬,再上一次,是“工地詩人”李小剛,還有“打工詩人”鄭小瓊……在經(jīng)歷喧囂后,他們會歸于寂靜,一如往常地寫詩,一如往常地生活。這些“野生”的詩人數(shù)量不多,但他們得以常常傳播的意義,也許就在于讓忙碌庸常的人們看到不一樣的活法,看到有人如何去尋找生活里的那一點點甜。(光明網(wǎng))
話題延伸
1.對生活的真誠與熱愛。六年時間,老趙寫了三百多首詩,三百多篇隨筆。他把詩歌當成朋友,一有空,就跟這個朋友聊天、對話。他說:“每每這樣的時刻,總能忘卻生活的瑣碎和煩惱,尋找到心靈的平靜。”林語堂先生在《中國人的生活智慧》一書中寫道:“胸藏丘壑,城市不異山林;興寄煙霞,閻浮有如蓬島?!痹娨庀胂笞屓耸捜煌b。在疲憊的生活壓力之下,在繁重的勞動之余,人能夠借助寫詩、讀詩,來紓解情緒,充盈心魂,保持對生活的真誠與熱愛。
2.詩歌的境遇。讓我們回首詩歌重度參與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封建時代。從游子思婦、征夫戍卒,到雅士騷人、和尚道士,再到國使朝臣、王侯將相,從民間到廟堂,詩歌承擔了情感抒發(fā)、人際交往、道德教化、文化傳播、政治外交等諸多功能。而置身21世紀,在網(wǎng)絡技術高度發(fā)展的20年里,大眾本可以更便捷地接觸詩歌了,詩歌創(chuàng)作與閱讀卻沒落了,詩歌的文化光環(huán)消失了。
目前,在抖音、快手、小紅書、優(yōu)酷、嗶哩嗶哩等國內(nèi)自媒體平臺上,活躍的用戶達到驚人的數(shù)字,而其中詩歌創(chuàng)作者寥寥,比起明星八卦動輒數(shù)億人圍觀,詩歌作品的點擊率約等于零。
3.詩歌現(xiàn)狀的原因。馮驥才先生在《我們的生活為什么沒有詩》一文中感慨,我國曾有令人引以為傲的數(shù)千年詩歌傳統(tǒng),而當下中國的詩歌創(chuàng)作卻逐漸式微,寫詩、讀詩變得日趨小眾化和邊緣化,馮先生認為這一問題是大眾心靈的日趨功利化、粗鄙化導致。
細看自媒體上點擊率超高的不少短視頻,背后是互聯(lián)網(wǎng)“眼球經(jīng)濟”的利益驅動,有大數(shù)據(jù)的算法加成,內(nèi)容上以八卦、炫富、游戲、獵奇、吃播為主,形式上雖為個性“創(chuàng)作”,但多為“套路”化的機械復制,缺少思想深度、人文關懷和藝術氣息。
運用示例
1.“我未曾到過西域/但神圣的種子在心中/成長那一棵棵樹,那朵花,那只蜜蜂/正在醞釀夏日的蜜/遼闊的天地/成熟的珠黃/串起大地的盛妝?!弊x到水果詩人老趙的這首《杏》,我不禁想起法國作家菲利普·德萊姆散文集《第一口啤酒》,文中描寫第一口啤酒、青豌豆、襯衣上的墨水印、羊角面包屑這些最日常的細節(jié),作家放慢節(jié)奏,放大細節(jié),放開想象,平靜閑適地感受生活細微之處的美好。會心不遠,情深則萬象皆詩?!旖蚴袨I海新區(qū)塘沽第一中學 一考生
2.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句話旨在告訴我們,若想變得強大,首先便需要練心,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克服內(nèi)心的精神內(nèi)耗。因為過度的思考難免會令我們身心疲憊。減少無謂的胡思亂想,專注眼前生活的美好,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更加幸福?!憬⌒虏袑W? 呂晨樂
3.在電影《死亡詩社》中,基丁老師說道:“我們讀詩、寫詩不是因為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yī)學、法律、工程、商業(yè),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這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代課老師克萊蒙先生組織唱詩班活動,給許多學生帶來人生的溫暖與感動。在這個時代,平凡如你我,也需要尋覓這樣一份寄托和感動?!旖蚴袨I海新區(qū)塘沽第一中學? 一考生
4.盧梭曾說過:“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不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雖然只短短一句話,作家卻告訴了我們他最為提倡的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本真,然后認真活著?!憬⌒虏袑W? 楊欣媛
原創(chuàng)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獲得第一屆中國工人詩歌桂冠獎得主的陳年喜被讀者親切地稱為“礦工詩人”,對于詩歌的向往,也確實讓他不負這個頭銜。當還是爆破工人的他接到母親癌癥晚期的電話時,把心中的苦悶化身成詩文,寫出了口碑佳作《炸裂志》。孤身在五千米的深處,他借著詩歌喊出了生命的聲音:“我在五千米深處打發(fā)中年,我把巖層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組合?!?/p>
讀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和見解。請根據(jù)材料,自擬題目,自選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寫作指導
材料中的陳年喜是個爆破工人,這樣的工作很是艱辛,而當他面臨到生活苦難的時候,正是借助了詩歌的力量,寫出了自己心中的苦悶和抑郁。詩意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行文時,學生只要抓住詩意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入文,便可很好地把握住文題的方向。
推薦角度一:身為礦工詩人的陳年喜之所以可以在五千米的地底下吶喊出自己心靈的聲音,正是因為他帶著詩意去用心觀察生活、體悟生活;而長期的堅持和積累,又讓他感受到了不同命運下的詩意。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我們可以從感悟生活詩意,體會詩意人生切入文題。
適用文題:《最是詩情畫意長》《詩性生活,詩意人生》《品讀詩意生活,奏響生命華章》……
推薦角度二:都說故事來源于生活。陳年喜的《炸裂志》之所以可以引起廣泛的關注,正是因為他把自己的生活寫進了詩歌里。繼而我們可以說,詩的創(chuàng)作和他發(fā)現(xiàn)自己詩性的生活又密不可分。因為只有我們在過自己生活的時候,不斷積累生活帶給我們的能量,我們才可以獲得人生的真諦。
這個角度更深刻地解釋了生活詩意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比角度一更進一步,并且挖掘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在精神上,留出一塊空地,讓自己得以放松、休憩、調(diào)整自我,從本質上為過好自己的生活創(chuàng)造條件。所以在這一角度選材時,就非??简瀸W生日常素材的積累能力,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fā),不僅可以體現(xiàn)學生本身對于生活的關注,也能反映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適用文題:《給自己留一方精神的空地》《一個普通高中生的詩意暢想》……
素材推薦
名言素材:詩是經(jīng)驗。為了一首詩我們必須觀看許多城市,觀看人和物,我們必須認識動物,我們必須去感覺鳥怎樣飛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開放時的姿態(tài)。我們必須能夠回想:異鄉(xiāng)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漸臨近的別離?!餇柨恕对娛墙?jīng)驗》
素材點撥:如果我們愿意用詩意的眼光或者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我們以為可望而不可即的詩情畫意并不是那么遙遠的東西。就像里爾克在《詩是經(jīng)驗》中的感慨,飛翔的鳥和早晨開放出美麗姿態(tài)的小小花朵的身影,都無比美麗。
人物素材:法國拉巴斯蒂德自由城,有一座“自然之屋”,雖然身處鄉(xiāng)野,卻極具動畫般的夢幻——下樓的方式是滑滑梯;露天的浴室利用陽光來達到自己想要的溫度;原本坍塌的房屋隔斷也被保留下來并未被修復,而是安裝了巨大的鐵絲蹦床,可以容納多人在上面任意玩耍。房子的主人兼建筑師安娜·查韋佩爾在找到這間破舊的屋子時,并沒有被它的破損嚇到,而是保留了原有的破敗再進行修整,因為她覺得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她隨意看到自然,看到無窮的詩意。
素材點撥:為了尋找自己心中的“自然之屋”,建筑師安娜來到鄉(xiāng)野尋到了一處破敗小屋,“日落不是自己建造的,而是要主動成為它的一部分?!彼A魵垟〉囊磺?,收藏這可貴的殘缺,用另一種角度去看這一份天然的素顏,懷著詩意去創(chuàng)作,終于修建出了自己心中的家園,修建出了自己最棒的作品。
例文
給自己留一方精神的空地
浙江省新昌中學 王爍穎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被稱為“內(nèi)耗效應”,指的便是受外界因素影響過大,思考過甚而對自我產(chǎn)生的反向作用。雖然這一效應看似專業(yè)又遙遠,可實際正頻繁地在我們身上發(fā)生。于是,我們開始自我懷疑、糾結,甚至貶低自己……諸如此類的情緒,不斷擠壓著我們的精神空間,容易使我們喘不過氣,身心俱疲。
尤其在如今“內(nèi)卷時代”的高強度競爭下,對自我身心嚴重消耗的精神內(nèi)耗現(xiàn)象也在我們的身上變得越發(fā)普遍。除了自我施壓之外,在更為沉重的群眾慣性之下,哪怕我們的思考與壓力已經(jīng)到達意愿的閾值,外界的種種因素還是會把我們推入精神內(nèi)耗的深淵。為了避免越來越多的人陷入焦慮之中,我們應該學著在復雜的社會浪潮中探底尋冰,觸碰到自己那一顆詩意的內(nèi)心,用詩性釋放自己的壓力,給自己留一方精神的空地。
過度的精神內(nèi)耗無疑是痛苦的。正如薩特在戲劇《禁閉》中所描繪的場景,一個一舉一動都在他人監(jiān)視下的地方,最終讓主人公發(fā)出了“他人就是地獄”的吶喊。這樣無休止的自我精神折磨無情地侵占著他的精神空間,最終使他身心全線潰敗。由此,我們也可以窺見自己總感到焦慮與疲憊的原因。于是我想,面對此類內(nèi)耗的精神困境,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讓自己得以喘息的空間。在為自己增加了一定的心理資源儲備之后,再試著將自己從復雜的社會中抽離,去觸碰自己的內(nèi)心。就好像建筑師安娜·查韋佩爾為了尋找心中的“自然之屋”,到鄉(xiāng)野尋到了一處破敗小屋,“日落不是自己建造的,而是要主動成為它的一部分?!庇谑牵A魵垟〉囊磺?,收藏這可貴的殘缺,用另一種角度去看這一份天然的素顏,懷著詩意去創(chuàng)作,終于修建出了自己心中的家園。
而當我們擁有足夠寬闊的精神空地之后,才能有精力用詩意去解放自己的性靈,從而更好地找尋自我清理和反對精神內(nèi)耗的途徑。曾經(jīng)歷無數(shù)坎坷的蕭紅,未曾自我貶低,她站在自我的精神空地上說:“這些回憶我是愿意忘卻的,不過在忘卻之前,我又極愿意再溫習一遍?!泵鎸κ浪?,她展現(xiàn)出的是一種遺憾過后的坦蕩。這樣少有執(zhí)念的生活方式,也帶給了我們一定的沖擊。相比之下,如今已經(jīng)有太多人被狹隘的外部導向所控制。在奔波之中,卻沒有方向;在奮斗路上,卻縮手畏腳。其實我們與那些所謂的“反內(nèi)耗”體質的人,過著同樣的生活,只是他們更明晰自己的內(nèi)心,因而,也便擁有了更為自由的精神空地。嘗試浪漫而坦蕩地活著吧,讓自己疲憊不堪的靈魂得以喘息,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劑反內(nèi)耗的良方。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確實大不相同,可因為相通的社會記憶,精神內(nèi)耗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也應該從中獲取“反內(nèi)耗”的經(jīng)驗。最近,浙江的一位“水果詩人”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他邊賣水果邊寫詩,賦予水果情感,也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樂趣。我想他之所以引起我們的注意,不僅僅因為他熱愛生活的模樣打動人心,還因為我們多數(shù)人缺少像他一樣的詩情畫意。在當下社會之中生活的我們,不妨也試著停下無休止的精神內(nèi)耗,轉而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給自己留出一塊精神的空地,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段嶄新的生活。
我們說人生最難的修行,便是和自己和解。是因為一開始我們設想與自我和解總是艱難,可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也并不遙遠。只要我們學著用詩意去探尋自己的內(nèi)心,勇敢地面對精神內(nèi)耗,然后試著留一片精神空地給自己,我想,我們便可以延展出更為美好的生活。
評點
以“詩意”作為話題的文章有很多,如何在常見題型的訓練過程中出彩,這一篇學生習作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演練。
1.選材精準,素材豐富。開篇以心理學概念作為文章的切入點,不僅使得內(nèi)容自然地過渡到了論點,而且更顯專業(yè)。論證部分運用了薩特、安娜·查韋佩爾、蕭紅等素材,從不同角度去論證,使得觀點的確立更加令人信服。
2.整體把握,立意提升。除了證明文章原本的論點之外,作者提出了如何做、怎么辦這樣的具有實際做法的觀點,也讓作者在把握住論點的情況下,更好地挖掘出了文章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
(編輯:于智博)